改良式痔上黏膜环切术对混合痔患者肛肠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2021-09-18 03:41:30魏小龙
中外医疗 2021年19期
关键词:痔核肛肠吻合器

魏小龙

张掖市第二人民医院肛肠外科,甘肃张掖 734000

根据痔的发病部分可分为外痔、内痔及混合痔,其中混合痔是合并内痔和外痔的混合类型,在临床较为常见,痔核脱出、出血是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对患者的工作及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1]。对于混合痔的治疗,临床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其中外剥内扎术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手术方式,可有效将病灶清除,但该术式创伤较大,易影响患者的肛肠功能,且术后并发症较多,疗效欠佳[2-3]。而痔上黏膜环切术具有微创、疗效肯定的优点,在临床应用广泛。但随着痔上黏膜环切术(PPH)的广泛应用,也有吻合口狭窄、出血等并发症发生,且PPH术后无法有效处理残余皮赘,易导致术后复发[4]。而改良式PPH是通过对PPH术中荷包缝合技术改良,术中采用降落伞式缝合,可有效减少术后复发的风险,但关于其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5]。鉴于此,该研究将对在该院2019年11月—2020年6月收治的68例混合痔患者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改良式PPH对混合痔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审核该研究方案,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68例混合痔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外剥内扎术,33例)与观察组(改良式PPH治疗,35例)。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23~73岁,平均年龄(46.78±7.48)岁;病程6个月~6年,平均病程(3.64±1.20)年。对照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46.41±7.58)岁;病程5个月~6年,平均病程(3.67±1.1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确诊[6];②临床伴有排便不尽、疼痛、坠胀及间歇性便血等症状;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严重精神疾病者;②有既往肛门手术史者;③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④肠结核等特意向肛肠疾病或直肠病变者。

1.3 方法

术前,两组均给予清洁灌肠,并进行硬腰联合麻醉,取截石位,常规进行消毒、铺巾,充分扩肛,对痔核大小及分布情况进行观察。

1.3.1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改良式PPH术治疗。采用4把艾利斯钳提起肛缘皮肤,置入扩肛器,并将其缝合固定在肛缘旁,直肠黏膜呈唇状突起,直视下进针在齿状线上2.0 cm左右3点处,顺时针采用3-0可吸收缝合线单荷包缝合,深度至肠黏膜下层,尽量相邻针脚,密度较传统单荷包缝合高,并放置预置线在6、9、12点位置,置入吻合器,收紧、打结3点位的荷包线,直肠黏膜呈伞面,采用勾线器从吻合器线槽内拉紧荷包缝合线及3根预置线,松开艾利斯钳,牵拉预置线,使直肠黏膜呈降落伞状,根据痔核情况,向内按压痔核,直肠黏膜环进入吻合器扩张器内,收紧,击发,保持60 s,打开吻合器并取出,仔细检查吻合口,如有活动性出血应给予8字缝合止血,如肛缘有皮赘存在,将外痔痔核剥除,并修剪肛缘皮赘,使其平整,置入吸收性明胶海绵或止血纱布于直肠内。

1.3.2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外剥内扎术。常规消毒肛周皮肤,并消毒肛管及直肠下段,将外痔顶端夹住后,经外痔外缘作倒“V”型切口向肛管,对皮下外静脉丛仔细剥离直至齿状线上方0.5 cm处,将内痔基底部暴露,并对其进行钳夹,采用4号丝线贯穿结扎,再次对内痔基底部进行双重结扎,将痔核组织剪除。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疗效评定标准[7],①显效:患者疼痛、坠胀、脱出、便血等症状消失,痔萎缩;②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痔明显萎缩;③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2)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包括愈合时间、术后3 d时疼痛程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0~10分,分数越高疼痛越剧烈。(3)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7 d时肛肠动力学指标,采用消化道压力检测仪测定最大收缩压(MSP)、静息压(ARP)、肛管高压区长度(HPZ)。(4)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肛门水肿、尿潴留、术后出血、肛门失禁、肛门疼痛。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对照组显效24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91%(30/33),观察组显效29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14%(34/3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2,P=0.564)。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对比

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3 d时VA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对比(±s)

组别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愈合时间(d)住院时间(d)术后3 d时VAS评分(分)观察组(n=35)对照组(n=33)t值P值20.51±4.72 22.28±4.86 1.523 0.132 14.73±3.89 20.72±4.61 5.803<0.001 12.07±2.48 16.67±2.53 7.570<0.001 5.29±1.79 6.79±1.28 3.954<0.001 3.34±1.07 4.51±1.18 4.287<0.001

2.3 两组患者肛肠动力学指标对比

术前,两组MSP、ARP、HPZ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MSP、ARP、HPZ水平均比术前高,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肛肠动力学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肛肠动力学指标对比(±s)

