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出家念“真经”

2021-09-16 00:18柴有江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笔者

柴有江

学生时代的文学爱好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成为了一名媒体人,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自由自在,其实不然,记者是辛勤的蜜蜂,尤其像我们这样非科班出身、半路出家的 “和尚”,要想念到“真经”,在行业内站稳脚跟,有突出的影响力,成为读者喜爱点赞的记者,更是要哪里有需要,就去向新闻的第一线采编新闻。记者的工作领域非常广泛,有些地方的采访工作开展也会有危险。可以说,哪里有灾难,哪里有时事热点,哪里就有记者。煤矿发生爆炸事故要到第一线,山林火灾要赶赴现场等,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采集第一手新闻素材就是记者的神圣职责。

回顾十余年的记者生涯,自己深深地感到当记者不容易,当一名好记者就更不容易。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感受。

记者要有奉献精神

新闻记者这一职业,性质比较特殊,工作具有不规律性,有采访任务随时出发。例如,为采访长跑协会等体育组织的全民健身活动,常常需要记者早上五点就起床,为参加晚会类活动采访,记者们常常工作到深夜。有时候在单位时常常被领导、同事夸“勤奋”“交稿速度快”其实是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假期时间,默默付出才有的结果。笔者常常利用周末或假期时间到办公室写稿,以致几任单位门卫都开玩笑说道“你真忙!”2016年次子出生,考虑单位人手少,少一人都显局促,护理假一周未满,笔者主动请缨,接受采访任务。2017年6月23日至26日,乐平汛情告急时,正是长子高考填报志愿的关键时间,笔者几天几夜顾不上回家,始终奋战在采访一线。

记者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记者要想写出好的新闻,就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既要站得高,又要涉得深。所谓站得高,就是要站在时代、全局的高度写新闻,这有助于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广泛性和指导性。所谓涉得深,就是既要能深入到基层深处,又要把稿件写得有深度。采访和写作是记者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写作的基础又是采访。学会观察,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就能发现新闻、抓住新闻、提炼新闻。

新闻作品写得好不好,同记者的观察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记者要时时处处做有心人,即有一双发现新闻的“眼睛”,新闻素材就无处不在。笔者在平时,就特别注重从会议活动中找新闻,从身边变化中发现新闻。

作为党报记者,参加市政会议及相关活动是最常有的,但很多时候这些会议、活动的程式性强,内容相对枯燥。有的记者参加完会议后,一般都会只写一篇必须要提交的“任务稿”,对于会议的内容,听过了就不去关心其中包含的深层信息。可是,如果用心对待每一个会议、活动,你会发现,其实会议、活動中可获取许多宝贵的信息资源。2015年11月,笔者参加乐平市人大22次常委会,在一个又一个汇报中,初看已无再可挖新闻,但笔者捕捉到一个新闻点,在当年全国房地产市场相对低迷的情况下,乐平市1月至10月商品房销售却逆市飘红,实现稳中有增。会后,笔者立即开展进一步采访,写成稿件发给编辑。之后,报社领导要求对此稿件再充实补充,做深做详细,最后以图配文形式做头条刊发,刊发后此稿在受众中也引起了较大反响,让我感触颇深。

作为记者,只要时刻用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发现身边的新事件、新变化。例如,2014年全国轰轰烈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天晚饭后,笔者和妻子像往常一样在乐平市东湖公园散步,路上发现大妈跳广场舞的场地旁边,竖起了一些不锈钢架子,架子上书写着“便民衣帽架”几个大字,架子下面的一排挂钩上挂满了广场上活动者的衣、包、钥匙等物品。原来,现在女装基本都没有口袋,平时大妈们跳舞的时候,不得不将随身物品放在旁边的地上,既不卫生,也不安全,于是相关部门为了便民就设立了衣帽架,方便大家。这不就是走群众路线的典型吗?于是,一篇走群众路线就要像衣帽架的设置一样,从身边小事入手为立意的稿件在脑海中酝酿。相关部门领导看到报道后,不仅特意打电话向笔者致谢,还表示今后会在更多市民休闲场所兴建衣帽架。

