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燕霞,林家仕,郑磊石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慢性病全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通常也称慢病或慢性疾病。慢性病是一类病因复杂、缺乏确切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起病隐匿、病程较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的疾病的总称。[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睡眠、久坐、体育活动等与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 2015年)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慢性病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到全国总死亡人数的86.6 %,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 %。因此,慢性疾病的防控也将是我国一个重要的课题。
对预防慢性病的研究与实践证明,生活方式在预防上起着重要作用。WHO指出,大部分慢性疾病有着共同的可以改变的行为危险因素。生活行为习惯与各种慢性病之间普遍存在独立关联性。[2]研究表明,久坐、睡眠时间等生活方式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有很强的联系,看电视时间大于等于3 h/d,可增加患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风险,睡眠时间每天不足7h是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3]也有研究指出久坐行为1天超6 h的成人与不到3 h的人相比, 男性死亡风险要高17 %、女性要高34 %。[4]从事职业性和屏前静坐行为模式的超重肥胖的人群比例较高,分别为45.3 %和24.6 %;职业性静坐行为模式和屏前静坐行为模式是超重/肥胖及其合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5]。
在研究不良生活方式与慢性疾病的同时,还能发现体力活动不足的重要影响。研究表明,缺乏身体活动(physical inactivity or insufficient physical activity)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如结肠癌)、糖尿病、肥胖以及抑郁症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已成为全球健康的第四大危险因素,每年约有320万人因缺乏身体活动而死亡。空闲时身体活动不足、在工作场所或家中久坐不动以及使用被动的交通运输方式是身体活动不足的主要原因。[6]也有研究表明,因体力活动不足加剧了慢性疾病的高发,不仅对人类健康问题产生极大的危害,还使得医疗支出增加,这表明通过积极的运动来获得健康可以节省因运动不足带来的疾病成本[7]。
研究分析成年人生活方式与慢性病的关系,及时指导人群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减少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预防手段之一。基于此,本文尝试选取2015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问卷[8]与久坐行为调查问卷的调查表[9]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睡眠、久坐时间、体力活动与慢性病的关系,为实现早期防治慢性疾病发病提供参考依据。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社区为单位随机抽取整群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年龄为20~69岁。共调查700人,其中有部分数据不全或回答数据不准确的情况,对其进行了处理,最终有效调查人数为665人 ,其中男性318人(47.82 %)、女性347人(52.18 %)有效应答率为95 %。调查人群分布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人群年龄分布基本情况(N,%)
1.2.1 问卷调查法
采用2015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问卷[8]与久坐行为调查问卷[9]的调查表,由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团队人员进行体育活动状况的现场“一对一”或者“一对二”面对面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含基本信息调查(包括性别、年龄、吸烟、饮酒、教育程度、患有慢性疾病情况等)、一周内体力活动调查(工作体力活动、交通体力活动、运动休闲体力活动等)、久坐行为情况(睡眠时间、职业性久坐时间、屏幕久坐时间等)、体育活动情况等,为本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1.2.2 数理统计法
