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系统思维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1-09-15 22:23姜楚华刘宜军朱敬华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公安县公安校长

姜楚华 刘宜军 朱敬华

2020年5月13日,刘士权主持召开了全县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局机关全体干部参加的“校长读书会”启动会。会上,他结合前期调研情况,以《闲暇读书对校长的五点启示》为题,与参会者娓娓而谈。他说,对于教育管理者而言,读书除可以让我们明白应当追求什么、担当什么、拥有什么、舍弃什么、拒绝什么之外,还可以让我们用系统思维审视公安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困境,进而科学谋划、精准施策,推动公安县的教育高质量发展。

集众人之智,绘课改蓝图

召开这次会议时,刘士权履新公安县教育局局长刚刚半年。虽然长期不在教学一线,但师范院校毕业的他对教育并不陌生,而长期主政一方也让他对全县的教育状况有宏观的了解——在荆州市,公安是人口大县、教育大县,也是教育强县,但近几年,全县的教育发展原地踏步、举步维艰。如何守正创新,在巩固原有成果的基础上找到一条推动公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一道关键、复杂而又不得不答的难题。

多年的行政工作经历,让刘士权形成了看准问题、着眼全局、由点及面、标本兼治的系统思维。上任头两个月,他就马不停蹄,跑完了全县16个乡镇的212所学校,与许多校长、教师进行了深入交流。情况比预料的还要严重:近两年,全县的教学质量尤其是中、高考质量止步不前,甚至出现了下滑趋势。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不少教育管理者在管理方法和思路上具有严重的“路径依赖”思想,认为以前这样做有效,现在只要“亦步亦趋”“照葫芦画瓢”,就能一如既往地办好学校;二是不少教师在发展方面具有严重的“满杯现象”,因为“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在某个阶段曾收到过一定的效果,就将其作为“制胜法宝”紧紧抓在手中,导致虚假的自主、虚假的合作、虚假的探究、虚假的渗透在课堂上愈演愈烈。

劉士权强烈地感受到,公安县的教育正处在“不进则退”甚至“慢进也退”的当口,如果不能找到突围的路,不用说高质量发展,就连维持现状也不可能。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困扰着他,然而路在何方,他一时之间找不到答案。

转机往往由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引发。那天,刘士权到埠河小学调研,刚好碰到学校举行经典诵读活动,孩子们迷醉于中华经典的神态深深感染了他,他的心随着孩子们稚嫩的诵读声走进了先秦两汉、盛唐有宋,与前贤先哲进行着深度的交流与碰撞。他心中忽然一动,语文,或许是突围的一条便捷路径。

一段时间内,这个灵光忽现的想法一直萦绕在刘士权的脑中,他反复问自己:以语文为突破口行得通吗?如果可行,路该怎么走?

对于前一个问题,他思考的结果是——行。首先,从小学到高中,语文学科总课时达1.2万节,占课时总数的近21%,显示出国家层面对语文学科的高度重视;其次,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从语文入手,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更重要的是,公安有良好的语文基础,往远处说,“三袁”故里在公安,从近处看,公安一中曾承担教育部规划课题“语文大课堂”,孟家溪小学的“三袁文化进课堂”成果三上央视,杨家厂小学的“乡村少年宫”研学课堂有声有色,倪家塔小学的“趣事作文”成效显著,埠河初中的“书法进课堂”有板有眼……以语文为课改的突破点有研究基础,有师资储备,上手快,阻力小。他甚至为这个课改突破口想到了一个名字——“语文+”。

后一个问题,刘士权只得出了一些原则性的想法:“语文+”要基于语文,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但不能与正常的语文教学混为一谈,“语文+”加的是“杠杆”,也就是要在“+”上做文章,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学校个性的校本课程;“语文+”的核心是找到中小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公安表达方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时代新人;“语文+”只是切入口,其终极目的是激发公安教育的内动力,提高公安教育的竞争力,所以课改既要紧紧抓住“语文+”,又不能受其局限。

