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芳
摘 要:结合2021年高考数学试卷,对集合、常用逻辑用语、复数的试题进行求解与分析,把握考点、题量、题型及难易程度,优化解题策略,提供解题指导和备考建议.
关键词:集合;常用逻辑用语;复数;解题分析;复习建议
集合、常用逻辑用语、复数在高考中的考查重点是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绝大部分属于基础题,是高考中的重要得分点. 集合和简易逻辑是初、高中数学思维和方法衔接的重要载体,贯穿高中数学始终,是学生掌握较熟练的一部分内容. 但很多试题以集合和逻辑作为辅助性语言表达,考查数学理解,综合性较强. 复数是高中数系扩充的新内容,内容基础、相对独立,试题较稳定.
本文对2021年高考数学试卷中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从中归纳出该专题内容的试题特征、解题策略和思想方法,以提高高考复习的有效性.
一、试题分析
2021年高考对集合、常用逻辑用语、复数的考查,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着眼核心素养.
1. 基础知识集中考查
集合运算、复数运算每卷必考,试题的位置主要在选择题、填空题前三题,延续了一贯的特点,紧扣基础、直接明了、简单易解. 因此,在复习中应注重集合与复数的基础运算和基本概念;淡化复杂的技巧运算,强调数的运算,重视常规运算和通性、通法,借助Venn图、数轴等工具熟练解决数集的交、并、补运算;熟练掌握复数的加、减、乘、除、共轭、模的运算及复数的几何意义. 常用逻辑用语的基础知识主要包含四种命题的关系及其真假的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判断,含有简单的逻辑联结词的命题的真假判断. 强调对逻辑用语的理解、领悟,掌握转化和化归的思想方法.
2. 突出能力立意,着眼核心素养
常用逻辑用语和集合是数学语言的组成部分,是数学抽象的载体,试题中作为辅助语言时,除了考查对集合、逻辑用语的理解、领悟外,还需要以其他知识为载体,重点考查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转化与化归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 对这方面的考查各份试卷在内容、难度、题量上都有较大差异. 例如,全国新高考Ⅰ卷、全国甲卷(文科)没有考查常用逻辑用语.
二、解法分析
1. 集合
(1)集合的基本运算.
在2021年高考数学试卷中,集合的基本运算集中考查的是数集的基本运算,集合的表示形式有列举法和描述法,相对简单. 运算为求集合交集、并集的独立运算,以及求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的混合运算.
例1 (全国新高考Ⅰ卷·1)设集合[A=x-2<x<4,][B=2,3,4,5],则[A⋂B]等于( ).
(A)[2] (B)[2,3]
(C)[3,4] (D)[2,3,4]
分析:先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再根据集合[B],寻找公共部分,从而得到集合的交集. 也可以利用交集的要求,先列举集合[A]中的正整数,再利用Venn图求出[A,B]的公共元素. 还可以利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根据选项排除得到答案.
解法1:利用数轴,根据交集的定义,得[A⋂B=][2,3].
解法2:集合[A]的元素中,正整数为1,2,3,利用Venn图得[A⋂B=2,3].
解法3:根据交集的定义,[A⋂B]中的元素即属于[A],也属于[B],所以判断4不属于[A],排除选项C,D;再根据3既属于[A]又属于[B],确定答案选B.
【评析】该题主要考查集合的运算:若集合中的元素是离散的,常用Venn图来求解;若集合中的元素是连续的实数,则用数轴表示. 需要特别注意区间端点是否可以取到. 离散与连续的相互运算,要关注运算特征:如果求集合的交集,则结果一定是离散的,可以用列举法,也可以根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用特殊值排除法;如果求集合的并集与补集,用数轴求解.
数集的运算是2021年高考集合试题的重点,以下为相关试题.
(全国甲卷·理1)设集合[M=x0<x<4,][N=x13≤x≤5],则[M⋂N]等于( ).
