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名忠 陈素娟 谢关法
摘要:根据蚕桑生产发展的需要,千岛湖蚕种有限公司在淳安县界首乡燕下原蚕饲养基地,饲养了雌35、平28、秋华抗等新品种进行了试验,相关数据供读者参考研究。
关键词:蚕桑生产;蚕种公司;新品种;总结
2020年春、秋两季,千岛湖蚕种有限公司在淳安县界首乡燕下原蚕饲养基地,饲养了雌35、平28、秋华抗等新品种进行了试验,现对这些试验品种的繁育情况汇报如下:
1 春季雌35、平28
1.1 雌35、平28的饲养、繁育
在燕下村饲养雌35、平28,雌35在4月27日期收蚁,平28在4月25日收蚁,春季雌35共饲养27g,平28饲养14g。
春季饲养温度偏底,两品种都进行加温调节处理,对试验户一龄~三龄采用每天四回育,四龄、五龄每天三回育;雌35饲育温度1~2龄27℃左右,平28在1~2龄27.5℃左右,两品种在3龄26℃ 左右,4~5龄23~26℃的自然温度。饲育湿度小蚕期用80%~90%,大蚕期自然湿度。上簇温度在25℃左右,湿度在50%~75%之间,簇具使用的是方格簇。种茧保护在25℃左右,湿度在50%~75%之间。
平28,雌35在上簇后第12d对各原蚕户进行种茧收购,按省内抽样标准抽取1kg样茧,调查死笼。
其中的饲养成绩如表1所示:
b.其中的制种成绩如表2所示:
2.1 春季秋华抗、平30的饲养、繁育
在燕下村饲养秋华抗,秋华抗在4月27日收蚁,平30在4月25日收蚁,春期秋华抗共饲养150g,平30饲养70g。
春期饲养温度,两品种都进行温度调节处理,对试验户一龄至三龄采用每天四回育,四龄、五龄每天三回育;秋华抗饲育温度1~2龄27℃左右,平30在1~2龄27.5℃左右,两品种在3龄26℃左右,4~5龄23~26℃的自然温度。饲育湿度小蚕期用80%~90%,大蚕期自然湿度。上簇温度在25℃左右,湿度在50%~75%之间,簇具使用的是方格簇。种茧保护在25℃左右,湿度在50%~75%之间。
秋华抗、平30在上簇后第12d对各原蚕户进行种茧收购,按省内抽样标准抽取1kg样茧,调查死笼。
其中的饲养成绩如表3所示:
其中的制种成绩如表4所示:
2.2 秋期秋华抗、平30的饲养繁育
秋华抗原蚕品种的饲养、繁育
在燕下村饲养秋华抗,秋华抗在9月5日收蚁,平30在9月2日收蚁,秋季秋华抗共饲养83g,平30饲养47g。
秋季饲养温度,两品种都进行温度调节处理,对试验户一龄至三龄采用每天四回育,四龄、五龄每天三回育;秋华抗饲育温度1~2龄27℃左右,平30在1~2龄27.5℃左右,两品种在3龄26℃左右,4~5龄23~26℃的自然温度。饲育湿度小蚕期用80%~90%,大蚕期自然湿度。上簇温度在25℃左右,湿度在50%~75%之间,簇具使用的是方格簇。种茧保护在25℃左右,湿度在50%~75%之间。
秋华抗、平30在上簇后第十二天对各原蚕户进行种茧收购,按省内抽样标准抽取1kg样茧,调查死笼。
3 秋华、平30原蚕品种的饲养、繁育
3.1 春季秋华、平30
在燕下村饲养秋华、平30,秋华在4月27日期收蚁,平30在4月25日收蚁,春季秋华共饲养395g,平30饲295g。
春季饲养温度偏底,两品种都进行加温调节处理,对试验户一龄至三龄采用每天四回育,四龄、五龄每天三回育;秋华饲育温度1~2龄27℃左右,平30在1~2龄27.5℃左右,两品种在3龄26℃左右,4~5龄23~26℃的自然温度。饲育湿度小蚕期用80%~90%,大蚕期自然湿度。上簇温度在25℃左右,湿度在50%~75%之间,簇具使用的是方格簇。种茧保护在25℃左右,湿度在50%~75%之间。
秋华、平30,在上簇后第十二天对各原蚕户进行种茧收购,按省内抽样标准抽取1kg样茧,调查死笼。
其中的饲养成绩如表7所示:
其中的制种成绩如表8所示:
3.2 秋季秋华、平30
在燕下村饲养秋华、平30,秋华在9月5日期收蟻,平30在9月2日收蚁,秋季秋华共饲养460g,平30饲340g。
秋季饲养温度偏底,两品种都进行加温调节处理,对试验户一龄至三龄采用每天四回育,四龄、五龄每天三回育;秋华饲育温度1~2龄27℃左右,平30在1~2龄27.5℃左右,两品种在3龄26℃ 左右,4~5龄23~26℃的自然温度。饲育湿度小蚕期用80%~90%,大蚕期自然湿度。上簇温度在25℃左右,湿度在50%~75%之间,簇具使用的是方格簇。种茧保护在25℃左右,湿度在50%~75%之间。
秋华、平30,在上簇后第十二天对各原蚕户进行种茧收购,按省内抽样标准抽取1kg样茧,调查死笼。
其中的饲养成绩如表9所示:
其中的制种成绩如表10所示:
4 各品种发育时间表
参考文献
[1] 夏德梅,刘爱玲,魏仙,等.”华康1号”等两对家蚕新品种农村试养总结[J].四川蚕业,2015(3):21-23.
[2] 钱荣花.中2016与日2016对交品种饲养繁育总结[J].广东蚕业,2019,5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