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是当代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文化品格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四大要素之一,而文化意识作为文化品格的重要内涵之一,它的渗透与培养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尤其关键。本文将基于小学英语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品格这一要素结合日常教育教学经验,浅谈文化意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文化意识;小学英语
【作者简介】江清华(1986.10-),女,汉族,福建福清人,福清市滨江小学,中级,本科生,研究方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古人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哈佛校长陆登廷认为:“教育从根本上讲应该是一个人文过程,是有关价值的事情,而不仅是知识或信息。”语言是文化的一种呈现方式,语言和文化共生互依,二者密不可分。
一、文化意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学科应“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宽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英语学习并不仅是语言教育,更离不开文化教育。不以文化为背景的英语学习是浅薄的语言学习,在实际生活或人际交往中容易造成误解、产生误会或闹出笑话。
1.数字文化的差异。对于阿拉伯数字,中国人尤其喜欢“6”和“8”,不论是手机号、车牌号等都喜欢选择“6”和“8”,意为“顺”和“发”,特别不喜欢“4”,因为与“死”同音,十分不吉利。而在荷兰语中“4”却是个喜庆的数字,因为在荷兰语中,“4”的发音与“庆祝”相近;由此可见,同样的数字也存在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
2.交际文化的差异。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见面打招呼是基本的文明礼仪,但由于中西方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打招呼的内容却大相径庭。西方人见面的问候语通常是“Hi”“Hello”“How are you?”“Good morning.”,喜欢讨论天气等。而中国人见面打招呼通常是“吃了吗?”,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你回答“吃了”或者“还没吃”都无关紧要,然而对于西方人而言,他会理解为你在询问“Have you have dinner?”,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中国人喜欢问“去哪儿?”“去干嘛呢?”“你几岁啦?”“工资多少呀?”“结婚没有啊?”,这些“中国式的问候”对于中国人而言,都是稀松平常的闲聊,但西方人听到会感觉尴尬,因为西方人认为自己的去向、年龄、工资、婚姻等都是极其隐私的事情,为什么要告诉对方,也会觉得对方非常不礼貌。
3.时间文化的差异。西方人的时间观念根深蒂固,通常会将学习、工作和生活时间进行精心计划和安排,养成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外国人要去拜访必定会事先通知或约定对方,并说明拜访时间、地点、拜访目的等,双方确认后准时赴约。然而中国人在日常交往中对于时间的把握通常比较随意,经常会“临时起意”,这都会让对方感到反感,因为突然的造访会扰乱对方的计划安排,造成极大的不便。
类似的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小插曲”不胜枚举。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重视教材内容和当地文化的关系,创设中西文化不同语境下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多元的英语学习能力,牢固树立文化意识,让英语语言插上文化的翅膀。
二、文化意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培养
1. 环境创设,感受西方文化气息。相较于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内容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及时、有效的应用,使得“学以致用”成为一句空谈,对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思維品质的提升造成困难。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多见、多说、多演”中学习英语,感悟多元文化。
(1)铺设“英语阶梯”,渲染校园文化气氛。在教学楼每节台阶贴上一句英文的名人名言,如:“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A good book is a good friend(好书如挚友)”“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等,让校园处处飘荡着英语的芬芳。
(2)开辟“英语走廊”,开展英语读书沙龙。在学校内单独开辟一个开放空间(如走廊、楼梯拐角处、阅览室)作为“English Corridor”,定期开展趣味性的读书沙龙活动,每周呈现一个主题,并根据主题精心布置英语素材,大家围在一起用英语各抒己见。如:讨论热门电影Peter Rabbit2,在英语走廊放彼得兔的小玩具,制造气氛,大家一起讨论“How do you feel Peter Rabbit? Is it naught?”。又如感恩节,可以播放西方节日视频等,讨论“On Thanksgiving Day,what will you say or do for others?”。再如圣诞节,播放Jingle Bells这首歌曲,大家戴上圣诞帽,谈论“How do people spend it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并齐唱圣诞歌曲、互赠礼物等,使学生置身于英语的小天地里畅所欲言,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3)布置“英语专栏”,展示学生英语风采。在每个班级布置“英语专栏”,每个月围绕一个节日主题,鼓励学生制作相应的手抄报、英语读书笔记、贺卡等在此展示,并由全班投票评比,教师赠送小礼物以示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课堂教学,体验中西文化魅力。
(1)词汇教学,渗透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的学习与交流过程中,不同类别的词汇会因为表达习惯、地理政治因素、生活方式等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在英语中,许多看似简单易懂的单词反而会蕴含值得探究的文化内涵。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某些单词背后的文化意义予以介绍。
如闽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6 “Colors”,本单元出现了许多关于颜色的单词。某种颜色在一种文化中是褒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就是贬义。在教授完所有的颜色词后,我利用PPT设计了趣味识图、文化镜、名字对对碰这三个游戏互动环节,引导学生了解颜色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①Different colors means different moods(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心情).
