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要素的高校课程质量持续提升机制探索

2021-09-16 02:41郑秀英苏海佳孙亮
中国大学教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核心要素以学生为中心

郑秀英??苏海佳??孙亮

摘 要: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托。本文在“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归纳为“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教学资源”五大类,针对目前高校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北京化工大学在课程研究与改革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课程质量体系、课程评价体系、课程支持体系共同构成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质量持续提升机制。

关键词:核心要素;课程质量;提升机制;以学生为中心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高校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打造五类“金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收获与效果,已经成为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普遍关注的问题。提升课程建设质量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前提,没有高质量的课程建设就不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面对当前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北京化工大学以建构主义和课程建设理论为指导,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与实践,构建了课程质量体系、评价体系、支持体系共同构成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质量持续提升机制,为学校课程建设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了制度保证。

一、教育理论指引下的课程建设核心要素分析

1.建构主义理论明确学习主体作用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因此教育活动的中心任务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该理论分为个人建构理论和社会建构理论。个人建构理论由皮亚杰提出,该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帮助者和促进者,对学生的学习主要起指导作用。社会建构理论由维果茨基提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的,因此学生学习环境的状况直接与其学习效果相关。建构主义理论从主体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为我们构建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指明了方向。国内学者郝莉等提出,以“学”为中心的全方位教学范式变革,正是破解当前高校课程质量提升所处困境的出路。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从高校内部创建新机制以支持教学创新。

2.课程设计理论突出课程建设关键要素

教学和课程设计理论是对课程进行客观深入分析的理论支撑。其中ADDIE模型是公认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学设计理论,该模型通过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实施(Implement)和评价(Evaluate)五个步骤,解决了课程学什么、如何学、学习效果如何等问题。课程设计方面,则主要根据L.迪·芬克提出的课程设计方法,依据反向设计原则,从学生学习成果出发,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取教学策略,开展评价与反馈,关注课程中关键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导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使得针对课程内部要素采取措施有效提升课程质量成为可能。国内学者马乐提出,按照课程启动、质量计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课程结束的教学生命周期,建立教学共同体责任矩阵,构建课程质量生态环境,对课程质量施以保证服务。课程启动沿用迈阿密大学课程教学过程规划模式,说明和定义课程的需求,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运用于识别课程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和学习过程评价,提供课程质量计划,采用价值链分析法了解教学行为的“增值”和“贬值”,评估教学行为对教学价值的贡献。质量控制的过程中,将评价模式与实践策略的指定变得更加多元化,关注学习过程。课程结束后,通过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第三方反馈来跟进课程质量。

3.明确课程质量建设五大核心要素

通过认真研究以上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方法,我们将课程建设的各环节归纳为五大核心要素: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和教学资源,围绕五大核心要素,梳理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提升课程质量。一是课程目标优化。课程目标既包含一般目标也包含具体目标,是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是确定课程内容、方法、考核方式等的基础,对学生人格、知识、能力等方面提出全面的要求与期望。二是教学内容更新。教学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既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包括思想、观点、习惯等。三是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指师生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所采用的具体方法,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四是课程考核标准化。课程考核指根据一定的标准,以科学的方法对课程目标达成、学生学习效果等是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反馈对课程进行改进。五是教学资源构建。教学资源指为教学的有效开展而建设的各种素材,如教材、课件、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料和教学软件等支持系统。以上五个方面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形成了闭环的课程质量建设体系。

二、目前高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教育部一流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围绕课程建设五大核心要素,当前高校课程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总目标契合度不够

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规定了毕业生應该达到的德智体美劳方面的综合要求,但是这个总目标需要分解为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培养目标、第二课堂培养目标等目标体系,反过来这些目标体系对人才培养总目标形成有力支撑,所以要求这些目标体系之间必须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但是,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及工程专业认证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部分课程目标设置与专业目标、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常常并不相符,对人才培养总目标的达成支撑度不够。究其原因,任课教师不熟悉学校和专业培养计划,不能根据学校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从人格、知识、能力多个维度制订课程建设目标,有针对性地支撑毕业要求目标的达成,从而形成了两者“各行其道”的现象。

