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立平,高 一
(1.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2.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轮滑运动作为一项独特的体育项目,因其健身性、趣味性和冒险性而拥有其它体育项目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从而吸引了大量的青少年参加这项体育运动。[1]经常参加轮滑运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增强四肢灵活性;可以增强全身的肌肉力量,特别对腿部和核心区肌肉的发展效果显著。进行长距离的滑行可以有效改善人体的心肺功能和有氧耐力。轮滑运动被列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2022年北京冬奥会速滑项目的选材以及“轮转冰”“北冰南展”和“三亿人上冰雪”等方针政策的提出,为轮滑运动的发展打开了全新的局面。轮滑运动进入高校,使体育与教学相结合,通过普及轮滑知识、设定适宜的轮滑项目、建设轮滑场地,将轮滑打造成为学校可以长期开展的特色课外体育活动,将是今后轮滑运动发展的主要途径。[2]因此,关于轮滑运动能否顺利进入校园的研究,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轮滑项目本身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明市由教育部认证的普通高校一共有三所,分别是:三明学院、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和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三所学校轮滑运动开展的情况为研究对象,了解三明市高校轮滑运动的开展情况。
1.2.1 文献调查法
利用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网进行资料的查阅,搜集国内外校园轮滑开展的相关信息,对轮滑运动在高校的开展现状做出归类与总结,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
1.2.2 访谈法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高校轮滑运动的开展情况,对三明市三所高校中的体育教师和轮滑社团负责人进行访谈,对学生的参与程度、群体特征、比赛组织和社团活动等问题进行了调查。访谈采用面谈和电话采访的形式,听取他们对高校轮滑运动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1.2.3 问卷调查法
问卷的信度采用内在一致性信度α系数(Cronbach’s Alpha)作为信度指标进行信度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问卷A和问卷B的克隆巴赫α系数值分别为0.765和0.772,说明问卷整体具有较好的信度。
表1 问卷信度检查表
邀请5位专家对两份问卷进行效度检验,如表2所示,检验从内容设计、结构设计和总体设计这三个方面进行评审,结果说明问卷的效度较高。
表2 问卷效度检查表
三明市由教育部认证的普通高校一共有三所,分别是:三明学院、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和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问卷调查的对象由这三所高校参与轮滑运动的学生、普通学生和部分体育教师组成。向受调查对象了解情况和征求意见,包括其基本信息、参与轮滑运动的意愿和行为特征等信息。向每所学校各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共计819份,具体的发放、回收及有效率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问卷发放、回收情况统计
2.1.1 参与人群年级、性别的研究
调查研究的轮滑运动主要包括自由式轮滑、速度轮滑和花式轮滑三类。本研究对三所学校参加轮滑运动的学生进行了基础特征的调查,包括参与学生的年级和性别。如图1所示,在男女生性别方面:三明学院的性别比例达到了1.45∶1,符合实际情况;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的性别比例,达到了1.26∶1。这是由于医学专业的学生以女生居多,所以性别比例差异比较小;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性别比例达到了2.01∶1。通过对以上结果进行研究,发现参加轮滑运动人群的性别比例存在差异,一方面是由学校自身专业构成导致的,另一方面是因为项目本身的刺激性、冒险性对男生更有吸引力。
图1 性别比例分布情况(N=819)
对学生的年级进行了统计,获得各个年级参与人数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大一和大二是参与人数所占比例最高的年级,大二年级参与人数最多,学生适应了大学生活,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参加轮滑运动的状态也更加稳定。大学三年级的参与人数所占比例逐渐降低,相比较前两个年级有所缩减,原因是学业任务逐渐繁重,有的专业学生从三年级就已经开始参加实习活动了。大四年级参与人数所占比例最小,学生因为要完成考试、毕业、答辩和实习等工作任务,参加练习活动的时间和机率降到最低。
图2 年级比例分布调查情况(N=819)
2.1.2 运动频率与时间的研究