(A)[x0<x≤13] (B)[x13≤x<4]
(C)[x4≤x<5] (D)[x0<x≤5]
(全國甲卷·文1)设集合[M=1,3,5,7,9,][N=x2x>7],则[M⋂N]等于( ).
(A)[7,9] (B)[5,7,9]
(C)[3,5,7,9] (D)[1,3,5,7,9]
(浙江卷·1)设集合[A=xx≥1,B=x-1<x<2,] 则[A⋂B]等于( ).
(A)[xx>-1] (B)[xx≥1]
(C)[x-1<x<1] (D)[x1≤x<2]
(上海卷·2)已知[A=x2x≤1,B=-1,0,1,] 则[A⋂B]等于 .
(北京卷·1)已知集合[A=x-1<x<1,B=][x0≤x≤2],则[A⋃B]等于( ).
(A)[x-1<x<2] (B)[x-1<x≤2]
(C)[x0≤x<1] (D)[x0≤x≤2]
例2 (天津卷·1)设集合[A=-1,0,1,B=][1,3,5,C=0,2,4],则[A⋂B⋃C]等于( ).
(A)[0] (B)[0,1,3,5]
(C)[0,1,2,4] (D)[0,2,3,4]
分析:利用Venn图,根据集合混合运算的顺序求解.
解法1:根据Venn图,解得[A⋂B=1],再求得[A⋂B⋃C=0,1,2,4].
解法2:根据混合运算律[A⋂B⋃C=A⋃C⋂][B⋃C]. 先求[A⋃C=-1,0,1,2,4],再求[B⋃C=][0,1,2,3,4,5],解得[A⋂B⋃C=A⋃C⋂B⋃C=][0,1,2,4].
解法3:利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先排除选项A,B,再根据元素3排除选项D.
【评析】2021年高考共有3份试卷考查了集合的混合运算,均是表示形式为列举法的数集的混合运算,结构和类型简洁,运算方便. 正确利用运算律、Venn图及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即可解题.
集合混合运算的相关试题还有以下几道.
(全国新高考Ⅱ卷·2)若全集[U=][1,2,3,4,5,6,A=1,3,6,B=2,3,4],则[A⋂∁UB]等于( ).
(A)[3] (B)[1,6]
(C)[5,6] (D)[1,3]
(全国乙卷·文1)已知全集[U=1,2,3,4,5,] 集合[M=1,2,N=3,4,] 则[∁UM⋃N]等于( ).
(A)[5] (B)[1,2]
(C)[3,4] (D)[1,2,3,4]
(2)集合的概念与表示、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集合的概念与表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与其他知识融合在一起考查,体现的是集合的语言功能,重点考查学生对集合的理解,以及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例3 (全国乙卷·理3)已知集合[S=ss=2n+1,n∈Z,][T=tt=4n+1,n∈Z],则[S⋂T]为( ).
(A)[∅] (B)[S] (C)[T] (D)[Z]
分析:分析集合[S,T]中的元素,根据元素得到[T⊆S]且[T≠S],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解法1:分析描述的关系式,利用同构法把集合[T]中的关系式改写成[t=4n+1=2⋅2n+1],其中[n∈Z],因為[2n]是偶数,偶数集是整数集的真子集,所以[T⊆S]且[T≠S].
解法2:利用数轴,有规律地找出集合中的元素,得到[T⊆S]且[T≠S].
解法3:根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利用3,0两个集合元素排除选项B,D,利用集合元素5进行特殊值检验,确定选项C.
【评析】该题重点考查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间的关系及基本运算,难点是要理解集合的元素. 无穷离散数集要尝试寻找规律,化繁为简.
常见典型错误:对集合元素本质理解不到位;忽视了集合中不等式端点取舍等限制条件;画图不准确;混合运算顺序打乱.
