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育文 韩星
摘 要:为了全面了解内地西藏生源藏族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为其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教育策略,本研究采用自尊量表(SES)、内隐联想测验(IAT)测查内地西藏生源藏族大学生的外显与内隐自尊,并与汉族大学生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内地西藏生源藏族大学生外显自尊相比汉族大学生明显较低,内隐自尊效应显著,整体自尊水平低于汉族大学生;藏族女大学生外显自尊相比藏族男大学生明显较低。建议重视内地西藏生源藏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多种方法有效提升其外显和内隐自尊水平,尤其是藏族女大学生自尊水平。
关键词:内地;西藏生源藏族大学生;自尊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9-0125-03
自尊是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对自我的乐观而肯定的评价倾向[1],人们对自我的自觉而肯定的评价是外显自尊,对自我的不自觉、肯定的评价则是内隐自尊。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大部分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都涉及自尊。内地西藏生源藏族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来自地理环境、语言文化等与内地存在较大差异的青藏高原,来到内地后,会产生气候、语言、文化、学业等方面的不适应。研究发现,藏族大学生在内地存在一定的心理适应问题[2],其心理状态引起了民族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目前,关于内地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尊的研究非常少,且已有研究多为定性描述。本研究采用自尊量表(SES)和内隐联想测验(IAT)对内地西藏生源藏族大学生的外显、内隐自尊进行测查,以期全面了解内地藏族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一、内地西藏生源藏族大学生外显自尊测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2019年11月至12月,本研究按年级以班为单位分别随机抽取西藏民族大学(以下简称西藏民大)489名大学生、西南民族大学(以下简称西南民大)16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剔除不符合条件的问卷和无效问卷,获得有效被试599名。其中包含303名藏族大学生:西藏民大177名,西南民大126名;男生138名,女生165名;一至四年级分别是99名、85名、75名、44名。比较对象为296名异地求学的汉族大学生(西藏民大260名,西南民大36名;男生118名,女生178名;一至四年级分别是106名、100名、45名、45名)。研究工具采用Rosenberg1965年编制的自尊量表(SES)[3],共10个条目,Cronbachα=0.769,使用SPSS20.0录入、整理和分析数据。
(二)研究结果
t检验显示(表略),内地藏族大学生自尊得分(M=27.59)在统计学意义上显著低于汉族大学生(M=28.30,p=0.007)。藏族女大学生外显自尊在统计学意义上显著低于藏族男大学生(t=-2.423,p=0.016)。
二、内地西藏生源藏族大学生内隐自尊及与外显自尊关系的测查
内隐自尊是在对同自我相联或相关的事物做评价时,一种通过内省而不能确认的自我态度效应,即做出积极评价的倾向[4]。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2019年11月,从西藏民大、西南民大分年级、专业随机抽取西藏生源藏族大学生113人,剔除无效数据,获得有效被试87人。其中西藏民大57名,西南民大30名;男生34名,女生53名。
比较对象:西藏民大随机抽取汉族大学生110人,剔除无效数据,获得有效比较对象98人。其中男生36名,女生62名。被试参加本次实验完全自愿。
研究工具:(1)内隐联想测验(IAT)[4]。它有两个任务,一个是相容任务:让被试把我、我的、本人、本人的等属于自我的词汇和高尚、进取、健壮等积极词汇联系在一起;另一个是不相容任务:让被试把属于自我的词汇和无能、堕落、颓废等消极词汇联系在一起[5]。一般而言,完成相容任务需要的时间短,完成不相容任务需要的时间长。完成不相容任务与相容任务需要的时间差便是内隐自尊的指标,时间差值越大,内隐自尊越高[6]。本研究采用Greenwald等人设计的IAT程序。实验材料区分为目标词、属性词,目标词区分为自我词、非自我词,自我词有我、我的、本人等六个词汇,非自我词有他、他人、他人的等六個词汇。属性词区分为积极词汇、消极词汇。实验要求被试按照指导语要求,对屏幕中央的词按“F”键或“J”键进行鉴别反应。(2)自尊量表(SES),同上。
内隐自尊的测量结果按Greenwald等的建议[7],大于3000ms的反应时以3000ms计,小于300ms的反应时以300ms计,作答错误率超过20%的结果予以剔除,对相容部分和不相容部分的反应时分别求平均,其差便为内隐自尊效应的指标。研究对E-prime收集的数据进行合并处理后导入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对SES收集的数据直接录入SPSS,计算自尊总分并与整理后的E-prime数据合并分析。
(二)研究结果
由表1可知,内地西藏生源藏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相容组的反应时均低于不相容组的反应时。对两类学生IAT相容组和不相容组的反应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内地藏族大学生(t=-10.713,p=0.000)和汉族大学生(t=-15.259,p=0.000)的内隐自尊效应都非常显著。
由表1可知,无论是相容组还是不相容组,内地藏族大学生的平均反应时均长于汉族大学生,藏族大学生的内隐自尊效应得分低于汉族大学生,但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1.220,p=0.224)。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表略),内地藏族大学生相容组(t=4.791,p=0.000)、不相容组(t=3.103,p=0.002)的反应时在统计学意义上均显著长于汉族大学生。
对内地藏族大学生的内隐自尊得分与外显自尊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相关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0.07,p=0.548)。内地藏族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自我评价系统。
三、讨论
(一)内地西藏生源藏族大学生外显自尊明显低于汉族大学生
本研究显示,内地西藏生源藏族大学生外显自尊明显低于汉族大学生。自尊是个体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是人们赞赏、重视、喜欢自己的程度。西藏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历史因素,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藏族大学生由西藏来到内地后,内地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新鲜感,他们潜意识里会产生自卑心理。因为语言等原因,他们在一些活动中表现也不够积极,种种因素致使其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使其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对自己产生较多的负性评价,伴随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二)内地西藏生源藏族女大学生外显自尊明显低于藏族男大学生
