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有效化解

2021-09-16 18:51张彩艳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1年9期
关键词:思维定势小学数学

张彩艳

摘  要:思维定势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定势通常以负面影响居多。有效化解思维定势,可以帮助学生规避做题时容易陷入的误区,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严谨的思维能力。基于此,文章通过加强学生的概念理解、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僵化的现状、纠正学生的不良审题习惯、注重错题的反思整理等策略。为加强数学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灵活、变通地解决数学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定势;化解策略

对于小学生而言,思维定势如同一把双刃剑,既能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又会让学生步入思维误区,滋生学习惰性。学生要想学习好数学,需要具备灵活的思维,不受常规的束缚,学会应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而思维定势很容易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导致学生的认知水平向单一化的倾向发展。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学习将会变得固执、死板,不知变通,不利于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化解学生的思维定势是一项势在必行的教育任务,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认真研究,并付诸实施。

一、加强学生的概念理解

在数学知识点中,有许多名词的相似度较高。由于小学生的分辨能力相对较差,在比较这些名词时很容易混淆。这主要是由于學生没有准确掌握数学概念,将多种数学知识胡乱地归纳到一起,从而盲目地张冠李戴,将求“甲”的问题认作求“乙”。对此,教师必须要加强学生的概念理解,让学生正确辨析数学知识点的具体定义。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时,通常会要求学生在运算结果后面写上单位。有这样一道题:某家农户养了12只鸡,鸭比鸡少9只,问鸭的数量是多少?鸡是鸭的多少倍?有的学生在列式运算后,会将运算结果写成12 - 9 = 3(只),12 ÷ 3 = 4(倍),其中“4(倍)”的写法是错误的。当学生提问为什么不能写“倍”时,教师先要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再进行细致的解析:单位表示的是一个物体的长度、重量、大小、数量。而“倍”表示的是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不属于单位的范畴。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单位”的概念,杜绝这一类思维定势的产生。

二、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僵化的现状

有些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僵化,做题时不懂得灵活思考问题,只会按照固定的模式求解,这是最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思维定势的原因,同时这种情况在运算学习中也最为常见。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通过观察题目,找出简便的解题思路。例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时,对于“796 - 550”“356 + 137”这一类习题的运算,有的学生会固定地按照竖式运算的方法求解答案。而这些式子的加数、减数、被减数的数值相对较大,学生在运算时很容易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解题思路,提示学生:怎样将这些加数、减数、被减数变成容易运算的数字?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将式子转化成“[796+4-500-50-4]”“[356+4+][137+3-4-3]”的形式,运算思路将会变得简洁明了。通过这种教学启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运算效率,还能减少运算错误。

三、纠正学生不良的审题习惯

小学生的心性比较浮躁,在学习时很容易出现马虎大意的问题,这也是思维定势普遍容易出现的原因。大多数学生在做数学题时,会习惯性地反思以前的解题经验,观察是否能从中找到适宜的解题思路。这种思维固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解题效率,但是也很容易在题目的陷阱中“失足”。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大多由于学生审题不仔细导致的。有些学生习惯用一目十行的方式浏览题目,这样很容易弄错题干中的要求。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时,针对圆锥体积的运算,教师布置以下题目:有一个圆柱形的水缸,底面半径为5米,缸中装了一部分水,水面高2米,如果在缸中放一块石头,水面上升了4米,求石头的体积。根据教师的分析,学生很容易发现这道应用题的实质是求一个高为4米,底面半径为5米的圆柱的体积,根据圆柱体积的公式,很容易得出结果。假如在学习完这节课后,教师组织测验,同样布置了一道类似的题目,但是把“水面上升了4米”改成“水面上升到4米”,学生在不细心审题的情况下,很容易按照固定的思路去运算,得出错误答案。由此可见,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十分重要。教师应当告知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要养成不断标记题干中重要信息的好习惯。重点观察“倍”和“倍数”,“增加了”与“增加到”等容易弄混的题干内容,力求在审题阶段有效规避思维定势的影响。

四、注重错题的反思整理

反思、总结、归纳、整理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完全避免思维定势上的错误,但是对于已经出现的错误,却能通过认真反思吸取教训。在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错题的反思整理,帮助学生记录错题笔记,定期反思回顾。教师也可以总结学生容易产生思维定势的习题,定期通过测验的方式带领学生重温出现的错误,在训练中积极改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采用一题多变的方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出示练习题:某班级有40人,女生占总人数的5/8, 问该班女生的人数是多少?这道题还可以将问题改成“男生的人数是多少?”“女生比男生人数多多少?”“男女生的人数比例各是多少?”,等等,让学生在反思错题的基础上,完成题目的延伸思考,有效解决思维定势带来的不良影响。

由于大部分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较低,并且普遍存在贪易畏难的心理,没有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因此,学生出现思维定势的现象在所难免。回顾当前的教学现状,很多教师虽然在化解思维定势上有了明确的教学思路,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改革成果。但是,教学过程在整体上欠缺趣味性和情境感,导致思维定势的转化没有收到理想的教学成效,这也是数学教师在接下来需要重点突破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刘光汉.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思考[J]. 学周刊,2021(3).

[2]张万杰.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2020(5).

猜你喜欢
思维定势小学数学
逆向思维在中学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克服思维定势的问题情境创设举例
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影响及教学策略
打破思维定势,创新单元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