记者应具有调查研究的能力

记者要写出好文章,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深刻领会党的思想、方针、政策,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另一方面要充分了解社会民生情况,对基层工作者的生产生活情况做进一步了解。要了解民众的实际情况,就要靠记者的调查研究。记者日常的调查也就是采访的过程。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位的,报道是第二位的,要报道事实,首先要了解事实。有经验的记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采访上,事实调查清楚了,写作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笔者采访有个习惯,那就是不管大题材小题材,只要条件允许,都尽量亲自到现场去。去了现场,就常有意外的收获。例如,“十一五”未“十二五”初期,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加大对全市各地建设成效的报道力度,那时乐平市委农工部与本报合作开辟了新农村建设专栏。作为对口“三农”的一线记者,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报道,要进一步加强。但长时间下来,笔者发现自己不仅没有陷入题材类似、内容同质化的窘境,还写出了许多有特色、有亮点的报道。像《三个城里人帮建新农村》《编外村民担起新农村建设的家》《新农村建设里的别样人生》先后被人民网、新华网、新农村建设网、《江西日报》等媒体刊登、转载。细想起来,受益处就在于,只要是准备采写哪个领域,不管路多远、多难走,记者一定要去实地反复核实新闻素材的真实性,并留心发现每个领域与其他地方存在的不同,以此为突破口进行写作。

记者应有宽泛的知识面

作为主流媒体重要载体的微信公众号、报纸、电视、广播、APP,其实就是-部知识的百科全书。记者要写好报道需要掌握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视野范畴越广越好,因为记者接触领域宽泛,记者需要掌握全方位的信息,这样采访才能更有深度和广度。

如今,网络、微信、APP等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本报报道过的很多新闻,最早都是从网络、微信中得到讯息,然后及时调查核实,虚假信息进一步澄清报道,真实的进一步还原事情经过,这样很好地回应了社会关切问题,传播了正能量。

记者应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记者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还要有较强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分清是非对错、站稳立场,不随风倒,遇上敏感事件,也能巧妙、慎重、客观地处理好。

作为记者,除正面报道外,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相对敏感、棘手的新闻事件,这些事件往往关乎群众切身利益,涉及范围、人员广而多。所谓敏感棘手即该事件若处置不当,没把握好报道角度、口径,极易引起负面影响。笔者身为党报、县市基层一线记者,与各乡镇、街道、部门、单位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关系。遇上此类新闻线索,尤其应该反复核实消息来源,进一步分析判断事态发展情况,从而通过客观的报道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为此,笔者认为,对此类线索应巧妙地从中挖掘“正能量”,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2013年8月,全省久早无雨,到处农田发裂、庄稼“喊渴”,乐平部分农民也找到我们报社来,要求拍摄他们稻田、禾苗的相关情况。对此,笔者时刻关注思考该事件。一次偶然,笔者听说接渡地区没有出现严重旱情,就开始思考,在全省、全市都千早无雨的情况下,接渡没有严重早情,其中定有缘故。于是,立即深入采访,最后一篇从凭借抗旱井发挥作用、及时修缮渠系防渗漏、一把锄头放水解纠纷三个角度剖析《到处“喊渴”乐平接渡何以无旱象》的通讯被《江西日报,都市新刊》头版头条采用,为各地抗旱提供了指导,起到了党报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做记者十多年来,笔者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政治素质、综合素养提高了,知识面也更宽泛了。新闻工作是严谨的,容不得半点马虎,无论工作多繁重,都要以积极乐观的姿态去应对,尽心尽力做好每一项工作,采写好每一篇报道,这是对记者这份神圣职业的敬重。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线工作者,我们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原则,也要有念“真经”、真“念经”的坚韧品质,做好每一次采访报道。

(作者单位:乐平市融媒体中心)

猜你喜欢
笔者
我的幼教故事
老师,别走……
用满腔的教育热情走在教学道路上
我的灵感来源于我的学生
不抛弃 不放弃 理想终将实现
系在韵律操社团上的爱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两个新发现的不等式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从前岁月〈宝匣记 第七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