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举
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教育者的应尽之责。如何深化?如何促进?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高乐山镇民族中学(以下简称“高乐山镇民族中学”)结合校情、学情,探索出“六环三问”课堂教学模式,提炼出“和爱德育”理念,打造了“和乐课堂”。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高乐山镇民族中学结合校情、学情,探索了“六环三问”课堂教学模式。
一、层层递进的六个教学环节
1.导入目标环节:教学的基础环节
导入目标即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开展自主学习。导入目标环节是决定一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的首要环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教师上课前,要将该节课的教学意图和内容简单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把注意力和思维迅速集中于教学内容,做好心理、知识准备,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教师在课前可以通过PPT、动画、网络、素材展示等方式,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例如,学习七年级数学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坐标表示平移”时,教师可用“班班通”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①找一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平移规律;②运用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自学思考环节: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自学思考是学生在教师编制的导学案或预习提纲的指引下,充分思考,自主学习,独立完成简单的探究内容。自学思考为教学内容的开始,这一环节,教师要提前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研究,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充分预设,特别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设。
例如:教学八年级物理第九章《机械与功》第3节《功》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自学指导中的相关提示完成学习任务:任务1,学习第105页图9~27及第1段,掌握功的含义;任务2,学习第105页第2段到第106页第2段,找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任务3,学习第106页并交流讨论,结合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找出不做功的原因;任务4,学习第106页例题,运用功的公式运行计算。这样安排内容,学生可以有目标地进行自学,并解决简单问题。
自学思考环节是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独立探究学习的环节,教师要引导、鼓励全体学生尽己所能,运用各种手段研读教材,掌握学习要点,找出疑难问题。
3.合作交流环节:合作学习的保证
合作交流是每一名学生在独立自主学习、思考的基础上,对尚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生生互动、组组互动、师生互动来完成自主学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的环节。这个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互动方式,共同研讨、相互启发,最终实现自主参与合作与交流、解决一般性问题的教学目标。
在此环节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序做好四件事:①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分享给组内同学,看他们能否听懂;②学生提出自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请组内同学帮助解决;③小组内探讨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④明确组内分工,教师交给学生必备的合作技能。
在合作交流环节,教师要在各小组之间旁听、旁观、指导、帮助,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促进有效沟通,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要特别关注各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以及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想办法使他们在组内得到有效帮助。
4.互动展示环节:学习效果的“检验台”
互动展示即展示学习成果,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内容一般为学习重难点。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担任“小老师”,既提出问题,又大胆回应他人质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对学生还未掌握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引导、点拨,完成预设教学内容,做到讲解精准、清晰、透彻、全面。
在此环节中,教师应对有创意的见解和做法进行鼓励,同时还要引导台上与台下的学生互动,鼓励台下的学生质疑;学生展示时如果出现错误,特别是知识性错误,教师要及时点拨、指导、纠偏。互动展示是“和乐课堂”建设的核心环节,是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的过程。“和乐课堂”因互动而共鸣,因互动而和谐,因互动而共振,因互动而精彩。
5.检测评价环节:有助于学习方式的调整
檢测评价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并对互动展示暴露的学习问题、缺点进行补救。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检测习题,采用多样化的检测形式,由学生独立当堂完成、当堂反馈。教师可采用小组成员互批、教师抽批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通过举一反三的拓展式训练,帮助学生完成知识迁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成就感,让课堂充满积极向上的氛围。
例如:学习道德与法治课《享受学习》时,教师可设计如下的检测评价内容。检测1,记忆同一内容时,有的学生喜欢默读,有的学生喜欢诵读,有的学生喜欢默写,有的学生喜欢与同伴一起学习……上述事实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此题检测科学学习方法,在选择学习方法时切忌生搬硬套,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更高的学习效率。检测2,分享你的学习方式,写下你的学习困惑。检测重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
6.小结巩固环节:助力构建知识网络
小结巩固是在课堂结束前,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概括总结,对重难点进行总结回顾式的整合,形成知识网络的学习过程。教师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参与,让不爱说话的学生说出来,让不爱动手的学生动起来,培养学生善始善终的学习习惯和清晰的思维习惯。
二、平行并列的教学“三问”
在探索教学环节的同时,高乐山镇民族中学还进行了巩固教学成果的“三问”探索。
1.一问“教学目标实现了吗”
课前,教师要精心备课,根据学情、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目标,要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思路,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并设计相应的对策。检测训练要精心挑选,难度适宜,循序渐进。
课后,教师要及时对本节课设置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进行回顾,反思教学是否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反思课堂上学生是否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益,反思课堂教学是否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是否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等。
2.二问“学生主动参与了吗”
课前,教师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联系,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
课后,教师应根据学生课堂参与度冷静思考,通过回顾、剖析、梳理、反思等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记载成功之笔,牢记失败之处,捕捉瞬间灵感。
3.三问“教师引导到位了吗”
教师引导就是课堂的指挥棒,不仅体现在课前设计上,也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对学生适时点拨,强化学法指导。课后,教师要反思:自己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是否合理、简捷,全体学生是否自主参与了学习,学生能否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知识、将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等等。
(作者单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高乐山镇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