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
(河南省周口港区医院〈周口烧伤医院〉普外科 周口466000)
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常见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的特点。临床有药物治疗、穿着弹力袜、激光及手术等疗法,对于病情较严重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仅能采用手术治疗[1~2]。静脉高位结扎结合阶段式剥脱术是既往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方式,其疗效明确,但创伤较大,影响患者术后康复,且易导致术后多种并发症发生[3]。近年来,高位结扎联合点式剥脱术开始应用于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治疗中,且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高位结扎联合点式剥脱术治疗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病程1~7年,平均(4.26±1.05)年;年龄48~81岁,平均(58.46±4.21)岁。观察组男25例,女21例;病程1~6年,平均(4.17±1.14)年;年龄47~80岁,平均(57.61±4.3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存在下肢静脉不规则团状隆起,并伴随色素沉着、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深静脉处于通畅状态。(2)排除标准:凝血功能异常;麻醉耐受性差;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存在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先进行心电图、凝血功能检查,然后实施常规补液治疗,待血液黏稠度符合手术要求后,进行手术。对照组采用高位结扎联合传统阶段式剥脱术治疗,取站立位,采用碘酊标记患者静脉曲张位置,后更换为平卧位,消毒铺巾,行腰硬联合麻醉,于腹股沟皮纹下1 cm作切口,长度约2 cm,分离大隐静脉的主干及分支,选择靠近股静脉处,对大隐静脉主干及分支进行高位结扎、贯穿缝合,在结扎处远端置入抽剥器,推移至内踝处。于抽剥器上方作切口,离断大隐静脉,钝性及锐性分离曲张的大隐静脉,并抽除。观察组采用高位结扎联合点式剥脱术,高位结扎前操作同对照组,点式剥脱术操作为在大隐静脉至股静脉移行处5 mm对大隐静脉进行双重结扎,找出大隐静脉主干,切除3~4 cm。采用驱血带包扎足背,按照从下到上顺序,用止血钳阻断血流,在曲张的大隐静脉上作8~10个切口,均3~5 mm,采用蚊式钳钝性分离曲张的大隐静脉,并剥脱和切除。两组完成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术区,缝合切口内皮,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后6 h指导患者行走、活动,术后3 d停止加压包扎,患者需穿着弹力袜。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深静脉血栓、皮下出血、皮下硬结、下肢皮肤麻木、切口感染。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术中及术后围术期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中及术后围术期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术中及术后围术期指标比较(±s)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下肢静脉曲张在我国发病率高达20%以上,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指病变于下肢浅静脉,包括小隐静脉、大隐静脉及分支[4~5]。目前有关下肢静脉浅曲张的病因尚未明确,认为可由久站、久坐、重体力劳动等因素导致[6]。患者发病后,病变静脉表现为伸长、扩张及蜿蜒屈曲,静脉壁变薄,引发瓣膜缺陷,出现下肢酸痛不适感受,且伴有肢体乏力,如不及时接受治疗,病情迁延还可引发多种症状,如溃疡、湿疹、瘙痒等症状,并可导致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危及患者生命安全[7]。因此,及时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尤为必要。
因下肢浅静脉曲张病因及症状复杂,临床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以阻断静脉血流返流、清除静脉血栓及降低血液黏稠度为原则,不主张行保守治疗,外科手术是一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进展,治疗静脉曲张的手术方法得到改良,高位结扎结合点式剥脱术逐渐被运用,但有关该术式的应用优势及不足尚未有统一定论。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高位结扎联合点式剥脱术治疗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围术期指标,利于术后康复。分析原因为,既往临床采用的高位结扎联合阶段式剥脱术,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且难以彻底剥脱曲张静脉,患者术后创伤愈合时间长,易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不利于患者病情康复。而改良版高位结扎联合点式剥脱术,具有传统手术的疗效,且具有无须置入抽剥器,具有创伤小、耗时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该手术可通过利用驱血带,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并通过作3~5 mm的小切口,实现点状抽剥曲张静脉,因此创伤小,术后皮下出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有助于使患者在术后短时间内恢复,且不会留下较大瘢痕,满足患者美观要求,术后并发症发生较少[8~10]。此外,采用该方法治疗静脉曲张,可对曲张的静脉进行彻底性抽剥,因此可减少疾病复发,疗效较好。
但本研究认为,高位结扎联合点式剥脱术也有一定不足之处,其仅适用于深静脉处于通畅状态的下肢浅静脉曲张,且由于术中所作切口较小,属于精细性操作,需注意以下事项:(1)术前标记工作应细致完善,以防遗漏残余的曲张静脉;(2)结扎大隐静脉时,应避免损伤腹股沟淋巴结、深静脉及股动脉;(3)驱血带捆扎时间不宜超过1 h,手术完成时应解开驱血带,并检查患者足背动脉搏动情况;(4)作3~5 mm小切口时,深度不得超过皮下组织;(5)蚊式钳钝性分离时,应注意动作轻柔、紧贴皮下,以防拉断曲张静脉;(6)术后包扎应起到压迫止血之效,但不易太紧,以防影响下肢血运。通过上述操作,可进一步提高高位结扎联合点式剥脱术的应用优势,降低手术风险。
综上所述,高位结扎联合点式剥脱术治疗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效果较好,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预防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