2. 复数
复数每卷必考,重点考查复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少部分试题涉及复数的相等、几何意义,位于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前两道题,难度低. 学生需要了解复数、共轭复数的概念,理解复数相等的条件、复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例4 (全国甲卷·文 / 理3)已知[1-i2z=3+2i,]则[z]等于( ).
(A)[-1-32i] (B)[-1+32i]
(C)[-32+i] (D)[-32-i]
分析:先利用复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求出[z],再化简整理成复数的代数形式.
解法1:设[z=a+bi].
因为[1-i2=-2i],
所以[1-i2z=-2ia+bi=2b-2ai=3+2i].
根据复数相等的条件,实部和实部相等、虚部和虚部相等,解得[b=32,a=-1].
所以[z=-1+32i].
解法2:[1-i2z=-2iz=3+2i],
[z=3+2i-2i=3+2ii-2ii=-2+3i2=-1+32i].
【评析】该题考查的是复数的代数形式运算. 重点是要理解[i2=-1],了解复数的运算法则——乘法遵循多项式的乘法运算法则;加、减法遵循实部、虚部合并同类项法则;除法遵循分母实数化法则. 也可以把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的逆运算,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的逆运算.
以下为2021年高考数学复数的运算的相关试题.
(全国乙卷·理1)设[2z+z+3z-z=4+6i],则[z]等于( ).
(A)[1-2i] (B)[1+2i]
(C)[1+i] (D)[1-i]
(全国乙卷·文2)设[iz=4+3i],则[z]等于( ).
(A)[-3-4i] (B)[-3+4i]
(C)[3-4i] (D)[3+4i]
(全国新高考Ⅰ卷·2)已知[z=2-i],则[zz+i]等于( ).
(A)[6-2i] (B)[4-2i]
(C)[6+2i] (D)[4+2i]
(浙江卷·2)已知[a∈R, 1+aii=3+i]([i]为虚数单位),则[a]等于( ).
(A)-1 (B)1 (C)-3 (D)3
(北京卷·2)若复数[z]满足[1-iz=2],则[z]等于( ).
(A)[-1-i] (B)[-1+i]
(C)[1-i] (D)[1+i]
(上海卷·1)已知[z1=1+i,z2=2+3i],则[z1+z2]等于 .
(天津卷·10)[i]是虚数单位,复数[9+2i2+i]等于 .
(全国新高考Ⅱ卷·1)复数[2-i1-3i]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所在的象限为(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常见典型错误:对虚数单位的理解不到位;对复数的乘除运算、加减运算的转化与化归不熟练;对共轭复数理解不透彻.
3. 常用逻辑用语
2021年的高考数学中的常用逻辑用语试题在各份试卷中的难易程度、题量、位置有较大差异,试题考查的内容主要有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判断,充分性、必要性的证明;命题真假的判断及“或”“且”“非”联结的两个简单命题构成的复合命题的真假的判断;存在量词、全称量词表述的数学问题推理和求解. 这部分内容常涉及与其他章节知识的综合,学生需要理解逻辑用语的意义,并把握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方法处理问题.
(1)命题.
例5 (全国乙卷·文 / 理3)已知命题[p:∃x∈R,][sinx<1];命题[q:∀x∈R,ex≥1],则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 ).
(A)[p∧q] (B)[¬p∧q]
(C)[p∧¬q] (D)[¬p∨q]
分析:先判断命题[p,q]的真假,再根据简单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意义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解:命题[p:∃x∈R,sinx<1],只要举出例子使这个三角不等式成立即可,如[sin0=0<1],所以命题[p]是真命题.
命题[q:∀x∈R,][ex≥1],需要从任意的[x∈R]开始进行推理,由于[y=ex]在[R]上为增函数,[x≥0],所以[ex≥e0=1]. 所以命题[q]为真命题.
所以[p∧q]为真命题,[¬p∧q、p∧¬q、¬p∨q]为假命题.
