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璐
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心脏康复护理活动对急性心梗患者的影响与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心内科治疗的急性心梗患者共80例.采用奇偶分组法分为参照组和对比组各40例。其中参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护理,对比组采取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分别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即EF值,%)和恢复时间。结果:其中经过早期康复活动护理的研究组患者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P<0.05),差异明显。结论: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对于急性心梗患者的各指标数据有一定的程度的提高,可以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急性心梗;早期活动;心脏康复护理
急性心梗一般指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的缺血或者缺氧造成的心肌坏死,伴有心律失常,严重可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急性心梗发作后要及时进行抢救措施以及护理工作,本次研究讨论了急性心梗患者获得早期活动心脏康复护理的应用意义。具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心内科治疗的80例急性心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奇偶分组法分为参照组和对比组两组,每组40例。其中参照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峰值为57岁,谷值为49岁,平均年龄为(52.89±2.28岁);对比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峰值为56岁,谷值为50岁,平均年龄为(53.01±2.37)岁,经比对得出以上数据(P<0.05),不具有差异性。
1.2方法
本次研究分别对参照组和对比组进行常规护理措施和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期活动康复护理。
1)参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措施,如根据患者病程病况合理安排病房并叮嘱患者相关注意事项;适当普及疾病相关知识和用药指导,确保药物用量准确;在心理层面要适当开导患者,增加患者依从性以及患者家属配合度。
2)对比组: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期活动康复护理。首先要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讲述早期康复活动的概念以及对患者的帮助,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合理定制早期康复活动计划,合理化进行并适当给予患者鼓励;从基础康复活动入手逐渐增加频率与难度,并密切观测患者身体各项指标,随时观察是否有出现指标数据激增的情况,如有激增应立即停止并及时联系患者家属。
1.3評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脏射血分数(即EF值)和恢复时间。
1.4统计学方分析
试验各指标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5.0检验,卡方比对计量资料(%)率;t值比对计数资料(均数±标准差);如组间数据有差异(p<0.05)。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在对比组进行早期活动康复后的心脏射血分数和恢复时间
进行早期康复后患者心脏射血分数明显提高,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一般是指给心脏提供血液的冠状动脉发生急性堵塞,引起一部分心肌缺血而导致的急性坏死型心脏病,通常可以导致心律失常,休克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1]。
根据大数据报道,老年人近几年逐渐成为此类病症高发群体,并且我国的发病率逐渐提升。基础病因是由于血管出现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管斑块,当斑块破裂后,破裂后出现的血栓会堵塞血管,导致心肌的急性缺血缺氧坏死,从而出现心肌梗死[2]。急性心肌梗死无明显诱因,长期饮食、作息不规律导致的高血压、较明显的情绪起伏、天气骤然转凉或升温、便秘都可能成为诱因。本身就患有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高血脂或有心脏病家族史的人群患此病的几率要高于普通人[3]。常见表现为严重心绞痛,呼吸困难,且不能通过硝酸甘油缓解。
当心肌梗死急性发作时一般表现为明显急性心绞痛,即患者表现出胸部疼痛或不适感明显,可描述为“压迫感”、“挤压感”、“灼烧感”等,老年患者还可能出现神志不清[4]。当患者出现心肌梗死或一系列症状时应立刻就医并住院观察。本次研究各数据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进行早期活动的患者身体机能指标数据以及恢复时间等都优于未进行早期活动康复的患者。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获得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对康复有一定程度上的帮助,可以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连发,边延涛,端建刚. 早期活动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6,14(5):364-365.
[2]林锦霞,许绵绵,赖宝珠. 急性心梗早期康复的护理体会[J]. 中国心血管康复医学,1994, (4):40-41.
[3]王敏,张忱,顾复生. 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早期活动的康复护理[C]. //全国冠心病防治及对策研讨会论文集. 1987.
[4]隋致兰,赵金坤,王晓波. 急性心梗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原则[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1):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