对学生参加轮滑运动的频率和时间进行了调查,如表4所示,偶尔参加的人并不在少数,占比达到23.1 %。通过调查得知这部分同学也很喜欢参加轮滑活动,但是由于现有的活动方式与内容并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只是偶尔参加练习。练习内容枯燥乏味、活动形式简单松散是影响学生参加轮滑运动的主要原因之一。[3]其余的活动频率占比较多的是1~2次/周(35.5 %)和3~4次/周(27.6 %),这也是正常的活动频率。分布最少的活动频率是4次以上/周,占比13.8 %。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学生参加轮滑活动的频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受到天气、活动、赛事和学业考试的影响,这也符合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特征。
表4 参加活动频率的调查
在参加活动的时间方面:每次1~1.5小时的分布比例最大,达到了43.7 %;每次活动0.5~1小时的分布比例最小,有12.1 %的人单次活动时间在1小时以内;有68.8 %的学生每次都会利用1~2小时的时间进行轮滑练习与活动。通过对轮滑社团负责人进行访谈得知,学生参与轮滑运动的时间和频率都比较随机,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全部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大多数学生虽然拥有着积极参与到轮滑运动当中的学习热情,但仅仅是将其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4]
表5 参加活动时间的调查
2.1.3 参与动机与目标的调查
如图3所示,对学生参加轮滑运动的动机进行了调查,发现最能吸引学生参加轮滑运动的原因有三个,分别是趣味性、刺激性和健身性。除此之外,轮滑又是一项休闲健身运动,各种轮滑比赛使其运动的观赏价值得以体现;由于竞技性也得以增强,部分极限项目也给轮滑增添了不少冒险元素。[5]图4反映了学生参加轮滑运动的目标情况,91.7 %的人选择了休闲娱乐,80.5 %的人选择了强身健体,75.8 %的人选择了社会交往。但是倾向于磨练意志(57.9 %)、培养兴趣(68.6 %)、学习技能(60.2 %)的人相对较少,大部分人只认识到轮滑运动的浅层功能,这也反映出学生对于轮滑运动的认识尚浅,这项运动的开展也处于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
图3 参与动机的调查情况
图4 参与目标的调查情况
2.2.1 场地选择调查分析
参与轮滑活动的场地,是高校开展轮滑活动的重要载体[6],也一直是研究轮滑运动开展现状的重点。高校须准备数量充足的轮滑器材,以满足轮滑教学活动的需求。[7]对三明市高校学生参加轮滑运动的场地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分析得知,大多数学生选择在校内道路、校内广场空地和校外道路或空地参与轮滑运动,三者占比分别达到了77.8 %、91.8 %和68.4 %,所占的百分比为所有选项的前三位(如表6所示),这说明校内的广场空地和道路是学生们的首选。有46.2 %的学生选择在校内体育场地练习轮滑,所占比重并不高,调查其原因是三所高校内均没有专用的轮滑场地,学生一般在室外篮球场和塑胶田径场地开展活动,但是容易与参加其他体育活动项目的人员发生碰撞,所以选择这些场所的学生数量并不多。
表6 轮滑运动场地选择情况
由于校内的活动场地受限,分别有68.4 %和32.7 %的学生选择在校外场地参加轮滑运动。通过调查得知,三明学院的403轮滑社团平时练习的主要场地是图书馆门前的广场上,定期举行的社团活动大多数都是在校外的道路上“刷街”,或者在公园或万达广场的空地上练习“花式”。在校外的街道和广场上练习轮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秩序,并且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轮滑的教学场地、设施等硬件环境是轮滑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8]。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得知,是校内轮滑场地的缺失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
2.2.2 影响学生选择轮滑场地的因素
轮滑场地的建设和布置既要符合项目自身的特点,又要满足学生对日常练习的合理要求。对轮滑练习场地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分析出影响轮滑滑行的各种因素,具体情况如图5所示。
图5 影响学生选择轮滑场地的因素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得知,与场地有关的影响因素当中,占比最高的前三项分是交通安全状况(100 %)、场地灯光照明(97.9 %)和路面平整程度(90.2 %),这反映出学生在轮滑场地选择上最优先考虑的因素。同时有73.1 %的人选择了“路面光滑程度”,对于轮滑运动来说,路面并不是越光滑越好,练习不同的项目对路面的要求是有区别的。校内道路和广场可以满足学生轮滑练习的需求,但是校内人流量和车流量一般较大,躲避不及时和失控摔倒往往会酿成各种事故,学生受伤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针对安全性的调查,如图6所示,对学生参加轮滑练习时受到损伤和佩戴护具的情况进行了研究。有37.7 %的学生练习轮滑时不佩戴护具,32.8 %的人偶尔佩戴护具,29.5 %的人经常佩戴护具。这三种情况的占比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这也证明不佩戴护具滑行的人数偏多。轮滑是一项充满趣味的体育活动,但是若未能做好安全方面的工作,便可能导致运动损伤问题的出现,尤其是高校学生年龄较大,身体重心较高,一旦倒地,产生的后果较中小学生更加严重。[9]但是学生如果在练习时能够一直佩戴护具,受到各种运动损伤的机率就是最小的,特别是可以有效地避免或者降低损伤的严重程度。
图6 佩戴护具与受伤情况调查