问卷回收完成后,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用平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行为因素与慢性疾病的关系,最终选定P<0.05水平以上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回归分析。
1.2.3 其他判定标准
①慢性疾病的诊断以医疗机构诊断证明(经医院确诊)为依据。②睡眠时间不足判定:≥18岁的调查对象每天睡眠时间<7 h。③饮酒:每周饮酒三次或三次以上。④吸烟[10]:根据WHO对其的定义为每天抽一支烟并且连续或累积吸烟6个月及以上,或戒烟不到半年。⑤久坐行为:在张宝(2018年)[9]的研究中,通过德尔菲法把久坐行为诊断标准确定为一天久坐时间达6小时以上。⑥依据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公式计算BMI值,并依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BMI划分标准对其进行分类,体重正常:18.5 kg/m2≤BMI<24.0 kg/m2;超重/肥胖:BMI≥24.0 kg/m2[11]。⑦体力活动量[12]:依据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2018年体力活动指南》,通过获取受试者每周的体力活动时间,将成年人每周体力活动水平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低体力活动量:一周内有五天及五天以上参与高、中、低强度的体力活动,体力活动总量<600 MET-min/w。中体力活动量:一周内有五天及五天以上参与高、中、低强度的体力活动,3000 MET-min/w≥体力活动总量>600 MET-min/w。高体力活动量:一周内有五天及五天以上参与高、中、低强度的体力活动,体力活动总量>3000 MET-min/w。体力活动量(MET-minutes/week)=体力活动强度MET值x体力活动时间(分钟)/天x活动天数。
因变量是慢性疾病。在问卷调查中题为:您患有以下疾病吗?(经医院确诊)。该题的题项分别是:1为脑血管疾病、2为呼吸系统疾病、3为消化系统疾病、4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5为糖尿病、6为运动器官疾病、7为高血脂症、8为高血压、9为心脏病、10为职业病、11为其他、12为无疾病。慢性疾病是二分类变量,因而利用SPSS 22.0软件对该选项进行重新编码为二分类变量进行分析,“1”代表患有慢性疾病,“0”代表无慢性疾病。
自变量包括睡眠时间、久坐时间、屏幕时间、体力活动水平。该自变量在题项中均为填空题。睡眠时间即每天晚上睡觉休息时间。工作久坐时间即在工作期间内的久坐时间。屏幕时间是指每天花费在电视、电脑、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的时间。时间单位均以h表示,体力活动水平以MET-min/w表示。
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城乡、职业、教育程度、吸烟、喝酒、体质指数、运动频率。性别:“1”代表男性,“2”代表女性。城乡:“1”代表乡村,“2”代表城镇。年龄:划分为18~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5个年龄段,分别赋予编号“1”“2”“3”“4”“5”。职业:“1”代表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2”代表专业技术人员,“3”代表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4”代表商业、服务人员,“5”代表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6”代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7”代表军人,“8”代表其他,“9”代表无职业。教育程度:“1”代表文盲或识字不多,“2”代表小学(含私塾),“3”代表初中,“4”代表高中(含中专),“5”代表大学(含大专),“6”代表研究生及以上。吸烟:“0”代表不吸烟,“1”代表吸烟。喝酒:“0”代表不喝酒,“1”代表喝酒。体质指数:“1”代表正常指数18.5 kg/m2≤BMI<24.0 kg/m2;“2”代表超重/肥胖:BMI≥24.0 kg/m2。运动频率:“1”代表平均每月不足一次;“2”代表平均每月1次以上,但每周不足一次;“3”代表平均每周1次;“4”代表平均每周2次;“5”代表平均每周3次;“6”代表平均每周4次;“7”代表平均每周5次;“8”代表平均每周6次;“9”代表平均每周7次以上。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
表2 具体变量及赋值说明
2.2.1 厦门市成年人慢性疾病调查结果
以下是关于厦门市成年人国民体质测试问卷调查中对慢性疾病的调查情况:您患有以下慢性疾病吗(经医院确诊)。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665个样本中,有477人回答为无疾病,占比71.73 %。研究将所有类型的疾病回答样本均统计为有疾病,有疾病样本为188人,占比28.27 %。
表3 厦门市成年人慢性疾病状况调查结果
