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赣贞
家長应引导孩子把目光放到更长远的人生(图/视觉中国)
考生和家长望眼欲穿,终于盼来了高考成绩。有的人“分数远超估分”,欢天喜地, 兴高采烈。有的人却“发挥失常”,失望流泪,垂头丧气。据心理专家的研究,从高考结束到录取结束这段时间,考生要承受因考试成绩和自己心理预期有较大差距而产生的焦虑和自责,以及因等待录取而产生的心理煎熬。60%左右的考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其中20%左右的考生因为过分焦虑而影响日常生活。
失利考生大都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全力以赴备考,平时成绩也很好。但由于临场发挥失常,致使分数不能尽如人意,自尊心遭受打击,自信心荡然无存。他们自责不已:“已经那么努力了还是考不好,说明智商不行,能力不行,真没用。”不断地否定自己,对未来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一些孩子肩负父母的厚望,觉得考砸了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大人的失望和数落更加重了他们的愧疚感,于是封闭自己,寡言少语。有的情绪易怒,对抗父母。严重的还会发展为抑郁症,走向极端,伤害自己。
其实无价值感、无望感和无用感都是抑郁情绪的表现,考生往往把高考失利的后果想得很严重。在澳大利亚心理学家莎拉·埃德尔曼博士的《思维改变生活》一书中,他用“恐怖化”的术语描述这种常见的现象:夸大事件的消极后果,似乎某种灾难即将来临。在认知心理学上,将其称为“灾难化”思维。这种错误的思维模式有如下明显特征:老是想象那个坏结果的画面,严重高估它发生的概率;在脑海中营造各种失败和灾难的场景,自己陷在里面不能自拔;敏感多疑,时刻关注微小的变化和征兆。“灾难化”思维通常包含“如果……怎么办”这样的字眼,结果养成自己习惯性的遇到事情就直接做最坏的打算,忽略好的结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不正确的思维方式。
形成“灾难化”思维的原因有三个:一是过高估计消极后果发生的可能性。我们忽略了很多坏结果发生的条件,只是听信感觉,错把想象当成事实。“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最坏的结果出现了,最好的结果也可能同样发生。最坏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甚至概率低到忽略不计。二是低估自己应对消极后果的能力。一方面低估自己的身体承受力,把它看得不堪一击。其实你并非那么脆弱,棒棒的身体足以抗压。另一方面低估自己的行动能力,自己本来可以采用很多方法去避免这些坏结果,但觉得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别人无法理解自己,低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三是与我们的成长经历有关系,其中父母的影响至关重要。他们因为担忧,经常提醒你:“你要考不好这辈子就完了。”
我们是在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和解决各种各样问题中成长的,这个奋斗过程确实很辛苦,经常让人感到不快或厌烦。然而埃德尔曼指出:“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看待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灾难化”思维使人敏感多疑,产生很多预期焦虑,然后形成恶性循环,越紧张就越焦虑,越焦虑就越会出问题。由于总是用回避的方法解决问题,结果使自己的生活范围变得越来越狭窄,形成的阻碍日渐增多。如果能克服“灾难化”思维,用符合现实的方式思考问题,焦虑水平通常就会降低。埃德尔曼提出使用积极信念“清单”的方法,引导自己去关注事情积极的一面,平衡自己的消极看法。在“清单”左边写下你的积极信念,然后在生活中去寻找证据,找到之后,在右边写下你找到的证据。每天看一看,写一写,定能摆脱“灾难化”思维。高考失利的考生要察觉并调整这种负面思维,家长也要帮助孩子从多角度看问题,引导他们把目光放到更长远的人生。
考生在抑郁时会钻牛角尖,极易掉进一个叫“思维反刍”的陷阱里。“反刍”指某些动物,如牛、羊、长颈鹿、兔子等,采食时一般都比较匆忙,稍加啃咬就立马吞下去,等到休息时才发觉吃饱了,但是消化不了,于是将食物逆呕至口腔慢慢咀嚼,混入唾液然后再吞咽下去。“反刍”用来比喻对过去的事物反复地追忆或回味,“思维反刍”指人们过分沉溺于消极的思想中反过来又会强化自己的负面情绪。“思维反刍”指重复被动地思考,亦称为“反刍思维”。
