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西大洋机械采茶技术应用现状

2021-09-16 18:27赵文霞邹俊红邹鹏儒雷启云黎健龙赵崇真
广东茶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春茶机采鲜叶

赵文霞 邹俊红 邹鹏儒 雷启云 黎健龙* 赵崇真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广东省茶树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510640;2揭西县云顶茗茶叶专业合作社/广东云顶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揭西 515400)

1 我国机械采茶研究现状

我国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开始机械采摘茶鲜叶(以下简称“机械采茶”或“机采”)试验研究,全国各主要茶区也针对机采茶园农艺工程技术进行相关研究与技术集成[1]。目前机械采茶在浙江、湖南、广东及贵州等省均有开展。资料[2-3]记载,广东省最初开展机械采茶试验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期初的试验进展并不顺利,直到1990年,由省农业厅牵头组建了“广东省机械化采茶系列技术协作组”,分别在粤东、粤西和粤北三区系统开展了密植大叶种茶园、常规云南大叶种茶园和乌龙茶类茶园的机采研究、示范与推广工作,取得多方面进展。

1.1 茶树品种

机械采茶存在碎片率较高、鲜叶老嫩差异较大等问题,影响茶叶品质。王秀铿等[4]在机采茶树生育性状的研究中认为新生枝量大、分枝层数在20层左右、叶片着生角度适度的茶树较为适合机采。机采破碎率与叶片直立夹角有很大关系,夹角小机采破碎率高,夹角大机采破碎率低。适当增施肥料, 能增加节间生长长度, 有利于机采。骆耀平等[5]研究发现茶树新梢节间遵循“慢-快-慢”的S型生育规律,展叶角度呈现逐渐增大至最后完全开展的生育规律。机械采摘茶树鲜叶产量、茶叶碎片率、采摘率与茶树品种有重要关系,树冠覆盖度、新梢长度、发芽密度等指标对机采也存在一定影响[6]。赖幸菲等[7]研究认为英红九号茶树品种展叶角度较大、节间较长,适宜机采。适合机采的茶树品种还有槠叶齐、浙农113、龙井43、浙农139、丹桂、黄观音、白芽奇兰、金观音、悦茗香、福建水仙、金牡丹、福云6号、贵州苔茶、福鼎大白茶、迎霜、乌牛早等[4-6,8]。

1.2 机采适期

机采适期的确定是决定茶园机采鲜叶质量和采摘效率的关键因素。大量研究和试验一般以茶树物候期、鱼叶展后天数等作为适期指标[9-11]。粤西红绿茶区以春茶间隔15~18天、夏茶12~14天、秋茶18~24天为宜,粤北红绿茶区春茶间隔20~22天、夏茶18~20天、秋茶20~22天为宜,粤东乌龙茶区春茶间隔40~44天、夏茶36~40天、秋茶38~40天为宜[12-13]。

研究表明[14],名优茶以一芽一二叶为原料,机采须掌握在一芽二叶至一芽三叶展叶交叉时间进行,依季节不同掌握开采时间,春季鱼叶展后15天适合机采,夏秋季12天适合机采。江新凤等[10]研究名优茶机械化采摘认为,不同茶树品种的适采期基本可确定为一芽二叶70%~80% 生长标准为宜。云抗10号茶园的开采适期同样适用此标准[11]。对于大宗茶机采适期为标准芽叶(一芽二、三叶及其同等嫩度对夹叶)占新梢总数的80%(春茶)和60%(夏茶),过早或推迟开采都会影响全年产量和茶叶品质[9]。

1.3 茶机选择[15-16]

目前采茶机主要有单人采茶机和双人采茶机。单人采茶机作业时由2人合作完成。1 人操作机器实施采摘,1人辅助拖搜集叶袋,并在集叶袋装满时帮助拉袋和换袋,与操作者轮换作业。操作者采取侧向前进作业方式,该机型机动性较好,能适应较复杂地形的茶园采摘。

双人采茶机作业时一般由5人合作完成,2 人作为主副机手,手抬机器进行采摘,2人随后协助拖拽集叶袋, 1人抓集叶袋的尾部,保持集叶袋茶蓬面上。操作者分别走在采摘茶行两边的行间进行作业。双人采茶机在地势平缓茶园应用优于单人采茶机[17]。

2 揭西大洋机械采茶应用情况

2.1 应用现状

揭西大洋地区在本世纪初已开始实行机械采摘,目前当地茶园面积2.5万亩,95%以上茶园采用机械采摘,少数茶园在春茶前期进行人工采摘。主要种植的茶树品种为梅占、白叶单丛和大叶黄棪(大叶黄旦、诏安八仙)[18-19]等。以加工炒青绿茶为主,对茶青原料的嫩度、等级要求低,且山区缺乏劳动力,这些都为机械采摘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了便利条件。

鲜叶机采标准以一芽三四叶为主,即当新梢80%长至12~13cm时进行机采,主要选择单人采茶机,作业时由2人合作完成,如图1所示。两次采摘间隔期为40天左右,即每40天采一轮,全年采4~5轮。采摘期从4月起至10月。

图1 揭西大洋茶园机采作业现场(张仕文提供)

每次机采结束后还将进行一次平剪,保持采摘面平整,便于下次机采。沿蓬面平剪2~3 cm深,使重新长新枝。至最后一次采摘结束后,进行封园平剪,深度约5 cm,在大寒之后完成。每5年进行一次中修剪或重修剪,重新培养树冠。