2.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时代性相对滞后

课程内容是传授给学生的有效信息,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相关学科内容的认知水平。当今社会知识呈现几何级数增长,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因此,要求高校的教学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瞄准学科前沿。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可是前沿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比例仍然不高,企业、行业的最新应用成果传达到课堂的比例也仍待提高,课程内容不能紧跟行业发展前沿,由此导致了课程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

3.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

教学方法本身不传递知识,但是它却时时刻刻影响着知识传递的效率。教学方法很多,如教授法、启发法、演示法、实践法等,不同方法各有优缺点。根据学习“金字塔”模型,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听讲”是学习效率最低的一种方式,两周后仅能记得5%,阅读、看视频等方式也分别只有10%和20%。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时代,讲授式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我们当前的时代是海量数据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非常多元,传统课堂难以有效吸引学生。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低效率的讲授方式为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4.重期末成绩的课程考核对学生激励力度不够

课程考核的本质是进行教学质量控制。21世纪的管理强调全面质量管理和精细化管理,表现在课程建设方面是精细的过程化管理,测验多、考试多成为常态,这也广泛被世界名校所采纳。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程过程化考核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但是仍有部分課程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课程的总成绩。以北京某高校为例,在课程改革前,学校期末考试占课程总成绩平均比例高于70%,对学习过程中学习效果的考核不及时,往往学期末问题才会在考试中暴露出来,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课程质量的提升。

5.多元化课程资源建设略显单薄

当今课程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课堂+教材”简单形式,它已经扩展成为一个大的资源平台,这个平台集教学、研究和学习为一体,同时伴有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这是一个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立体空间,是课程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对课程资源建设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资源大多只包含课程介绍、课程大纲、教材和课件,部分在线课程有一些视频资源,但课程资源还远远达不到多元化、立体化、实时化,并且没有做到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整合。这些都与一流课程的建设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北京化工大学课程质量持续提升机制探索

北京化工大学始终坚持课程建设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龙头”地位,紧紧围绕人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动课程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和过程评价相结合转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升课程质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完善课程质量体系、课程评价体系和课程支持体系,逐步形成课程质量持续提升机制(如图1所示)。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质量持续提升机制是在构建课程质量体系、课程支持体系和课程评价体系基础上的闭环优化机制。课程质量体系是基础,旨在为学生构建优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程支持体系重在制度保障,多渠道激发教师投身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更深入地支持课程质量体系建设;课程评价体系则是重在质量控制,及时发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课程质量体系和课程支持体系,及时解决问题并进入更高阶段的循环控制。该提升机制是在实现教师、学生和管理三者激励相容基础上的多循环、持续提升闭环结构。

1.细化课程建设核心要素,建立课程质量体系

(1)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完善“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是教育落实“四个服务”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其他课程要素的出发点,其作用至关重要。将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落实落细,具体到每一门课程,我们强调课程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每门课程都要按照人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要求,制订出支撑专业发展、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目标,同时,每门课程都应结合课程的具体特点,努力在德智体美劳等不同层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目标的确定除了基于课程本身的特点,更要与专业的培养目标、学校的人才培养总目标相契合,有效支撑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北京化工大学根据OBE理念,优化课程大纲模板,制订课程目标与学生毕业要求对应表,将课程目标分解并与毕业要求一一对应,将其对学生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程度分为H/M/L(高/中/低)三个级别,帮助教师梳理该课程在专业课程地图中的位置和作用,有效达成课程目标对专业建设目标、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

(2)深化科教融合,提高课程内容的高阶性。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平衡问题是摆在教师和管理者面前的老问题,其实两者不但不冲突,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源—流”关系,即科研是源泉,教学是水流。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提出科研负担过重,没时间深入研究教学;有些学生提出课上的内容都是教材里的内容,有些甚至是很多年前的观点,自己看书就够了。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就在于课程建设中科教融合不足。在推进课程研究与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深化科教融合,既能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师对教学的投入问题,又能有效地解决课程内容的高阶性和创新性问题。将科研成果和科研前沿动态融入教学之中,能大大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提高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前沿性和高阶性,让学生学到新知识、真本领,也能让教师在科教融合的过程中体会教书育人的成就感、科教融合的整体性。

北京化工大学一直高度重视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的转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仿真软件、仪器设备以及实验项目,目前已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北京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以化学工程学院为代表的化工类科研成果转化为化工原理教学设备,遍布国内70%的化工类教学实验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是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在生命学院“生物工程前沿讲座”课程中,学生能了解有关新冠病毒最新的研究进展;在材料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机械”和“混合理论与设备”等课上,学校英蓝实验室3D打印最新技术成果成为学生的上课素材。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科教融合让课程内容可以依据学科前沿动态和社会发展需要及时更新。

