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育萍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是小学习作教学的一个关键转折点。降低习作的难度,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树立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习作的自主性,是三年级习作教学的重点。STEAM教育理念指的是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和有机整合,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的注重跨学科的学习相契合。因此,我们尝试将习作教学同STEAM教育理念有机融合,通过项目式课程的设计,实现跨学科整合,让每一课的教学都成为培育学生习作素养的土壤。本文结合三年级的习作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年龄特征,阐述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习作教学。
一、言之有物,下笔如有神
三年级学生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且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较少,校园的学习生活及各种各样的课程是学生表达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的源泉动力,当这些“客观之物”变成学生的“眼中之物”时,学生的“笔下之物”才能表达得更生动。因此,在开展习作教学前,教师可以恰当地选取同年级其他学科与之相关联的教学内容,对习作主题进行补充延伸、拓展深化。
为了让教师对STEAM教育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转变习作教学方式,笔者梳理了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部分单元的习作,并借助表格(见下表),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习作素材,让习作“有米可炊”,从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学生在放松、积极的心理状态下,打开了所有的感官,全方位地吸收各种新鲜的信息。天生的好奇心驱使学生努力探索未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科思维和习作能力,于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情可抒,有感可写。
二、课例示范,举一而反三
(一)找准切口,制定目标
教师可以从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中选取有融合意义的习作主题,并以此确定学科融合的基点。如在教学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时,可以先明确“观察与发现”的习作要素,再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观察实验的神奇变化;引导学生运用连接词将实验过程和原理有序地进行表达。
(二)学科统整,突破难点
“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可与科学学科进行融合教学。科学实验要求操作步骤清晰而有条理,这与习作要求分段刚好对应。这样,学生通篇文章只有一个段落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认真观察、分析探究后,通過练说的环节,学生对实验过程加以梳理。这样,就解决了学生语言表达无序的问题,减少了习作起步阶段学生的畏难情绪。
(三)情致辞发,言之有“味”
学生全程参与、全程体验了科学实验,基本上都能将观察到的实验过程记录下来,但大部分学生只是将实验过程简单记录,比较单调,基本上就只是一篇实验报告,而非习作。这时,教师可以进行引导:习作应情致而辞发,需要融入自己的感情,需要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进行表达。如可以表达自己的想象、自己的心情、自己的疑问、自己的发现等,让“物皆着我之色彩”,让习作有“语文味”!
(四)课堂组织,盘活资源
1. 善学善思,丰富课堂。基于STEAM教育理论的习作教学跨越多个学科,这就要求课堂组织者能够快速地学习检索、搜集、整理未知领域的信息,熟悉该主题领域尽可能多的知识,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资料整理和备课。如在教学“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时,教师课前可以先播放相关的科学小实验,如“海底火山”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唤醒学生的习作兴趣。然后教师再亲自示范“海底火山”的实验,出示实验记录表,让学生重点观察实验步骤。
2. 互补互助,形成合力。同年级、不同学科之间教学知识点的互通、教学思想的互启,可以促使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师间的互动。在教学“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时,语文教师可以与科学教师进行协商,将学时相承。如科学教师在第一课时指导实验,语文教师在第二课时指导习作,或课堂双师教学,最终形成一股合力,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和习作能力的发展。
跨界习作,即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习作,带给学生的不只是学科知识的融合,更是一种学科思维、习作品质的深度贯通,促进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推动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探究、合作和发展。易趣而作,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STEAM教育理念落地生根,努力在不同学科课程中寻找契合点,让学生更容易、更感兴趣地表达心中所想,心中所思,促进学生自主习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让习作教学既有意义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