(2)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充分性和必要性的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判断是高考考查的热点之一. 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一是从定义入手,从命题的角度看:“若[p],则[q]”是真命题, 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若[p],则[q]”是真命题,且“若[q],则[p]”是假命题,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q]是[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若[p],则[q]”“若[q],则[p]”都是真命题,则[p]是[q]的充要条件;“若[p],则[q]”“若[q],则[p]”都是假命题,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二是利用命题间的推导推出关系. 三是若命题可以转化为集合,利用对应的集合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p]对应的集合为[A,q]对应的集合为[B],若[A]是[B]的真子集,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若[A=B],則[p]是[q]的充要条件.
例6 (浙江卷·3)已知非零向量[a,b,c],则[“a⋅c=b⋅c”]是[“a=b”]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分析:根据两者之间的推导关系可得两者之间的条件关系.
解:若[a ⋅ c=b ⋅ c,] 利用向量数量积运算得[a-b ⋅ c=0],可举反例,若[c=0]时推不出[a=b];反之若[a=b],则[a ⋅ c=b ⋅ c]必成立. 故[“a ⋅ c=b ⋅ c”]是[“a=b”]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评析】该题以向量的数量积运算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数量积运算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必要条件、充分条件意义的理解.
例7 (天津卷·2)已知[a∈R],则“[a>6]”是“[a2>36]”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分析:可以利用命题间的推导,也可以利用对应集合的关系进行判断.
解法1:若[a>6],利用平方运算的性质,得[a2>36]成立;反之,当[a=-10]时,[a2>36]但[a>6]并不成立. 所以[a>6]是[a2>36]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解法2:因为[a>6]对应的集合[aa>6]是[a2>36]对应的集合[aa<-6或a>6]的真子集,所以[a>6]是[a2>36]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评析】该题转化为数集,利用集合之间的关系判断较为直观.
例8 (上海卷·21)若对任意[x1,x2∈R,] 当[x1-x2∈S]时,都有[fx1-fx2∈S,] 则称[fx]是[S]关联的.
(1)判断并证明[fx=2x-1]是否是[0,+∞]关联的,是否是[0,1]关联的;
(2)[fx]是[3]关联的,当[x∈0,3]时[fx=x2-][2x],解不等式[2≤fx≤3];
(3)证明“[fx]是[1]关联的,且是[0,+∞]关联的”当且仅当“[fx]是[1,2]关联的”.
分析:第(3)小题需要从充分性和必要性两方面来论证,“当且仅当”也就是等价关系也就是充分必要.
(1)略;
(2)略;
(3)证明:充分性:因为[fx]是[1]关联的,
所以对任意的[x∈R],[fx-fx-1=1].
设[x1-x2∈1,2],即[1≤x1-x2≤2].
则[fx1-fx2=fx1-1+1-fx2=fx1-1-fx2+1.]
因为[fx]是[0,+∞]关联的,
所以[fx1-1-][fx2≥0].
所以[fx1-fx2≥1].
同理,[fx1-fx2=fx1-2+2-fx2=fx1-2-]
[fx2+2≤2].
必要性 :因为[fx]是[1,2]关联的,
所以[1≤fx+1-fx≤2,1≤fx+2-fx+1≤2,1≤fx+2-fx≤2.]
由此可得[fx+1-fx=1].
所以[fx]是[1]关联的.
若[x1-x2≥0],则总存在[k∈N],使得[k≤x1-x2≤k+1].
[fx1-fx2=fx1-1+1-fx2=fx1-1+1-fx2=]
[fx1-2+1+1-fx2=fx1-2+2-fx2=…=fx1-k+1+]
[k-1-fx2],
因为[1≤x1-k+1-x2≤2],
所以[1≤fx1-k+1-fx2≤2].
所以[k≤fx1-fx2≤k+1].
所以[fx1-fx2≥0].
所以[fx]是[0,+∞]关联的.
所以[“fx]是[1]关联的,且是[0,+∞]关联的”当且仅当[“fx]是[1,2]关联的”.