通过访谈调查学生不能习惯性地佩戴护具的原因,得知是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轮滑的安全知识,在练习时大多是由同学或者社团学长进行口头辅导。如表7所示,有27.8 %的学生表示没有注意过轮滑安全知识的学习,55.3 %的人偶尔了解过,真正系统学习过的人只有16.7 %。学生安全意识的匮乏,再加上轮滑护具佩戴舒适感低和不习惯佩戴等问题,导致了护具佩戴率偏低现象的出现。
表7 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的情况
对影响学生参加轮滑运动的因素进行了调查(见图7),通过研究发现,影响最大的就是场地因素,占比达到90.5 %。86.3 %的人认为文化氛围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通过访谈得知很多学生对轮滑很感兴趣,但是由于身边没有同学或朋友的带动,最终选择了放弃。全国各个地区高校的轮滑运动虽然已经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处于一种逐渐停滞的状态。[10]这种停滞主要表现为参加人数并没有明显的增加,这也是由于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项目环境,导致原有学生的流失和新增学生的数量较少。地方轮滑赛事是推广高校轮滑运动的一个良好契机,但是调查结果显示,现有的轮滑赛事并没有公开、合理的组织,在规范性、推广范围和效应力度上都比较低,还处于初始阶段。高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微信APP和公众号等网络手段增加对轮滑运动的宣传力度,积极举办轮滑比赛的相关活动,吸引在校大学生们参与到体育竞技当中。[11]
图7 影响参与因素的调查情况
安全设施的配置同样也是学生们比较关注的因素(75.1 %),通过对社团负责人和部分老师进行访谈得知,安全问题的解决从由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入手。任何体育运动都会有受到损伤的风险,首先学生一定要从主观上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参加安全知识学习、规范轮滑练习动作、按规定佩戴头盔护具。其次学校要按照实际情况,为学生创造合适的运动场地和健康的活动环境。运动风险(39.4 %)、投入过高(40.6 %)和没有时间(59.5 %)是影响度相对较低的三个因素,运动风险具有相对必然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轮滑装备上,除了轮滑鞋价格较高,其他装备的价格都比较合理,并且选择范围很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定。在校学生的时间都比较充足,在校园推广轮滑运动,可以帮助学生们正确、健康地利用余暇时间。
(1)参与轮滑运动的学生以一、二年级为主,三年级占比有所下降,大四学生由于各种学习、毕业和实习的压力所占比例最低。性别比例上,与各个学校整体的男女生比例相符。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轮滑运动的女生所占比例要低于男生,轮滑运动的刺激性和冒险性对男生更有吸引力。
(2)学生参加轮滑运功的频率主要集中在一周4次以内,参与时间主要集中在1~1.5小时。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保证参与的频率和质量,只是偶尔地参加轮滑运动,这一部分学生属于不稳定的参与人群,比较容易流失。活动时间分布的不合理暴露了高校轮滑运动开展不规范的问题,赛事组织和活动宣传做得不够到位,参加轮滑运动的学生大多凭借一股热情,轮滑运动参与者流动性比较大,这在于持久性普遍较低。
(3)趣味性、健身性和刺激性是吸引学生参加轮滑运动的主要因素,但是这种动机并不会持久。从调查结果上看,学生参与轮滑的目标也与动机相吻合,除了强身健体之外,学生们大多把轮滑运动当作一种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的手段,想通过这项运动学习技能、磨练意志品质的人并不多。
(4)轮滑场地设施是影响学生们参加练习的主要因素之一,良好的场地设施环境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轮滑运动。大的学校并没有轮滑专用的场地,所以学生们参加运动的时间、频率和形式都比较松散。大多数学生没有定期接受安全教育,安全意识薄弱,也没有养成佩戴护具的习惯。这造成了学生对于轮滑运动的高风险、高投入的误解,难以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与规律,阻碍了轮滑在高校校园内的发展。
(1)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划分专门的练习场地,在场地周围设置反光条、警示牌和栏杆等减少碰撞、剐蹭等现象的发生,保证学生、普通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2)应加大对校园轮滑运动监督的力度,为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念,规范言行举止、降低噪音影响、禁止危险行为,打造轮滑运动的文明形象;另一方面支持学校轮滑社团的组建和运行,支持社团定期开展活动,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利用社团的力量,设立活动规章制度,规范校园轮滑运动的开展。
(3)合理地培养、吸纳轮滑专业人才,开设轮滑课程,促使课程项目更加多样化,提高轮滑技术指导的专业性水平。鼓励学生接受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正确认识轮滑运动的特点和风险,确保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佩戴好护具。
(4)开展校内和校际之间的轮滑比赛,促进比赛的目的由单一的竞技性向休闲性、娱乐性和表演性转变。拓宽轮滑运动宣传渠道,形成良好的运动氛围,发挥轮滑运动的优点,帮助学生正确利用余暇时间,抵制不良因素侵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