2.2 经济效益分析

在揭西大洋地区,机采茶园每亩年产量约为175kg干茶(炒青绿茶),其品质具有“外形墨绿起霜、高火炒米香或栗香、滋味浓厚、汤色深黄”等特征。当地有饮“老茶”的习惯,将新制备的炒茶置于瓮中次年或三五年后再饮用,较少喜饮新茶,这也是揭西饮茶文化的特色。当地炒茶价格便宜,均价在80~100元/kg,优质的春茶一般是120~160元/kg,夏茶低至40~60元/kg。本地耗茶量较大,平均每户人家一年消耗量约50kg。机采人工日均2人约500元,采摘鲜叶约500kg,采摘面积春茶约2亩,夏秋茶3~4亩。按干茶成本计算采摘成本为6元/kg,加工成本30元/kg。手采茶园每亩干茶年产量100kg,人工采摘日均200元/人,日均采摘茶青10kg。售价可达到200~400元/kg。

机采茶园以施复合肥为主,在开采前撒施复合肥,春茶于开采前10~20天进行,按每亩100kg撒施,夏秋茶于开采前10天进行,按每亩50kg撒施。每年2~3次,肥料成本约1200元/亩。手采茶园施有机肥,每年成本约1800元/亩。单位茶叶加工成本一致,均为30元/kg。

表1 揭西大洋机采茶园亩产值及利润情况

2.3 茶叶感官品质分析

将机械采摘和手工采摘所得的鲜叶按照同一工艺加工制成炒青绿茶,并按照GB/T 23776-2018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中绿茶的审评方法对茶样进行感官审评,结果如表2所示。春茶的采制时间为2020年4月,秋茶的采制时间为2020年10月。图2所示4款炒青绿茶的外形、汤色和叶底,从左到右分别是机采春茶、手采春茶、机采秋茶和手采秋茶。手采的汤色和香气比机采得分高,机采汤色偏橙黄、深黄,手采汤色偏浅黄、绿黄;滋味风格不同,但各有特色,得分相当;外形方面,春茶外形,手采比机采好,秋茶外形,机采比手采好;机采叶底比手采叶底软,机采叶底偏深绿,手采叶底偏黄绿。说明不同采摘方式对感官品质没有明显影响,这与谷兆骐、刘秋凤等研究结论一致[20-21]。

图2 揭西大洋炒茶外形、汤色和叶底(蔡晓怡拍摄)

表2 揭西大洋机采和手工采摘感官审评及得分情况

2.4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4.1 机采和制作粗放,以低端茶为主,茶叶附加值不高。由于整个种植和生产环节受限,很难产出好茶,致使本地区茶叶销售单价低,附加值低。本地区茶园平均海拔在800米左右,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等都符合出产好茶的生态条件。在当地推广名优茶机采技术,并结合相应的加工技术,制作高附加值的名优红茶和绿茶,可以做到走出揭西,走向广东和全国。

2.4.2 生态茶园建设推广受到一定限制。由于生产习惯和人工缺乏等原因,使得茶园施肥管理以施复合肥为主,少施或不施基肥,部分茶园病虫害防治仍以化学农药为主要措施,茶叶品质和生态环境都受到影响。生态茶园是以茶树为核心,因地制宜配置生物种类,运用生态学原理,综合利用光、热、水、土、气等生态条件进行茶叶生产,并采用生态调控等绿色防控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控,环境优美,茶叶安全优质,生态产品综合供给能力强的茶园[22]。目前虽有云顶茗茶叶合作社、咏归茶叶合作社等几家单位引入生态茶园管理模式,全区规模化进行生态茶园管理还需加大推广力度,在宣传和技术示范方面多做工夫。

2.4.3 茶叶加工技术较为落后。以家庭作坊为主要模式,具备基本的炒青绿茶加工条件和设备,部分设备较传统,杀青机以烧柴供热为主。根据当地机采情况,在引进茶叶加工设备和技术时,应考虑符合机采原料生产,引进乌龙茶、黄茶加工技术,增加茶叶品类;另一方面,通过控制和改变机采标准,提高鲜叶嫩度,制作名优红茶和绿茶,增加茶叶品类。还应根据生产和发展需求,提高车间生产条件和食品(茶叶)生产管理规范。

3 展望

针对揭西大洋地区茶园及机采应用现状,应首先从示范和推广生态茶园建设方面着手,实行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措施,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从而控制和提高茶叶原料品质。此外,通过把握合适的采摘时期,适当的树冠改造、树势培养等措施来控制机采标准,将目前单一的低值茶机采改为春秋季名优茶机采、夏季大宗茶或低值茶机采,增加揭西大洋地区的茶叶品类,提高茶叶品质,从而提高大洋茶叶的产值和附加值。

感官审评发现不同采摘方式加工而成的炒青绿茶在滋味和香气上的风味不同,后期将会通过更明确的对比试验,测定相关理化成分探讨深层机理。

致谢:本文图片由蔡晓怡、张仕文拍摄和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春茶机采鲜叶
春茶不宜贪尝鲜
春茶不宜贪尝鲜
24味暖春茶香 1周急速瘦15斤
不同嫩度茶鲜叶原料稀土元素含量的变化
组合式籽棉清理机在机采棉清理工艺中的应用
新型组合式机采棉清理机简介
气温对日照茶鲜叶适制性的研究
摊放对茶鲜叶生化成分的影响研究
茶乡“抢”春
机采棉优质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