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
[摘 要] 预设与生成犹如课堂的“两翼”,只有两者并重,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生,才能演绎出精彩的数学课堂。文章认为,教师在灵动预设的同时应关注意外生成,让生成如期而至,让意外演绎未曾预约的精彩。
[关键词] 小学数学;预设;生成;精彩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课堂教学是在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中生成的,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在意生成的同时也要关注预设,因为预设与生成犹如课堂的“两翼”,只有两者并重,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生,才能演绎出精彩的数学课堂。
一、充分预设——让生成如期而至
充分预设是实施教学的蓝本。在上课前,教师需对教学过程有一个理性的思考,并做好充分的安排。预设的教学需着重思考学生的“学”,预设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预设学生会提的问题、预设探究的结论、预设练习中的错误……只有主观上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游刃有余地施教,让生成如期而至。与此同时,预案的设计还需做到灵动,为学生留足思考与自主建构的空间,使学生富有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1. 深度挖掘教材,合理预设
教材是预设与生成的载体,其重要程度是毋庸置疑的。倘若对教材的挖掘深度不够,则无法充分发挥出教材本身的价值,无法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合理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是预设的重心。深挖教材并创造性地预设,一方面能充分把握教材,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如鱼得水,为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案例1:百分数的意义。
情境导入:
PPT展现本校校园的典型景点,并引出绿化信息:2019年本校改造绿化面积占学校总面积的49%,从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来,本校当前绿化的总面积已达学校总面积的56%。
问题1: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我们学校带来了什么?
问题2:从信息中的两个百分数的对比中,你得出了什么?
问题3:对于百分数,你最想了解哪些知识?
以上课堂导入基于教材并审视教材,创新了教材中情境的呈现方式。以学生熟悉的校园为情境巧妙导入,关注到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自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2. 深入解读学生,有效预设
学生的个性、原有经验及知识结构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也就造就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因此,深入解读学生是有效预设的前提,教师应从学生的复杂性出发预设弹性预案,为动态生成预留充足的空间,给予课堂更大的自由度,使教学过程“物化”出深度精彩的回应。
案例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环节1:试着估一估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的面积。
环节2:再试着算一算这张纸片的面积。
环节3:汇报展示各种算法。
环节4:展示割补法,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
环节5:小组合作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与此同时,从学生本身的学习需求出发,笔者将以上教学环节设计为弹性方案,环节间可以随时变换,若学生能在环节2准确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则可合并环节3和环节4,并以实践操作的方式引领学生对所得计算公式进行验证。
深入解读学生,从关注生成的角度来观察学生是非常好的视角。通常这些都是源于教师的有效预设,只有从学生的思维进展中不断挖掘、不断变换,才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促进有效生成。
二、意外生成——未曾预约的精彩
动态的课堂教学活动造就了教学过程中许许多多的意外生成。教师需充分发挥“学习的引导者”和“信息的组织者”的作用,不仅需要充分关注预案、关注学情,更需要关注课堂中的意外生成。教师应以教学机智去驾驭课堂,及时捕捉一闪而过的动态生成,并将意外生成视为一种生成性资源,从而创设出未曾预约的精彩。
1. 捕捉“亮点”,引人入胜
案例3:商的近似数。
师:刚才通过几道小数除法的计算,我们得出了什么?
生1:求商的近似数需要比保留的位数多一位,再运用“四舍五入”法解决。
师:很好,总结得很到位。(笔者正打算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数学课代表举手了)
师:难道还有其他观点?
生2:我不认可生1的观点,我觉得只需除到需保留的位数,再根据余数去判断该“四舍”还是该“五入”。
师:太有创意了!生2的想法对吗?该如何据余数来判断呢?下面给大家一点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再次展开了火热的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生3:当余数小于除数的一半,则“四舍”;当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则“五入”。
……
开放性的数学课堂中充盈着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教师只有及时且准确地捕捉到学生思维的“亮点”,才能创造更多的精彩。以上案例中,教师充当好转化意外生成的“催化剂”,及时捕捉到生2思维的“亮点”,让静态的数学知识瞬间灵动起来,让沉闷的数学课堂瞬间活跃起来,引领更多的学生逐渐步入精彩。
2. 抓住“错误”,精彩纷呈
案例4:正方体的体积。
师:棱长为6cm的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体积呢?
生1:表面积=6×6×6=216(cm2),体积=6×6×6=216(cm3)。
生2:它的表面积等于体积。
师: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真的相等吗?(学生得出了两种结论,有的认为相等,有的则认为不相等)
师:下面给大家一点时间利用手边的正方体教具去探究和讨论,找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生3:表面积所求的是一个面的面积乘6个面,结果是216cm2;而体积是底面积乘高,结果是216cm3。两者具有不相同的意义,所以不相等。
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并将错误运用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探究中反思、在反思中顿悟,为教学过程带来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以上案例中,教师将错就错,让学生自己去辨析和反思,促进有效生成。
3. 聆听“意外”,绽放光彩
案例5:整十整百数相加、相减。
师:一台电动车1600元,比一辆900元的自行车贵多少元?哪位同学来做一做?
生1:可列式1600-900,先用600減900,不够减,可以倒过来用900减600等于300,再用1000减300等于700。
生2:倒着减?不可能吧!(其余学生都叽叽喳喳地谈论开了,有的学生露出了匪夷所思的表情。显然,这样的答案并不在预设范围之内,笔者有些不知所措)
师(迟疑地):生1能不能具体地说一说你的想法呢?
生1:用900减600等于300,也就是用600减900不够减,差了300,再用1000减300,也就是从1000拿出300补上,因此得到700这个结果。
生3:哇,居然是这样的,的确有点道理。(其他学生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生1的思路)
课堂中“意外”无处不在,而这些“意外”有可能并非教师所预设的生成。面对这些“意外”,倘若教师置之不理,则会使学生的疑惑逐步延伸;倘若教师言辞斥责,则会挫败学生的学习信心。以上案例中,教师深入聆听,了解到“意外”背后的本质,让学生畅所欲言,并组织学生再探究和再学习,将学生脱轨的思维引入正道,让课堂绽放绚丽的光彩。
总之,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教师唯有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科学而有艺术性地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利用“预设”去促进“生成”,利用“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精心预设中展现独具匠心,在动态生成中展现教学机智,让预设与生成共舞,努力实现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平衡,才能让课堂教学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