In western countries,Yellow is happy,green is angry,black is scared,blue is sad.
②Colors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in different countries(颜色在不同国家有不一样的意义).
“Red”in China means “Good luck”(吉祥如意),in western countries,it means fire and blood(火跟血);“White”in China means “death”(死亡),in western countries,it means purity(纯洁).
Colors is also can be names(颜色也可以成为名字).
绿色——Mr.Green(格林先生) 蓝色——Mr.Blue (布鲁先生)
黑色——Mr.Black(布莱克先生) 白色——Mr.White(怀特先生)
本节课通过讲授颜色类单词渗透中西文化差异,不仅激活了课堂气氛,更让学生真切地了解到颜色类单词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含义,有利于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带来误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格素质。
(2)文本再造,培养中西文化意识。语言学习不仅是学习一套简单的符号,它更要扎根于不同国家的文化、社会习俗,还要考虑当地自然环境、人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宗教信仰等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掌握文本的结构,还要把语言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同步发展,结合教学需要,对文本进行整合、再造,适当渗透不同国家在“民族文化、社会习俗、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从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比如闽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6 “Meals”单元的教学,围绕“Meals”一日三餐展开讨论学习。本单元的教学,我不是简单地教学文本上的单词和句型,而是根据教学思路,調整文本结构和先后顺序,利用PPT的图文、视频等功能融入中西饮食文化的知识对比,进行文本再造。首先播放一些西方美食的图片让学生欣赏,以便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三餐。在教学完Sally一家的西式早餐“Milk, bread,eggs and tomatoes”后,教师在希沃白板上呈现自己的中式早餐“Soybean milk and deep-fired dough sticks”(豆浆和油条),并让学生欣赏中国各地美食的小视频,询问学生:What about you? What's for your breakfast /lunch/dinner?待学生根据实际回答后,引导学生思考:Wha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在师生的互动探讨中渗透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人早餐偏爱豆浆、油条,西方人偏爱面包、牛奶、咖啡;中国人擅长用筷子,西方人擅长用刀叉;中国人喜欢圆桌,“围桌而食”象征“团圆”,西方人喜欢方桌,吃自己盘子里的食物;中国人烹饪方法多样,包括蒸、炖、煎、焖、爆炒等,西方一般就是煮、炸、烤、烘四种。
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开展文化教育,在寓教于乐中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3. 活动开设,展示中西文化理解。文化的学习不止局限于课内,课外的实践活动是文化学习的有效延续和补充。例如:ABC英语校园广播电台、英语校园之声、DIY节日卡片创作大赛、校园“中英文诗词大会”“天趣英语文化节”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和平台,实现了让文化在实践中落地、生长。
三、 文化意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取舍共生
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渗透,面对学习、生活中中西文化的差异,教师应当教育学生客观、宽容地对待西方文化,引导学生不用自己的文化认知、道德框架、价值取向去衡量或评判西方文化。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渗透西方文化教学的同时,切不可忘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授,如汉字文化、丝绸之路、圣人明训、传统节日(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让学生适度接触和了解“英语母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学生加深对英语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树立“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文化自信和“中西合璧”的开放包容思想。教师要有自觉、系统、长期的文化教学意识,学生只有掌握了语言和文化知识,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才能让他们在语言交际中游刃有余,使学生飞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陈文娟.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模式探究[J].天津教育,2020(35):46-47.
[2]张庆民.核心素养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培养[J].英语画刊(高级版),2019(20):111.
[3]李蕊.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9(7):176-177.
[4]宋静霏.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校园英语,2020(19):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