2.2.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分别以是否患有慢性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糖尿病、高血脂症、高血压、心脏病、职业病、其他)作为因变量(患有慢性疾病=1,无慢性疾病=0),以久坐时间、性别、年龄、城乡、教育程度、职业类型、吸烟、饮酒、体质指数、收入情况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见表5:
表5结果显示:对不同性别、年龄、城乡、教育程度、职业类型、吸烟、饮酒、体质指数、收入情况、运动频率、工作日睡眠时间、周末睡眠时间、工作类久坐时间、屏幕时间、体力活动水平造成患有慢性疾病影响因素的统计学分析,发现年龄(X2=97.520,p<0.01)、城乡(X2=19.148,p<0.01)、教育程度(X2=16.180,p<0.01)、职业类型(X2=21.501,p<0.01)、体质指数(X2=11.403,p<0.01)、运动频率(X2=30.535,p<0.01)、工作日睡眠时间(X2=9.063,p<0.01)、工作久坐时间(X2=21.645,p<0.01)、屏幕时间(X2=24.459,p<0.01)、体力活动水平(X2=25.397,p<0.01)是患慢性疾病的影响因素。
表4 变量类型的描述性统计
表5 慢性疾病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回归分析
续表5
在逐步回归分析中,常见的性别变量与慢性病之间关系不显著(P>0.05);其他社会学变量如婚姻、居住地类型、吸烟、饮酒等因素与慢性病关系不显著(P>0.05),即这些因素中各类别间无显著差异;在时间变量的分析中,研究区分了工作日睡眠时间、周末睡眠时间、工作久坐时间和屏幕久坐时间,结果显示,周末睡眠时间与慢性病关系不显著(P>0.05),而工作日睡眠时间、工作久坐时间、屏幕久坐时间与慢性病关系显著。最终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年龄、城乡、教育程度、职业类型、体质指数、运动频率、工作日睡眠时间、工作久坐时间、屏幕久坐时间、体力活动水平等变量纳入回归分析。
研究中的慢性疾病是二分类变量,因而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具体分析。以是否患有慢性疾病为因变量(患有=1,不患有=0),以单因素分析获得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分类变量中的因素为两个以上的变量设为哑变量,根据分类变量编码的第一个类别为参照水平进行Logical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影响厦门市成年人慢性疾病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
续表6
以是否患有慢性疾病为因变量,表6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别患有慢性疾病的风险也不同,患病风险从高至低的年龄组分别为:50~59岁(OR=31.036,95 %CI:8.360~115.218,P<0.01)>40~49岁(OR=29.845,95 %CI:9.967~89.370,P<0.01)>30~39岁(OR=27.912,95 %CI:9.765~79.785,P<0.01)>20~29岁(OR=2.680,95 %CI:0.994~7.229,P>0.05)。不同城乡患有慢性疾病风险:城镇高于乡村(OR=2.240,95 %CI:1.419~3.536,P=0.001<0.01)。不同教育程度患有慢性疾病风险:大学(含大专)教育程度(OR=0.200,95 %CI:0.046~0.868,P=0.032<0.05)高于其他类别。不同职业类型患有慢性疾病风险:显著性(P<0.05)的职业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OR=4.54,95%CI:2.172~9.509,P=0.00<0.01)和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OR=5.089,95%CI:1.871~13.844,P=0.01<0.01),剩余的职业类型对患慢性疾病不具有显著影响。体质指数≥24.0 kg/m2的患有慢性疾病高于体质指数<24.0kg/m2(OR=1.602,95%CI:1.105~2.324,P<0.05)。运动频率对患有慢性疾病具有显著影响的为平均每周2次(OR=2.771,95%CI:1.295~5.929,P<0.01)、平均每周3次(OR=3.171,95%CI:1.488~6.760,P<0.01)、平均每周4次(OR=3.578,95%CI:1.487~8.610,P<0.01)和平均每周5次(OR=4.168,95%CI:1.909~9.099,P<0.01)。工作日睡眠时间<7 h高于睡眠时间≥7 h的患有慢性疾病的风险(OR=1.510,95%CI:1.039~2.194,P<0.05)。工作类久坐时间对患有慢性疾病显著影响的久坐时间段为4.01~6h(OR=0.391,95%CI:0.227~0.674,P<0.01)和6.01~8 h(OR=0.250,95%CI:0.122~0.514,P<0.01)。屏幕久坐时间<3 h高于屏幕久坐时间≥3 h的患有慢性疾病风险(OR=2.285,95%CI:1.573~3.319,P<0.01)。低体力活动水平显著高于中等或高体力活动水平的患有慢性疾病风险(OR=1.718,95%CI:1.050~2.811,P<0.05)。
3.3.1 主要控制变量与慢性疾病的关系
3.3.1.1 城乡、年龄、教育程度与慢性疾病关系
