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
摘要:近年来,我国逐步开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它的开发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语文课程的不足,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本论文从语文校本课程的发展与现状、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形式以及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解决方法四方面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改革;形式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8-400
1.校本课程的发展与现状
“校本课程也称‘学校本位课程’或者‘学校自编课程’。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统一设置课程,课程开发缺乏灵活性,开发主体单一,无法顾及到学生的个体性与差异性。课程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不能适应社会对多样性的要求。
2.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体现在传统语文课程多样性方面存在不足、语文课程的内在要求以及语文校本课程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等方面。作为国家语文课程的补充,校本语文课程的开发势在必行,十分必要。
3.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可以分成不同的形式。本文从呈现形式分为显性语文校本课程与隐性语文校本课程。
显性课程又称“正式课程”,是在学校课程计划中有明确规定的学科教学以及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它按照预制的课程表实施,还以规定的科目进行考试。显性的校本语文课程,即由学校语文老师參与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语文课程。显性的校本语文课程开发有两种基本形式:语文课程创编和课程改编。
语文课程创编是语文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全新地选择、设计、实施并评价课程。这是校本语文课程一种最高级的形式,包含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具体过程。它要求开发者从课程目标的设立、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形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选择与计划。语文课程创编不能随意,要有针对性。如电影《柳堡的故事》使得江苏省宝应县的柳堡闻名于世,当地不少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开发了诸如“走进柳堡”等语文课程,这样的课程选择无疑是成功的,而如果把这一课程放到别处开发,则显得比较牵强。例如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吴伟昌老师的案例——朱熹与武夷文化,正是充分利用了当地资源。
案例一:选修综合课:朱熹与武夷文化
1.综合课的目的
了解朱熹及其在武夷山的活动,是了解武夷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寻访中锻炼语文的听说能力,在撰写报告中锻炼语文写的能力,这既是语文各方面能力(听说读写)的综合,同时也是语文、历史、古代教育、古建筑等知识的综合。这种综合性学习有益于提高学生语文的实践能力,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前期准备工作
2.1确定朱熹与武夷山文化之间的关系及所要探究的问题。
学生经过讨论确定所要探究的问题有:朱熹在武夷山的足迹、朱熹的遗迹、朱熹在武夷文化中的地位等。
2.2学生分组
把学生分若干探究小组。
3.具体研究过程
3.1收集资料
3.1.1学生可以到地方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如:武夷山市图书馆里查关于“武夷文化”、“朱熹”的资料。
3.1.2学生也可以去寻访朱熹生活过的五夫镇及其他处的遗迹(比如:朱子巷、兴贤古街、紫阳楼、屏山书院、兴贤书院、朱子社仓、武夷精舍故址、冲佑观、考亭书院以及朱熹纪念馆等)。
3.2撰写题为“朱熹与武夷文化”的研究性报告
4.交流研究性报告
4.1小组间对研究性报告进行交流、讨论。
4.2小组间对研究性报告进行互评,老师对研究性报告进行点评。
这一节综合课,不仅表现了语文、历史、教育、建筑等学科的综合,还体现了书本学习与实践的综合,充分展现了学科综合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和协调进步。学生在撰写调查报告的时候,需要查阅朱熹有关资料,寻访朱熹生活过、讲学的地方,体现了听、说、读、写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改编则是主要通过对现有国家语文课程或者其他学校的现有校本语文课程进行重组改编,从而形成符合本校实情和特色的语文课程。”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镇一些学校开发的语文课程《荷之韵》就是成功的一例。初一语文教材(苏教版)有《荷花》一课,该镇为有名的“荷藕之乡”,据此组织学生围绕“荷文化”进行拓展性学习,让学生领悟荷之善、荷之美、荷之情、荷之神,既提高的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增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4.语文校本课开发利用问题及推进策略
根据大纲精神,一些地方,学校和个人已经意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绝大多数是教师有意无意的个人行为,教师课程资源意识淡薄,已有开发方式单一。
根据出现的问题,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推进。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努力寻求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合理利用开发传统优势资源,开发传统文化课程,培养学生国民根。开发形式多样的语文校本课程, 满足学生个体的不同发展需要。
结语
语文课程校本化开发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国家课程向学校校本课程的移植。笔者环顾四周,更多的学校在高呼“校本课程开发”而不是采取实际行动。本文针对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进行了梳理,希望加深人们对于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1]陈琦、刘瑞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398—485.
[2]程永润.普通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05.8:1—12.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J].教育部,2001.5:1.
[4]邹赣华.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福建师范大学,2005.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