本研究发现,内地藏族女大学生相比藏族男大学生自尊水平较低,一方面与男性女性的生理心理差异有一定关系。女生情感更加细腻,情绪体验更深刻。藏族女生来到内地后,会面临更多的冲突和不适应。环境、文化的差异加之学业挫败容易使她们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另外一方面与西藏农牧区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有关。本研究研究对象绝大部分来自农牧区。藏族农牧民家庭传统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影响着新一代的藏族女大学生,这种思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外显自尊。
(三)内地西藏生源藏族大学生具有显著的内隐自尊效应
本研究显示,藏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对自我词汇与积极词汇的联合反应均显著快于自我词汇与消极词汇的联合反应,潜意识里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多于消极评价。有研究发现,个体自幼年时起就存在自我肯定倾向,这种积极倾向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融入自我概念,通过自动化的、不易被察觉的方式表现出来,即内隐自尊效应[8]。所以,这应该是人类共有的特性。结果也反映了内隐自尊较少受社会文化、个体认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9]。
研究显示,内地藏族大学生的内隐自尊效应得分低于汉族大学生,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该结果的可能原因是藏族学生具有较强的民族认同感。根据社会认同理论,人们根据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来认识和评价自我,并且更倾向于通过积极地评价自我所属群体来提高自尊。本研究被试来自两所民族院校,民族院校非常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习俗,藏民族较特殊,学校对藏族学生给予了特别的尊重与关照,全力支持其民族文化活动,这些促使藏族学生对民族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藏族学生学业基础较差,内地民族院校也会采取一些措施,如分层次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等,同时减少其因学业成绩而导致的心理落差,这些似乎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认同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潜意识自尊。
本研究还发现,在自我词汇和积极词汇、自我词汇和消极詞汇联合反应的任务上,内地藏族大学生的平均反应时间均长于汉族大学生。这与以前的研究结果相同[10]。该结果的产生与汉语非藏族学生的母语、藏族学生识别这些词汇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认知加工有关,也与藏族大学生的速度素质明显低于汉族大学生有关[11]。
(四)内地西藏生源藏族大学生整体自尊水平低于汉族大学生
本研究通过大样本测验法研究发现,内地西藏生源藏族大学生外显自尊相比汉族大学生明显较低,通过内隐联想测验研究发现内地藏族大学生的内隐自尊效应得分相比汉族大学生较低,虽然内隐自尊效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显著意义,但依然可以认为内地西藏生源藏族大学生整体自尊低于汉族大学生。自尊是个体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自我价值的体验和评价[12]。内地西藏生源藏族大学生由青藏高原来到内地,由于环境、文化、学业等因素使其产生了一定的不适应,进而影响到自我认知与评价。尽管他们有较强的团体意识,也被给予特殊的关照,但是依然无法摆脱由于环境、文化、学业基础等差异带给他们的潜意识与意识层面的对自我的消极评价和体验,这种评价与体验会进一步影响其在内地的学习与生活,因此需要特别关注。
四、结语
本文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SES)和内隐联想测验(IAT),研究发现内地西藏生源藏族大学生的整体自尊水平低于汉族大学生。西藏生源藏族大学生在内地的种种适应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与其低自尊有着紧密联系,今后内地高校可以通过提升西藏生源藏族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来改善其心理状况,提升其适应能力。本文对进一步探讨内地西藏生源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当然本文只是对其自尊总体状况的研究,自尊包括的内容是广泛的,如学业自尊、容貌自尊、形体自尊等,今后将对西藏生源藏族大学生的具体自尊展开研究。
参考文献:
[1] Buss,A.. Psychological Dimensions of the Self [J]. Sage Publications,2001(06):47-90.
[2] 康育文,李传召. 内地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06):556-558.
[3] 汪向东,王希林.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8-320.
[4] Greenwald,A.G.,Banaji,M.R..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Attitudes,Self-Esteem and Stereotypes[J]. Psychological Review,1995(01):4-27.
[5] Bosson,J.K.,Swann,W.B.,Pennebaker,J.W.. Stalking the Perfect Measure of Implicit Self-esteem:the Blind and the Elephant Revisited[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0(04):631-643.
[6] 蔡华俭. 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J]. 心理学报,2003,35(06):796-801.
[7] Greenwald,A.G.,Jordan,E.M.,Schwartz,L.K..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05):181-198.
[8] 许颖. 家庭环境与大学生外显及内隐自尊的关系[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30(04):74-78.
[9] 黄雅丽,李宽. 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心理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09):59-62.
[10] 吕庆燕,王有智. 藏族、汉族大学生内外群体偏爱效应的差异研究[J]. 西北民族研究,2011(03):98-103.
[11] 雷慧,王东良. 藏族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研究分析[J]. 甘肃科技,2005,21(01): 130-131.
[12] 梁英豪. 3—8岁儿童自尊发展研究现状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示[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19(05):72-74.
(荐稿人:田青,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