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乾 文丰
1.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1.整体概述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当中,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世界上持续最久远的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工艺美术来说,有着非常丰富的种类,同时这也是全世界人类的财富。在历经时代的变迁,战乱以及经济的发展,导致在我国很多的工艺美术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精华国粹得以保留,在当前仅存传统工艺中面临着许多问题,最主要的是面临着传承问题。
以木艺、木结构、榫卯等工艺技术为例,主要是在传统的技艺上传承与升华,使得在神州大地上各个建筑中得以表达。回溯我国的历史,木结构建筑从宋代伊始,到唐朝达到鼎盛时期,该时期的木结构建造技术达炉火纯青,以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为例,当时高超的木结构建造技术在大殿上得以体现。其整体的结构处理和细节之处,非常细腻。从侧面反映可以了解到,当时唐朝的国力雄厚,技艺高超,通过复杂的斗拱,榫卯结构去阐释佛学形象,侧面反映综合国力。对现在而言,这种工艺美术的价值,不单是审美的价值,同时能让人通过对其结构的研究,了解历史,了解两宋辽金,以及唐朝时期的社会风貌、文化、风俗等。
2.发展现状
历经时代的变迁发展,我国的传统工艺经过不断地消失,不断地涌现新的技艺。到近代为止,很多传统工艺已经失传,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这不仅仅是对我国传统工艺的损失,也是对世界工艺的损失,现今社会出现这种情况有几点原因:
(1)社会供求发生变化:近代的科技发展在人类历史上是非常突出的,在整个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种情况下,传统工艺品无法充实人们在生活中的需求,其技术没能跟上时代的进步而演变。特别是近些年,人们追求的是高科技产品,对产品的要求是方便、简单、操作性高。而传统的工艺品受其技术的限制,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2)创新创意点缺失:只是单纯的依托于传统工艺技术,不去寻求新的创新点,刻板呆滞的形象便油然而生,传统工艺的传承依托于工艺品,而当前市面上的工艺品更多的还是沿袭传统的制作内容及方式,在制作题材及技术上缺少创新,未能很好地融入时代中,使得现代人们对其接受程度不断降低。
(3)技艺传承缺失:从古至今的技艺传承主要依托于师傅带徒弟,口口相传,然而这种传承的方式,使得技术难以得到普及化,统一化。到了现代,很少有大范围的传承。这个现象主要是有工艺的制作难度、时间以及市场的需求变小等原因。久而久之,很多的技术逐渐失传。
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榫卯结构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体现了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与现代提倡的可持续设计原则不谋而合。其形态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榫卯在古时因年代和地域的差别,称名各异,主要有柄凿、凿契、筍、筍头、出卯等。
同的“榫卯”按作用来归类,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
(1)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等。
(2)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肩榫、双榫、双夹榫、勾挂榫、锲钉榫、半榫、通榫等等。
(3)是将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见的有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斗拱,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在中国又被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等,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斗拱的实例最早见于战国时期中山国出土的四龙四凤铜方案。斗拱可以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
1.经济发展层面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现代社会,各阶层群体收入增长迅猛,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受众群体对于消费的需求也逐渐转型,趋向于艺术性、审美性、装饰性要求,传统建筑,景观,陈设设计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回归传统工艺、回归自然已成为现代人群的审美需求。所以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此时也正是传统工艺美术转型的必要时期。
2.受众需求转变层面
现在世界多元化,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剧,新时代的青年人在各领域所追求的时尚潮流,已成为这个时代特色,需求市场不可小觑,中国传统工艺需要抓住新的消费群体,传统与时尚相互渗透,创造新的建筑、工艺产品等,更加贴近新一代年轻人消费心理,才是现时代的需求所在。
3.市场定位转变层面