有的考生反复不停地想高考失利的事:“自己的人生是不是很失败?是不是很傻?有没有很多人笑话我,看不起我?”明知没有必要,就是停不下来,就像“反刍”一样,结果强化了沮丧感和挫败感,难以摆脱消极情绪。“思维反刍”会随时随地闯入我们的脑海,特别是当人们将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负面感受上,使自己孤立起来,不断沉溺于对所烦恼的问题的思索时,更会加重负面情绪或抑郁症状。
反思痛苦的经历或担忧未来是很正常的事情,体现出未雨绸缪的防患意识。通过在脑海中再现那些场景,以得到一些新的启示或更多的理解,有利于解决认知问题,并进一步调整自身行动继续前进。但问题是这个过程很容易过度,弄不好就会适得其反,达不到缓解情绪的目的。在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地重放那些痛苦的场景,就会像陷入泥潭一样,让自己感觉更悲伤、更愤怒、更激动,不可自拔。“思维反刍”是一种有害的反省方式,极易把我们拖入一个恶性循环,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停留在过去,增加心理压力,使人变得更消极,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要从情绪痛苦的影响中脱离出来,需要停止“思维反刍”的循环。第一,不要相信你所想的一切,试着回想一下你对未来持乐观态度、充满希望的时候,并提醒自己你当时对生活的看法是更准确的。当意识到自己进入“思维反刍”模式时,要立即停止这种无意义的思考,强制自己去做些有益于调整情绪的事情。与其让负面思维在大脑中停留,不如把它转化成一个正面的想法。第二,避免关注负面情况,分散注意力,让自己把关注点从沉思的事件上移开,如看电影、工作、做填字游戏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分心的活动会降低我们想去思考的欲望。如果我们无视积极的一面,专注于不好的一面,只会使自己记得失去的东西,而记不起得到的好处和取得的成绩,最终像陷入泥潭一样不能自拔,发展成临床上的抑郁症。
中國有句名言,叫“难得糊涂”,这是应对“思维反刍”的特效药。著名作家杨绛对“思维反刍”做了精辟的总结:“读书太少,想得太多。”意指多充实自己,接受事物的变迁。抑郁型考生尽量不要一个人待着,避免沉浸在自己消极的小世界里。
考得好的学生同样也有心理问题,虽然不容易抑郁,却有可能被空虚感困扰。他们之前所有的重心都在高考上,目标达到后心里就会空落落的,不知道该干什么。
“空心病”的核心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造成内心空洞和精神虚无。“大多数人之所以觉得活着没意义,是因为他们处在一种真空的状态,从根本上说缺乏的是‘存在感。有‘存在感就是确信世界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值得活下去。”奥地利犹太裔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在分析其本质时指出“如果没有这一前提,我们一切为幸福生活而做出的努力,都像是石沉大海,注定无法带给我们想要的回报”。
生活的意义感主要由四个维度构成:一,目的性。有意义的生活需要目标,否则我们不知道自己要前往何方,也不知道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什么,最终陷入迷茫和自我怀疑。二,重要性。生活的意义主要由价值体现,单纯的享乐和放纵虽然也可以成为目标,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并不会感受到意义,因为它们本身没有价值。三,自我效能。指的是对自己能力的信任程度,也决定着我们对目标的实现程度。很多人觉得没意义,可能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没有目标。但还有一种可能是,虽然有明确的目标,但是不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能够实现,无法实现的目标同样没有意义。四,连贯性。我们需要理解自己的生活,能够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串联在一起。不论快乐还是悲伤,它们都只是当下的感觉。只有当我们把生命看作一个整体的、连续的过程时,才能明白每个当下发生的故事对生命产生的意义。
生活中很多人或许过着相似的生活,取得了差不多的成就,但有些人觉得有意义,有些人就会觉得没意义,原因在于每个人对意义的感受以及获取意义感的途径不一样。美国著名作家约瑟夫·坎贝尔说:“生活本身没有意义,是你将意义带入了生活。”考生们可以利用暑假时间,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借助一些人物传记、心灵书籍等充实自己的内心。若是喜欢音乐或篮球,那就尽情地投入和享受吧,感受为自己而活的喜悦与意义。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