表6回归结果显示,城镇成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的可能性显著高于乡村,OR=2.24,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机体机能衰退得慢性疾病的可能增加。以年龄组60~69岁为参考类别,20~29岁年龄组与患有慢性疾病的关系不显著(P>0.05),即年龄越小,患有慢性疾病的概率较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患有慢性疾病的可能性越大,从30~39岁年龄组(OR=27.912,P<0.01)、40~49岁年龄组(OR=29.845,P<0.01)、50~59岁年龄组(OR=31.036,P<0.01)的数据来看,年龄越大,患有慢性疾病的可能性显著升高。在教育程度方面,教育程度较低(如文盲或识字不多、小学(含私塾、初中)的调查对象患有慢性疾病的可能性不显著(P>0.05),而大学(含大专)学历对患有慢性疾病的可能性显著(OR=0.200,P<0.05)。
3.3.1.2 职业类型、运动频率、体质指数与慢性疾病
表6的回归结果中显示,在九种职业类型中: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的职业性质(OR=4.545,P<0.01)、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职业性质(OR=5.089,P<0.01)与患有慢性疾病的可能性关系显著;而其他职业如专业技术人员、设备操作人员和商业、服务人员与患有慢性疾病风险关系不显著(P>0.05)。该研究结论与一研究结果相似[13],表明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职业性质均异于其他职业,慢性疾病的患病率与工作性质有很大关系;表明不同职业人群工作性质不同,需要坐立时间不同,因久坐行为导致部分职业人群更容易患慢性病。
在运动频率回归分析中,以平均每周7次以上的运动频率为参考类别,发现:每周不足一次(OR=1.045,P>0.05)、平均每周1次(OR=1.544,P>0.05)、平均每周6次(OR=2.482,P>0.05)与患有慢性疾病的关系不显著;而运动频率为平均每周2次(OR=2.771,P<0.01)、平均每周3次(OR=3.171,P<0.01)、平均每周4次(OR=3.578,P<0.01)、平均每周5次与(OR=4.168,P<0.01)患慢性疾病具有显著影响,表明运动频率为平均每周2至5次为最佳,运动并非越多越好,平均每周运动频率适度为宜。
在体质指数回归分析中,体质指数≥24.0 kg/m2慢性疾病的发生比是体质指数<24.0 kg/m2的1.602倍,体质指数≥24.0 kg/m人群每提升一个单位,慢性疾病的发生比将增加60.2 %,体质指数≥24.0 kg/m2慢性疾病的发生比显著高于体质指数<24.0 kg/m2(OR=1.602,P<0.05),说明体质指数显著影响慢性疾病,体质指数越高,患有慢性疾病的比率越大。
3.3.2 预防疾病中3类生活时间与慢性疾病
3.3.2.1 工作日睡眠时间与慢性疾病
充足的睡眠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在过去几十年中,大量的流行病学证据表明:短期睡眠不足会降低学习效率、延长机体反应时间[14];长期睡眠不足可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等的发生风险[15]。因此,揭示睡眠不足的潜在影响因素对预防慢性疾病可能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本研究将工作日睡眠时间与周末睡眠时间相比发现(表3):工作日睡眠时间(6.787±0.926)与周末睡眠时间(7.573±1.291)存在差异,周末的睡眠时长高于工作日。睡眠是身体机能的重要保障,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健康。表6的回归结果中显示,工作日睡眠时间<7 h患有慢性疾病的可能性是工作日睡眠时间≥7 h的1.51倍,即在睡眠时间普遍不足的时代,每天睡眠时间增加1小时,患有慢性疾病风险的发生比将降低51 %,P=0.031<0.05,说明睡眠时间不足、熬夜、休息不好可增加患有慢性疾病风险。
3.3.2.2 工作类久坐时间与慢性疾病
国外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作中人群的能量消耗越来越少,办公室人群在工作日65 %的时间里都是坐着[16];1991—2011年间,中国人身体能量消耗持续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是职业性活动的减少[17]。表格中以工作类久坐时间>8 h为参考类别,表6的回归结果显示,对患有慢性疾病的工作久坐时间有影响的时间段分别为0~2 h、4.01~6 h和6.01~8 h,P值分别为0.017<0.05、0.001<0.01、0.000<0.01,患有慢性疾病风险发生比增加分别为51 %、60 %和75 %。工作类久坐时间越长,患有慢性疾病可能性越高。有趣的是,2.01~4 h工作久坐时间对慢性疾病的影响不显著。
3.3.2.3 屏幕时间与慢性疾病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与电视、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的接触越来越广泛,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表6的回归结果,屏幕久坐时间≥3 h患有慢性疾病可能性是<3 h的2.285倍,P=0.000<0.01,说明屏幕久坐时间越长,患有慢性疾病风险越高。该结果与研究屏幕时间与糖尿病前期关系的研究[18]相似,都表明随着屏幕时间的增加,患病风险也会不断增加。