我们应当充分把握消费特征,明确定位,大力创新,将传统技艺与时尚元素有机结合,将传统工艺不在局限于小范围群体的使用,开拓市场,不断创造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新品类和新的消费群体,实现文化传承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当代发展的有效途径。
1.技艺传承
在中国传统工艺的长河中,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都是师傅带徒弟式,口传心授地将制作法等进行信息传递,规模很小,不具备流水化,规模化制作,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候一个师傅只能带1-3名徒弟,且要想学好手工艺制作必然是漫长磨炼的过程,能长久的只有少数,所以传统工艺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2.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在信息化的时代中,传统工艺能否继续繁衍,衍生,创新涉及的领域包含方方面面,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便是与计算机技术相互结合,现金计算机三维,模拟,表现技术日趋成熟,传统工艺的呈现方式也变得多元化。很多学者在探讨寻求科技与手工艺之间的发展关系,技术更新迅速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正视传统工艺文化的问题的严重性。
3.互联网新媒体相互渗透
世界文化大融合的变化趋势下,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的衍生,给予了传统工艺传播与传承非常好的平台,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将技艺传承,同时可以相互交流,打开技艺传承的界限,使大众都可以接受到优秀的传统工艺,才能更好地正确对待并实现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化转型。
传统榫卯结构主要应用于家具设计与建筑设计领域,随着现代家具与建筑的发展,在定位结构,以及材料等发面出现了许多变化。伴随着文化自信,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当中地位逐渐升高,传统榫卯结构在家具设计领域变得更加重要,且更加多元化,被主流文化所接受。
在建筑设计领域,除了传统榫卯结构这一工艺,中国古达匠人的斗拱技术,在现代建筑当中使用频率颇高,被国内外设计师广泛应用,体现在当代建筑设计当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1)在传统技艺运用方面:大红外观、斗拱造型——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奉献给159年世博会历史的“中国红”,“我们称她为‘中国红’。极具中国特色的“东方之冠”的外形设计。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国智慧”为主题,外形酷似一顶古帽,而被命名为“东方之冠”。
(2)基于斗拱结构下的屋顶花园设计:“新九州清晏”初露风采九州清晏原本是圆明园中的景观设计,设计人员将其“移植”到国家馆周围,成为国家馆的景观。经过重新设计后,新“九州清宴”——田、泽、渔、脊、林、甸、壑、漠呈半月形围在“东方之冠”(雍)的周围,将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共同融在一起,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传统工艺不仅在中国本土得到了广阔的发展,在海外也得到了广泛得传统,以日本为例,中国传统技艺在现代化趋势下,榫卯结构,斗拱结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于室内陈设以及建筑设计当中。
由日本隈研吾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梼原木桥博物馆”位于日本高知县。该方案将中国传统美学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元素(斗拱技艺)相结合,力求让建筑与周边自然景观和谐共处。好像漂浮在空中的建筑由无数相互交织排列的木梁架组成,所有结构都由建筑底部的一根中心支柱支撑。
梼原木桥博物馆重叠的斗拱结构被转化成室内天花板,同时也突出了整个建筑倒三角的形式特点。地面与天花板之间被玻璃板包围起来,为公共大厅和每个展厅提供了向外观景的良好视野。
梼原木桥博物馆是一座充满东方气息得木结构建筑,它结合了中国传统工艺的悬臂体系,斗拱结构,榫卯结构。通过小结构单元的重复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又通过建筑材料的相互穿插,贯穿形成了稳定而富有变化的内部结构,充分利用了木材在力学结构上的双重作用。
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突飞猛进,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也由幕后走向了台前,从大众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更加认同传统工艺技艺,文化自信,将中国传统工艺传承于发展下去,走出国门,迈向世界,要对自身文化有高度自信,在文化的传播长河中才可以源远流长。
在技艺的传承方面,应该大力发展传统工艺。因此,提倡人们应当通过建立专门的博物馆,保护、研究、继承与发扬榫卯工艺,从结构、文化、审美等方面探索榫卯工艺和斗拱工艺的价值与创新应用。同时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通过网络传播将传统技艺推广到大众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