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河 唐鑫昀
摘 要:高校实验室是承担高校人才培养、教学创新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一流的实验室不仅需要精良的硬件设施,更需要一流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长期以来,多数高校把实验技术人员视为教师和科研人员进行实验教学或科学研究的辅助角色,没有为实验技术人员建立专门的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影响实验技术人员的队伍稳定及工作创新。文章基于江西A大学的调查数据,从实验技术人员考核指标的选取及区分等进行了探究,以期为高校实验技术人员考核体系的建立,提供多视角的借鉴参考。
关键词:高等院校;实验技术人员;绩效考核指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4-0074-05
Abstract: University laboratories are an important base for talent cultivation,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First-class laboratories need not only excellent hardware facilities, but also first-class experimental technicians. For a long time, mos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gard experimental technicians as auxiliaries of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or scientific researches. There is no special annu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experimental technicians, which affects the stability of experimental technical team and their work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auniversity in Jiangxi provinc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ele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experimental technicians, in order to provide a multi-perspective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experimental technicia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perimental technician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2015年国家实施“双一流”建设举措以来,高校实验室作为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重要基地的地位日趋凸显。高校实验室中的实验技术人员不仅承担了实验教学的准备、实验教学的指导,而且承担了部分教师科研项目实验的辅助工作。实验技术人员既是高校实验室的建设者与管理者,又是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全程参与者,对高校的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及科研质量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高校在教学的工作量、科研项目的获取等方面针对专任教师制定了年度量化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但对实验技术人员并没有明确的业绩量化考核办法,也没有基于实验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内容等进行细分管理,实验技术人员在职称评聘、薪酬核算等方面有较为明显的差距与失衡,严重影响了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应该涵盖哪些内容?考核指标如何选取?考核指标权重如何区分等?基于这些思考,文章在借鉴相关学者研究观点的基础上,以江西A大学为例开展了相关调查和访谈,针对一级考核指标的选取及考核内容的拟订等方面进行了探究,以期为实验技术人员年度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
一、文献回顾
国内学者对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绩效考核进行了诸多研究,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诸多参考,具体体现为:
在考核方法上,目前学界对高校实验技术人员考核的指标设计方法主要包括360度考核法、AHP量化方法、DEA方法、BP神经网络法等。如:刘玲玲等基于平衡计分卡设计了高校实验技术人员考核指标体系,把绩效评价制度与经营战略进行结合,形成了战略性绩效管理制度[1]。孙曼利等基于360度绩效考评方式,建立了高校实验技术人员360度的考评模型[2]。
在考核原则上,学者们在基础绩效与奖励性绩效、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领导专家考核与自评互评、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等视角提供了诸多建议。如:李琰等提出“三类四效益”的实验人员绩效考核体系[3]。裴祉鉴提出从“德、能、勤、绩”4个方面对实验人员进行考核測评[4]。石中军等建立了MAAA评价体系,从“德、能、勤、绩”4个角度评价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业绩[5]。
在考核指标体系上,郭成斌等将考核指标分为实验室建设与安全管理、实验设备管理及维护、人才培养指标和科研成果等4个大类[6]。孙曼利等根据实验室的工作内容,设置“实验前准备工作、实验教学情况、实验室日常安全和卫生、实验室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开放”等5个一级指标,同时,还建立了“实验室准备情况、工作态度、操作水平”等10个二级指标[2]。张灵设计“设备账物管理、设备完好率和维护、实验室安全和卫生、实验教学档案管理、实验准备、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实验课程建设、实验室开放、科研工作”等10个一级指标,构建了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7]。孟祥凤将绩效考核指标分为“实验教学、科研能力、实验室管理、基本素质”4类一级指标,其中实验教学又包括教学质量和教学工作量2个二级指标,科研能力包括实验教材、论文和项目3个二级指标,实验室管理包括设备管理、日常管理、档案管理3个二级指标,基本素质包括师德、职业素质和专业素质3个二级指标,同时还确立了27个三级指标[8]。刘希等设计了“制度建设、人员管理、实验场所、设备管理、实验安全和工作执行”等6个日常管理二级指标,“实验计划、实验运行效果”2个教学工作二级指标,“实验研究、成果创新”2个科研工作二级指标[9]。刘永芹等提出定量考核指标和定性考核指标,其中定量考核指标分为“实验教学工作、科研工作量”等一级指标,定性考核指标分为“工作态度、业务能力和改革创新与服务”等3个一级指标, 以及“纪律性、责任心”等10个二级指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