3.3.3 不同体力活动水平与慢性疾病关系
加强体育锻炼、增加体力活动可以降低这些慢性病的危险性,防止和延缓慢性病的发生[19]。从表6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以体力活动水平>3 000为参考类别,体力活动水平<600 MET-min/w患有慢性疾病的可能性1.718倍是体力活动水平>3 000 MET-min/w(OR=1.718,P<0.05)。而体力活动水平为600<-≤3 000 MET-min/w患有慢性疾病的可能性是体力活动水平>3 000 MET-min/w0.612倍(OR=0.612,P>0.05)。这说明低体力活动水平对患有慢性疾病的影响更大,是患有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患病率更高,而中高体力活动水平则是身体的保护因素。该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20]相似,都表明适量的体力活动能有效地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减小疾病风险方面有重要作用。可见,调整体力活动水平的高低是减少和控制慢性疾病发生的有效途径。
如上所述,随着年龄增长,人们患有慢性疾病的可能性逐渐增加。上述研究表明,增加睡眠时间,提高每周体力活动水平,减少工作类久坐时间和屏幕类久坐时间(屏幕类久坐时间也相当休闲娱乐久坐时间),是预防慢性疾病的有效手段。
如图1所示,各年龄段成年人平均每天工作日睡眠时间随年龄段的增长而减少,年龄越大,则睡眠时间越短。在工作类久坐时间上,30~39岁年龄范围的坐着时间最长,为6.69 h,其次为40~49岁年龄范围的工作类久坐时间,为4.16 h,而60~69岁大部分人群为退休或者无职业人群,因此工作类久坐时间较少,为0.64 h。在屏幕类久坐时间上,年龄越小时间越长。
图1 成年人睡眠、工作久坐、屏幕久坐时间投入
如图2所示,在每周体力活动水平上,随着年龄增长,每周体力活动水平随之增加,说明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体育锻炼意识逐渐增强,其中处于50~59岁、60~69岁年龄范围的成年人工作类久坐时间减少,投入体育锻炼的时间增多,每周体力活动水平有所提高。
图2 成年人每周体力活动水平年龄差异状况
另一方面,久坐的生活方式很普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强大,体力劳动力人群减少,脑力劳动力人群或办公室群体自然增加,工作性久坐对患慢性疾病的重要影响还没有得到广泛重视。30~39岁的年龄段的工作性久坐时间增多为6.69 h,且睡眠时间减少,每周体力活动量较少;但在40~49岁年龄段,工作类久坐时间减少,每周体力活动有所增加,且30~39岁年龄段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开始增加(表5),表明在30~39岁年龄段积累的工作类久坐时间对之后生活方式、身体活动有影响。因此,降低慢性疾病患病率,可从30~39岁年龄段开始进行干预,增加打破工作类久坐行为的次数,增加体育锻炼时间,提高每周体力活动水平。
本研究进行单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年龄、城乡因素、教育程度、职业类型、体质指数、运动频率、工作日睡眠时间、工作久坐时间、屏幕时间、体力活动水平是患有慢性疾病的影响因素(P均小于0.05)。
本研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城镇的患慢性疾病风险大于乡村;20~29岁患有慢性疾病风险低,但随着年龄增长,患有慢性疾病的可能性随之提高;教育程度越高,由于职业性质以久坐类型为主,体质指数≥24.0 kg/m2,患慢性疾病风险也越高;在运动频率中,平均每周运动2~5次可有效降低患慢性疾病风险,运动并不是越少或越多越好,太少或太多对健康都不好,适度为宜。工作日睡眠时间<7 h,患有慢性疾病风险增加51 %;工作类久坐时间为0~2 h、4.01~6 h和6.01~8 h的患有慢性疾病风险发生比分别增加为51 %、60 %和75 %。低体力活动水平患有慢性疾病的发生比是高体力活动水平的1.718倍,中等体力活动水平患有慢性疾病的发生比是高体力活动水平0.612倍,表明随着每周体力活动增高,患有慢性疾病的风险也会下降。
保持正常的体质指数、提高运动频率,是降低慢性疾病风险的重要措施。睡眠时间<7 h的成年人要加大睡眠时间的投入,对症下药解决睡眠不足的问题,提高睡眠时间及质量。工作中的久坐行为在成年人日常生活占有较大比重,工作类久坐时间较长的成年人要有意识地打破工作类久坐时长,提高工作类久坐行为的间断频率,如痴迷于工作的成年人可以定时间、定闹钟起来规律地动一动;企事业单位或办公室工作环境应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加强宣传久坐行为的危害,促进广大成年人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从而减少因为久坐带来的患病风险。对于低体力活动水平者,成年人应通过提高运动频率来增加每周体力活动量,以减少患有慢性疾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