(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来组织教学,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考虑如何能让学生更好地学到知识,即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出发,北京化工大学大力倡导研讨式、项目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进行课堂翻转,鼓励教师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深入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有“输入”,更要在“输出”过程中深入理解与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教师将BOPPPS等教学设计模式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层层递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线上课程资源,推广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

学校以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为引导,定期立项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和研究性教学示范课培育课程。课程类型涵盖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既有大班教学,也有小班教学,既有工科类课程,又有人文类课程,全方位研究、探索不同类型课程如何有效开展研究性教学。在此基础上,相继推出了新生研讨课、高年级研讨课、学科交叉研讨课等高质量研讨课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代表的公共基础课,提出了“中班教学、小班研讨、小组研学”的立体教学结构,同时将课前调研和课后反馈紧密结合,为较大规模班级研究性教学开展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15人左右的学科交叉班课堂上,教师则较多地选择了项目式教学,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的科研课题中的某一部分,布置任务,分工合作,教师定期答疑指导,引导学生在课堂知识学习之外,理解科研的内涵、团队合作的意义、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纷纷表示收获满满。

(4)加强过程考核,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在充分认识到一次性期末考核弊端的基础上,学校重点加强过程考核,根据课程的进度安排,合理安排作业、小测等,及时检查阶段性学习成果,根据过程考核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或方法,保证课程目标的最终达成。近年来,学校出台了《北京化工大学本科生课程考核管理规定》,从全校层面规定所有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比例不得高于30%的最低要求。同时,学校还大力推进课程过程化考核成绩占总成绩比例应达到40%~50%。以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为例,以高等数学和公共英语课程为试点,制订各类评分细则表,考核内容分知识和能力两方面,设置不同的权重,课堂互动、小组测试、平时作业、实验成绩、阶段考试、期中考试等过程考核占比达到50%~60%,增加课程学习的挑战性,引导学生回归常识,刻苦读书。

(5)利用信息技术,完善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适应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建设了“北化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和先进的智慧教学系统,充分发挥这两个平台的支撑作用,以数字课程和新形态教材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着力为教师打造立体化课程资源提供平台与技术支持,帮助教师在教材、PPT等传统资源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课程教学素材,丰富课程资源形式。“北化在线”教育综合平台支持教师在平台建设并积累各类教学资源,搭建课程框架,建设试题库,保存视频、文本、作业、测试、讨论以及前沿的学科研究论文等教学过程资料,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校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签订数字课程出版框架协议,支持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材建设深度融合,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出版数字课程等新形态教材。目前,学校在线平台建设课程已达1000余门,10门数字课程已出版,建设在线开放课程30余门,形式多樣且内容丰富,为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坚持全员参与,优化课程评价体系

(1)完善校院两级督导体系。本科教学督导组作为学校专家评价的重要力量,肩负着督教、督学、督管的三大职能。学校教学督导组成立于1998年,至今已20余年,始终坚持“督要严格、导要得法、评要中肯”的原则,通过常规督导、专项督导、把关性督导和评价性督导等助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近年来,学校在原来校级督导组基础上,扩大督导规模,形成专兼结合、覆盖各学科门类的校级督导专家队伍。同时,指导各学院组建学院教学督导组,覆盖所有专业,校院联动,实现了所有本科课程督导全覆盖。

(2)加强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2017年,学校修订了《北京化工大学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听课与考试巡视制度的管理规定》,将学校所有领导干部听课和考试巡视列入工作日程。规定中明确提出,校领导每人每年听课不得少于3门次,主管教学相关工作校领导每年不得少于6门次,所有中层干部每人每年听课不少于3门

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相关部门(教务处、学工办等)中层干部及各学院主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领导每年听课不少于6门次。将领导干部听课情况与年度考核结果挂钩,强化制度的落实与监督。