有了这些初步想法后,刘士权决定广泛征求各个层面特别是校长的意见、建议,集众人之智,绘课改蓝图。经过几个轮回的研讨,大家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为什么要改?公安县的教育已走到一个关键节点,眼前面临的问题不是要不要改、能不能改、想不想改,而是改的决心有多大、怎么改,因为只有改才能找到突围之路,不改必然导致公安县教育整体性的快速滑落。

怎么改?先易后难——所谓“易”,就是以“语文+”为基础,从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四个维度入手设计“+”课程,所设计的课程一定要彰显学校个性、学生个性;所谓“难”,就是要用系统思维、课改视野看待这项工作,要以“语文+”为杠杆,撬动公安县教育的整体改革。

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根本转变、教育教学方法得到根本优化,实现公安教育的腾飞。

由点及面,推动课改深入发展

公安教育人是理性的。这种理性不仅表现在他们敏锐地、清醒地捕捉到了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根本性问题,还表现在他们没有“急功近利”,期冀“一口吃一个胖子”,而是选择了从“易”处入手,即先做“语文+”课程改革。而他们推行“语文+”课程改革的方法——由点及面,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在课程建设方面,前几年,县域内的一些学校已经做出了积极的探索。除上文提到的学校之外,县实验小学的“武术操”、埠河镇埠河小学的“经典诵读”、南平镇的“红色资源”、狮子口镇的“责任担当”等,都已取得了一定成效。教育局决定将其作为试点,鼓励并协助他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精心提炼,形成与“语文+”思想相契合的校本课程。

前期的良好基础、“智囊团”的适时参与,让试点学校的课程建设经验逐步被挖掘、放大。其中,“三条途径”最具代表性。

第一条途径,依托教材开发“语文+”特色课程。九年一贯制油江中学结合“太极”特色活动,从一年级至九年级教材中选出《凉州词》《满江红》《夜上受降城闻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50余首军旅气息浓郁的古诗词,并为之谱曲。每天大课间时间,学生在铿锵的音乐声中舞拳弄脚,感悟军人的大无畏气概和爱国情怀。

第二条途径,依托地方资源开发“语文+”个性化课程。孟家溪是明朝文学创新派——袁氏三兄弟的故里,学校依托这份独特的资源开发出“三袁志  中国梦”校本课程:以“三袁”作品为基础创编舞蹈《月亮耙跟我走》,让学生感受“三袁”作品“独抒性灵”的特点;以“三袁”少年故事为基础创编戏剧《少年“三袁”》,让学生感受少年“三袁”勤劳、好学、孝亲等优良品质;以家乡的民风民俗为基础创编群口快板《我是“三袁”故里娃》,让学生感受家乡人民热爱生活、盼望团聚、祈求健康的美好愿望。再比如,港关小学开发的家乡名人课程《南平人家》,内容包括给家乡名人的信、家乡名人(或名人的亲人)访谈录、名人的童年足迹、名人小传等,这些内容都由学校师生撰写。

第三条途径,依托学校资源开发“语文+”精品课程。县实验小学结合传统特色项目武术操,开发了“武术的起源”“武术的种类及服饰和器械”“文学作品中的武林英雄”“中华武术家知多少”等一系列主题研究课程,在熏染学生艺术品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疾恶如仇、伸张正义、坚持不懈、热爱祖国的种子。

“点”上的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后,进行“面”上的推广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6月18日,县教育局在埠河小学举办“语文+”观摩展示活动,全县中小学校长、教育局相关部门近300人参加。埠河小学展示了学校依托大语文,系统建构“语文+”课程的研究成果,即采用学科内渗透式整合、跨学科融合式整合、超学科消弭式整合三种方式,分年级建构“礼仪伴我行、经典传我情、艺术润我心、景点带我游、科技助我飞、阅读展我智”六大校本课程,并运用课内与课外结合、“普惠”与“个性”结合、长线与短线结合的方法开展教学。

