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畅
初中语文部编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灵活开发和运用这些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以《背影》為例,浅谈教材资源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一、理解“背影”明意义
“亲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描写亲情的文章卷帙浩繁。朱自清的《背影》因其文质兼美而成为典范之作。作者将目光凝聚在父亲的“背影”上,从这个独特的角度恰当地表现了父爱。本文可选择的教学角度很多,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呢?
笔者先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背影”的意义。
师:《背影》表现的是“父爱”这一常见主题,可是文章真挚感人,为什么?
生1:没有写父亲给“我”送伞。
生2:更没有写父亲背“我”去医院。
(生笑。)
师:作者写了什么?
生3:作者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父亲的背影。
师:是啊。一般写人的文章都会选择身体的正面去刻画,很少会想到写背影,这就是大师的与众不同之处。另外,“背影”这个角度很小,尤其是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给“我”买橘子的艰难背影,不仅深深打动了作者,也打动了读者。
“背影”是父爱的象征点,是父子之情的交汇点,是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也是表情达意的切入点。这样一个“有意味”的凝聚点,将作者的情感融入其中、慢慢释放,使情感的表达更具体,更有感染力。“背影”也因此成为情感的爆发点。因此,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的日子里,从父亲的背影中展现出的看似不经意的爱,就显得异乎寻常地感人。
二、选择角度寻焦点
情感类文章是初中生常写的作文类别,易于下笔,却难以创新,所写内容大同小异,不是送牛奶就是送衣物;情感泛滥,却不够细腻,不是细心呵护,就是离别思念。这样的文章缺乏独特的情感聚焦点和个性感悟,导致人物脸谱化、同质化现象很严重。写此类文章时,可借鉴《背影》的写法,仔细观察生活,寻找一个情感的最佳凝聚点——可以是人物最具代表性的部位,也可以是人物常用的物件,或最明显的特征,最有特色的拿手菜等。巧妙切入,深入挖掘其中蕴藏的深刻意蕴,并细致刻画,写出真情实感,就能达到以情制胜、脱颖而出的目的。
师:请同学们认真回想一下,有哪些凝聚情感的独特角度让你印象深刻?
生1: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选取家人的眼睛。
生2:奶奶年纪大了,一双手粗糙不堪,却总是闲不住,不是扫地、洗衣,就是买菜、做饭,家里被她操持得干净整洁、井井有条。奶奶的手中托着对全家人的深情。
师:请大家试着用这样的句式继续打开思维的闸门:“真情是月台下父亲艰难攀爬的背影,是车厢里儿子泪光莹莹的凝眸;真情是 ,是 。”
生3:真情是妈妈慌忙切菜时手背上留下的伤疤,是饭桌上女儿无语的凝噎。
生4:真情是秋日里大伯家柿子树上的“红灯笼”,是离乡后深深的回味与思念。
生5:真情是飒飒寒风中外公孤独垂钓的身影,是身旁少年默默陪伴的注视。
生6:真情是爷爷手中那根老旧的拐杖,是年少时的鞭策,回忆时的温馨。
语短情长,学生相互启发,思路越来越开阔。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平时多留心观察,一定会有某个瞬间令我们感动。
三、制造波澜巧构思
写文章好比观山赏景一样,只有奇势迭出、起落有致,才能节奏分明,引人入胜,若平铺直叙,如一潭死水,必索然无味。
朱自清先生四写“背影”,开头点出难忘背影,接着写父亲在车站和脚夫讲价钱时,“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这是抑;写望父买橘时先写父亲走路“蹒跚”,身子“肥胖”,这是铺垫。这时,老父亲艰难而努力地攀爬月台的背影一下子戳中了儿子的泪点,爱子之情溢于言表,父子情感达到高潮。父亲走了,“再找不着了”,依恋与不舍再次涌起,这是余波。分别后,在莹莹泪光中,再现背影,思念之情醇厚浓烈。
可见,写作时需围绕情感焦点营造一个高潮。初中生不易做到一波三折,只要做到一波一折便好——可先抑后扬,可铺垫蓄势,可前后对比,可设置悬念,还可制造误会等,以达到波澜起伏、张弛有度的效果,给读者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笔者引导学生认真构思,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展示。
一名学生写爸爸的眼睛:“不知何时,爸爸悄悄地配了一副老花镜,读书看报都戴着它。我才发现爸爸的双眼皮竟奇怪地变成了单眼皮,也完全没有了以往的神采。记得小时候爸爸的眼睛明亮有神,如一汪清澈的泉水纯洁动人。我上小学时,爸爸的眼睛会说话,有时充满慈爱,有时又蕴藏怒火。而现在爸爸眼角的那一道道沟壑埋葬着他的青春芳华,那日渐塌陷的单眼皮告诉我,爸爸老了。”小作者运用前后对比手法,让爸爸的眼睛在自己的描述中越来越清晰,父子间那份深沉的爱也越来越凝重。
一名学生写奶奶做的粉蒸肉:“我最喜欢吃的是奶奶做的粉蒸肉,软软糯糯的,入口即化,让人回味无穷。蒸肉时,奶奶把我偎在怀里,一边烤火,一边给我讲故事,笑声荡漾在红彤彤的烟火里……”小作者心思特别细腻,此处让人回味的不仅是粉蒸肉的味道,更是奶奶的味道,爱的味道。
以上教学中,教师以教材为例,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巧妙引导学生选取写作的独特角度,凝聚真情实感,制造波澜,让文章摇曳生姿,与众不同。学生在阅读中感知方法,在模仿中突破局限,写作思路得以延展,写作水平得以提升。
(作者单位:襄阳市第四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