(3)以学院为主体开展同行评价。作为同一学科或专业的教师,对同行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更加熟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督导专家组由于专业知识和精力有限,很难对每个专业进行监督和指导的问题,在促进课程质量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行评价主要由学院组织,着重对新进教师、青年教师的课程进行评价,通过交流与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指导其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深入开展学生评价。学生是课程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对课程质量的评价最具有发言权。针对学生评价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分数整体偏高、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学校通过与师生座谈、调研兄弟院校情况等方式,进一步减少评价指标数量,将原来从教师和课程角度出发的评价指标改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指标,强调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例如将模糊性的指标“与本学期的其他任课教师比较,我对该教师的总体评价”改为“通过课程学习,我掌握了课程的主要内容,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得到锻炼,学会了解决与课程相关实际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评教时尽量避免主观偏见,更容易做出客观判断。

(5)针对特定年级进行问卷调查。不论是同行评价、专家评价还是领导评价往往都是侧重课程某个时间节点内容与方法的评价,对课程整体设计及实施效果的评价需要更加详细、更加有针对性的调查。针对某一类甚至某一门课程的课程调查问卷可以让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更好地了解该门课程的设计与开展情况。尤其是面向毕业生的教学满意度调查,通过时间的沉淀,使得毕业生可以对大学四年来课程的整体情况有更客观、更全面的评价,对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进课程建设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通过毕业生教学满意度调查、在线教学满意度调查或专门某类课程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利用数据分析,全面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全过程的意见与评价,帮助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更好地发现问题并解决。

所有形式的评价,都只是课程质量体系的起点,不断地持续改进是保证课程质量持续提升的关键。通过构建“评价—反馈—整改—评价”的课程评价闭环体系,学校及时将各方评价结果和意见反馈给任课教师和所属学院,综合多方评价结果,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课程的优点与缺点,在不断整改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形成良性循环。

3.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课程支持体系

(1)完善课程建设制度支持。完整的课程支持体系离不开有力的制度保障。教学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课程教学的改革,需要教师长时间的精力投入,如何用好“指挥棒”,通过完善教师投入教学的激励、奖惩机制,给教师更多的职业幸福感和荣誉感,引导教师热爱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是解决课程建设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

学校制订了《北京化工大学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北京化工大学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若干意见》《北京化工大学本科生课程考核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定,推进课程规范化建设。通过修订《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将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纳入工作量计算范畴。通过修订教师职称晋升、岗位考核相关管理办法,加大对教学投入和成果的考核。

(2)加大课程建设项目支持力度。课程建设五大元素范围广泛,为了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学校设立多种类型教改项目,支持教师开展不同类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

近年来,学校设立了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探索、探究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多元化学生学业考核评价研究、多学科交叉培养与学生学习潜能开发研究、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本科生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管理研究改革、基于智慧教学系统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与实践等不同的教学改革方向,共支持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立项项目30余项,在线开放课程50余门,课程思政示范课10门,一流本科课程40门,改革内容涉及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教学资源各个方面。

(3)健全教师成长支持体系。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课程质量的提升都離不开高质量的教师成长支持体系。闭门造车不如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北京化工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务处通力合作,以“抓骨干、重新人、育全体”为培训思路,构建了多层次分类别的教师培训体系。

学校每年秋季组织长达四个月的新教师教学研习营,为新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专业化教学研修,内容包括教育理念、教学设计、课堂活动、学习评价等各类主题讲座、工作坊;每年春季学期,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理念,开展骨干教师教学研究;与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合作建立“北京化工大学教师在线学习平台”,满足教师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发展需求。为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每年七月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工程实践培训,深入行业内大型企业,开展一线参观,校企技术交流,帮助青年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优化课程资源平台支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学校以云端一体化为理念,建设了智慧教学系统,升级“北化在线”教育综合平台,为本科课程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提供全方位支撑。

智慧教学系统囊括智慧教学可视化运行平台、全自动录播系统、多媒体教学控制等20个支撑子系统,将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师生互动教学。“北化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可以服务教师上传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件等资料,开展网上答疑、在线测试、讨论互动等教学活动,为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技术支撑。

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探索永远在路上,但万变不离其宗。从核心开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出发,围绕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和教学资源五大核心要素,全面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完善课程的质量体系和支持体系,形成全员参与、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的课程质量提升机制,促进课程质量持续提高。

[责任编辑:余大品]

猜你喜欢
核心要素以学生为中心
责任教育下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
特色彰显 品在其中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
浅析界定恐怖主义的四个核心要素
把握核心要素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