点上按下了“快进键”,面上打出了“组合拳”,公安“十四五”期间的课改由“阵地战”转入“区域战”,进入全面、深入的推进阶段。

事虽难,善做必成

如前所述,“语文+”只是课改的切入点,这次课改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全面更新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实现公安县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达成目的的载体是“三色校园”创建——创建“师魂向党、立德树人”的“红色校园”,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创建“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绿色校园”,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创建“名校优生、名师优课”的“金色校园”,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三者之中,“红色”是基因,融于教育全过程;“金色”是结果,只要解决好了“红色”“绿色”的问题,这个结果必然出现;“绿色”,是改革的主战场。

如何借助“语文+”打造“绿色生态课堂”,创建“绿色校园”?事实上,在试点学校先行先试的同时,公安课改已在系统思维的统领下,循着“标本兼治”的思路全面铺开。

治标,重点是给“拐杖”,让初学者有“法”可依、有物可用。除试点学校的经验外,教育局还在全县开展了征集以“语文+”为基础的绿色生态课堂创意设计方案活动。这次活动收到各类设计方案近2000件,县教师发展和教学研究中心组织专班认真评审,评选出优秀作品500余件,统一推送到“公安教育”微信平台上,建成了“绿色生态课堂”资源库。教师发展和教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绍文介绍,这种活动以后每年举办一次,资源库中的资源会越来越丰富,老师们在课改中遇到的问题、需要的资料,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

治本,重点是解决制约课改推进的根本性问题。刘士权认为,制约课改推进的核心问题是“思想”,而思想的问题要通过“思想”来解决。主要举措,一是开展“我的岗位,我的责任”大讨论,二是“逼”大家读书。继2020年5月13日召开“校长读书会”启动会,对校长读书提出明确要求后,2020年11月12日,刘士权又主持召开了全县中小学“师生读书会”暨创建书香校园现场推进会。这次会议上,他结合孟家溪小学的成功经验,号召全县教师加入读书行列,通过广泛深入的阅读破疑解惑、明理增智、净化心灵、“进德修业”,进而真正理解这次课改的初衷,并身体力行,为课改添砖加瓦。

还有一项举措是通过“校长拉练”让校长回归讲台,解决部分校长“本领恐慌”的问题。4月25日,实验小学、夹竹园小学、杨家厂小学、毛家港小学、油江中学(小学部)、东岳观小学的校长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在夹竹园小学开展了2021年第二季校长能力提升拉练活动。夹竹园小学校长邓辉建首先围绕建党100周年主讲了一节思政课;然后,参与拉练的校长根据申报科目分别上了一节展示课,并与基地学校的教师代表一起评课;最后,县教师发展和教学研究中心李良海、沈列强分别主持了初中和小学的校长沙龙,引导校长们围绕“校长要有什么样的政绩观”“抓质量、抓课改突破点在哪里”“实施课改中的困难及如何克服困难”“深化课改的构想和展望”“‘语文+在实操中如何破题”“‘语文+实施建议”等进行深入交流。“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又练又说真把式”,刘士权说,教育局要求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每周至少有3天、高中校长每周至少有4天时间开展上课、听课、评课等活动,并将参与情况纳入年终考核,与绩效发放、评先評优挂钩,目的是督促校长在课改中争做“运动员”,带领老师一起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公安县在推行课改的过程中十分善于借力发力。课改启动以后,为破解面临的问题,刘士权带领局党组及相关股室负责人到长江报刊集团深入交流,随后报刊集团党委书记肖昌斌、副书记周发秋、党委委员张勤等专家多次深入公安,为公安课改献智献力。外部力量的参与让课改的方向更明确、目标更坚定、动力更强劲。

在标本兼治思想的统领下,目前,公安县已经建立了以“一个目标、两条主线、三个转变、四个无效、五个基于、六个维度”为指标的绿色生态课堂及“三色校园”评价体系。这个体系如航标,引领公安县的教育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阔步前行。

路虽远,力行能至;事虽难,善做必成。对于公安县教育的前景,刘士权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公安县公安校长
欢度金秋好风光
——湖北省公安县老年大学校歌
“老公安”的敛财“利器”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公安报道要有度
公安县举办微课公众平台培训会
论校长的修养
公安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