【评析】该题是以集合为背景的新定义问题,合理利用新定义问题的有关性质是破解新定义型问题的关键. 该题的关键是当自变量的差是集合元素时,对应因变量的差也是集合元素. 利用这一定义的路径,去尝试判断和证明问题. 该题以逻辑用语“当且仅当”作为辅助语言,需要从充分性、必要性两方面进行数学推理论证.考查学生数学表达的能力、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平时需要注重数学表达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该题也可以利用图象,通过数形结合进行论证. 上海卷第12题、第20题中的逻辑用语“有且只有”都需要从必要性和充分性两个方面思考、论证、推理.
三、试题解法欣赏
例9 (全国甲卷·理7)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前[n]项和为[Sn],设甲:[q>0],乙:[Sn]是递增数列,则( ).
(A)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B)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C)甲是乙的充要条件
(D)甲既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解法1:当数列[an=-2n]时,满足[q>0],但是[Sn]不是递增数列,所以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
若[Sn]是递增数列,则必有[an>0]成立,若[q<0,]则会出现一正一负的情况,是矛盾的,则[q>0]成立,所以甲是乙的必要条件.所以甲是乙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解法2:因为[Sn+1-Sn=an+1=a1qn>0]的等价条件是[a1,qa1>0,q>0]. 因为[a1,qa1>0,q>0]是[a1,qq>0]的真子集,所以甲是乙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评析】数列是特殊的函数,利用函数的方法判断数列的单调性有助于对问题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函数思想是解决数列问题(尤其是与性质有关的问题)的有效策略.
例10 (全國新高考Ⅱ卷·11)已知直线[l:ax+][by-r2=0 r>0]与圆[x2+y2=r2],点[Aa,b],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点[A]在圆[C]上,则直线[l]与圆[C]相切
(B)若点[A]在圆[C]内,则直线[l]与圆[C]相离
(C)若点[A]在圆[C]外,则直线[l]与圆[C]相离
(D)若点[A]在直线[l]上,则直线[l]与圆[C]相切
解法1: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d=r2a2+b2].
若点[A]在圆上,则[a2+b2=r.] 则[d=r.] 所以直线[l]与圆相切;
若点[A]在圆内,则[a2+b2<r.] 则[d>r.] 所以直线[l]与圆相离;
若点[A]在圆外,则[a2+b2>r.] 则[d<r.] 所以直线[l]与圆相交;
若点[A]在直线上,则[a2+b2=r2.] 则[d=r.] 所以直线[l]与圆相切.
故答案选ABD.
解法2:我们知道[l:ax+][by-r2=0]是点[Aa,b]关于圆[x2+y2=r2]对应的极线,当[Aa,b]在圆[x2+][y2=r2]上时,直线[l]是圆的切线;当[Aa,b]在圆外时,直线[l]是点[A]关于圆的切点弦;当[Aa,b]在圆内时,直线[l]是点[A]关于圆的切线交点的轨迹. 这个几何意义可以推广到椭圆、双曲线、抛物线.
【评析】该题是判断命题真假的不定项选择题,需要学生从问题的本质入手,进行推理和分析,既可以利用通性、通法求解,也可以利用高观点的极点极线的几何性质求解,结论可类比到高中学习的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复习过程中要善于归纳、类比和总结.
集合、常用逻辑用语和复数是高中数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是研究数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 通过对2021年高考集合、常用逻辑用语、复数试题的求解和分析,明确复习应注重主干知识与通性、通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推理能力. 对简单的集合、复数运算要做到懂、会、熟;重视对定义概念的本质、内涵、外延的理解和研究路径的掌握. 理解知识块、掌握方法线,激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数学 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孙海琴. 2019年高考“集合、常用逻辑用语、复数”专题解题分析[J]. 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9(7 / 8):22-27.
[3]肖伟华. 2020年高考“集合、常用逻辑用语、复数”专题解题分析[J]. 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20(9):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