注:与同组术前相比,a P<0.05

时间 组别MSP(mmHg)ARP(mmHg) HPZ(cm)术前术后观察组(n=35)对照组(n=33)t值P值观察组(n=35)对照组(n=33)t值P值102.01±11.03 102.91±11.95 0.323 0.748(132.83±13.03)a(115.26±12.09)a 5.755<0.001 29.02±3.51 28.95±3.04 0.088 0.930(46.97±4.05)a(36.53±4.36)a 10.237<0.001 3.24±0.35 3.27±0.32 0.368 0.714(4.54±0.52)a(3.65±0.42)a 7.736<0.001

2.4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对比

观察组术后出现尿潴留1例,肛门水肿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71%(2/35);对照组术后出现肛门水肿2例,肛门疼痛2例,出血2例,尿潴留3例,肛门失禁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30%(10/33);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66,P=0.008)。

3 讨论

混合痔是较为常见的肛肠疾病,其发病与患者的不良饮食、排便习惯及生活等因素有关,临床可表现为局部疼痛、肛门出血、坠胀等[8]。以往临床多采用药物或其他保守治疗,虽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病情反复,无法从根本上对该病进行治疗[9]。因此,临床治疗混合痔多采用手术治疗,其中外剥内扎术是临床传统手术方案,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因在术中将部分肛垫切除,影响患者的控便能力,术后易出现肛缘水肿、肛门失禁、尿潴留等并发症;同时如术中切除过多,创面较大,术中出血量较多,易引起术后疼痛,不利于愈合[10]。

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14.73±3.89)mL、愈合时间(12.07±2.48)d、住院时间(5.29±1.79)d及术后3 d时VAS评分(3.34±1.07)分均比对照组(20.72±4.61)mL、(16.67±2.53)d、(6.79±1.28)d、(4.51±1.18)分低,且并发症发生率(5.71%)比对照组(30.30%)低,而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混合痔患者改良式PPH术创伤较小,术后疼痛较为轻微,可有效改善患者肛肠动力学水平,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宋默等[11],采用改良PPH术治疗混合痔,结果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1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00%,与该研究结果相似。PPH是临床治疗混合痔较为常用的手术方式,采用肛门吻合器环形切除直肠下端黏膜组织及内痔组织,并吻合近端及远端直肠黏膜,对脱垂的肛垫进行悬吊脱垂,可有效将肛门括约肌及肛管黏膜功能恢复;但若在术中采用单荷包缝合,无法将松弛的痔上黏膜组织充分切除,进而导致切除直肠黏膜不彻底;若在术中采用双荷包缝合,虽可有效增加黏膜切除宽度,但手术时间较长[12]。而改良式PPH术在对PPH术中的荷包缝合方式进行改良,其采用降落伞式的缝合技术,缝合针脚较为紧密,在术中预置牵引线,保证最大的牵拉限度,并可在吻合器内带入较多的直肠黏膜组织,增加切除黏膜的宽度[13]。同时改良式PPH术中视野较为宽阔,可保证黏膜切除的均匀性;对于肛管解剖较长的患者,可在直视下进行缝合,且缝合较为紧密,减少痔核缝扎后出血的风险。同时改良式PPH术中将吻合器收紧时根据肛缘痔核情况,按压脱垂严重痔核至肛内,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且降落伞式缝合深度位于黏膜下层,均匀的荷包缝合,间距小,不易形成褶皱,进而减少术后疼痛及并发症的发生[14]。

肛肠动力学是研究肛管、结肠、直肠等肠管运动的病理生理学科,其指标检测较为方便、无创,MSP、ARP、HPZ是反映机体肛肠动力学的常见指标。混合痔患者因肛垫内压力升高及肛门内外括约肌活动异常,可导致直肠、肛门压力紊乱,造成MSP、ARP、HPZ下降,进一步对患者的排便功能影响较小,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11]。而该研究结果显示,术后,两组MSP、ARP、HPZ水平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表明改良式PPH术可有效改善混合痔患者的肛肠血流动力学,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究其原因在于改良PPH术中可有效恢复肛门括约肌及肛管黏膜的解剖位置,稳定直肠及肛门压力,改善患者的肛肠动力学水平。

综上所述,混合痔患者采用改良式PPH术治疗的效果好,创伤较小,术后疼痛较为轻微,且可改善患者肛肠动力学水平,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痔核肛肠吻合器
保留皮肤痔核切除加原位肛管皮肤重建手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效果观察
浙江医学(2020年13期)2020-07-30 08:32:44
探索吻合器行业标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常见肛肠疾病的诊治
基于磁吻合技术的消化道吻合器的研制
∧形皮瓣痔核剥离注射肛垫固定术治疗环状混合痔60例临床观察
活血润肠汤治疗肛肠术后便秘40例
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36
中医护理干预肛肠术后患者排便50例
针刺联合坐浴治疗老年肛肠术后疼痛50例
术中使用吻合器与术后食管癌颈部吻合口狭窄发生的临床观察
直肠拖出和双吻合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应用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