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燕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8—0090—07
政府对重大事项的鲜明态度是人们的期盼,也是现代治理方式的必然要求。在政治文本中,隐喻能够策略地表达政府对重大事项的态度。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思维方式,隐喻通过由此及彼的概念匹配机制,达成现实世界的重新定义与构建,将复杂、陌生、抽象的概念本体简单化、熟悉化、具体化。“系统地运用某种隐喻以描述事件,可以导致对那个事件非常特定的理解”,其原理为一方面通过说者对事物系统的概念定义,限定受众对其认知判断;另一方面通过说者与受众认知理解达成共识,映现人们对此事的情感态度。
“评价是以改变人的情感和认知为目的的语言表达策略”,说者通过评价性语言表明态度,与听者建构共同价值观,实现话语功能。态度作为评价的核心,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实现语篇人际功能的关键元素。“读者对话语态度的阅读定位随说话者评价方式发生变化:到底选择直白地铭刻态度还是隐晦地引发态度预示了评价话语是以命令或商议、疏远或团结、主导或从属的读者定位实施话语人际功能”,一般来说,直白表态词固然能直接明显地表达态度,但易引起部分受众抵制。“隐喻的表达式往往扎根于日常话语,不为人们所意识,却被人们所接受”,在表达态度、劝说受众时优势突出,隐喻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奠定。为厘清话语主体如何通过隐喻表达态度以实现预期目的,本文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为例,甄选其中概念隐喻类型,借助数据分析方法,揭示其态度表达机制,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启示镜鉴。
1.评价理论之态度系统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评价理论将其人际功能延展深化,对语义人际意义进行赋值,关注话语如何通过评价型词汇语法资源表达态度、阐明价值,以实现话语人际功能。评价系统(Appraisal System)以态度系统(Attitude)为核心,由此衍生级差系统(Graduation)与介入系统(Engagement),分别对态度的强弱进行调节、对态度的来源进行限定。“态度系统关注人们对自身心理状况、他人的人品与行为以及其他的自然/符号现象所表达的观点与看法”,次系统化为情感、判断、鉴赏三个子系统。情感是主体对事物、现象的主观情绪体验,反映事物或现象对主体情感造成的影响,根据语义性质细化为安全性、愉悦性、满意性、意愿性四种类型。判断以伦理道德、社会规范为准绳,分为社会评判与社会约束两大类型,表现话语主体对人及其行为规范性、才干性、坚韧性、真实性、正当性等方面的评价。鉴赏是主体从美学角度出发,对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进行价值评价,包含反应性、构成性、价值性三类鉴赏意义。在态度系统中,“判断”与“鉴赏”被视为“机构化的情感”(institutionalised feelings),“判断”通过告诉人们应如何作为/不作为重塑情感,“鉴赏”通过对事物价值的评判唤起情感。简言之,“情感表达隐含着对行为的判断和对物值的鉴赏;同样,对行为的判断和对物值的鉴赏也必定会激起说话人或作者相应的情感”,情感作为态度系统的基础要素,可转换为判断或鉴赏,判断或鉴赏亦会唤起情感。
2.概念隐喻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正式提出概念隐喻理论,指出人们思考交流、认知世界的活动借由隐喻得以实现,“隐喻不再只是一种修辞手法或语义特征,而是构建人们日常生活的完整体系”。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扩展了以往隐喻仅被视作文学或修辞学限阈的一般语用现象之功能,将其与人类思维活动及认知层面的联系“公诸于世”,表明了隐喻有助于更好地认知事物的地位作用。基于概念域域间相似性,隐喻可将某一熟知概念域的核心构架、层级结构与内部关联,嵌套至另一概念域中,在两域之间建立语内信息链接,使人类运用同种思维逻辑便可推导域内意蕴,实现了认知疆域扩充、词汇表意多元等功能。人类的认知能力受限于时代发展与技术手段,无法做到“全知全解”,然隐喻的可感性在认知思维空间中搭建了隐形意象图式,利用人类丰富的联想能力扩展认知空间,由未知延伸至已知。作为话语构建的显著特征,隐喻亦是语义传递的重要策略,凭藉自身的鲜明性与表意性,革新人类思维途径与语言表达方式,最大限度地延伸了认知心理空间,用已知事物推演并触及未知概念场域,揭示认知背后的发展规律与运行机制。同时,隐喻能以更为艺术的表达方式悄无声息地显现使用者的主观情感,清晰表达态度意义。由于“它既是认知的又是情感的”,这一普遍性特征有利于实现认知交流与情感共鸣,促使态度意义传达更具自然性与感召性。
白皮书(White Paper)是“政府针对某一重大问题或国际关切,说明事实、表明立场的正式官方文书”,内容涉及经济发展、民生事业、民主法治、环境资源等各个领域,是社会各界知悉国家政策动向的重要媒介。“隐喻为抽象复杂的政治赋予生命力,成为政治参与者说服公众、激发公众情感、树立公众形象的绝佳选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以下简称“抗疫白皮书”)于2020年6月7日发布,记录了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历程,分享了中国抗疫的经验做法,阐明了全球抗疫背景下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作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政府态度的重要渠道,抗疫白皮书文本内容及话语策略具有重要舆论导向作用,文中准确使用了多种隐喻表达,运用自如地展现了主体对客体的态度。有学者认为,离开了隐喻的政治犹如无水之鱼,虽对隐喻的作用有一定的夸大成分,但从在抗疫白皮书中能感受到隐喻的明显作用:既揭示了客体本质内涵,实现话语组织相承衔接,重新构建客观世界;亦简化了事物复杂特性,有利于实现话语功能,促成有效交流。抗疫白皮书中的隐喻潜移默化地牵动、感召着读者,表达中国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呼吁国际社会团结合作共同抗疫、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为特殊的话语策略隐含地表达说者态度,唤醒读者潜在情绪,构建共同价值觀,实现话语交际功能,说服受众齐心协力抗击疫情。
为揭示抗疫白皮书中隐喻的态度表达机制,本文从隐喻及态度数据分析入手,对文本隐喻类型进行甄别划分,明晰其态度意义,探讨如何使用隐喻调动受众情感与认知,以实现共同价值观建构。
如表1所示,抗疫白皮书中的隐喻表达以战争隐喻、建筑隐喻、集体隐喻、人体隐喻为主。战争隐喻出现频次最高,共195例,其中139例表达了说者态度,以消极情感渲染为主,包括了态度子系统下所有类型。建筑隐喻表述共61处,仅2处蕴藏着说者态度,结合文本获知,抗疫白皮书中的建筑隐喻以陈述抗疫举措、部署后续工作为主,甚少体现说者态度。集体隐喻共21例,均蕴含说者对事物的正向态度。人体隐喻共8例,其中7例传递说者态度,同战争隐喻一样,涉及态度子系统下所有类型,差异在于战争隐喻大多造成受众的负面情感体验,而人体隐喻则与之相反,多以正向态度表达感染受众。需要关注的是,在上述各类隐喻中,战争隐喻能够直接唤醒受众的消极情感,且数量较多,作用强烈。
注:部分战争隐喻表述蕴含多种态度意义,故第4列总值与第2列总值为非对等关系。
通过文本意义分析发现,战争隐喻所承载的态度层次丰富,具有明显多元化特征。一方面,战争隐喻以战争固有的危险性与压迫性导致受众在情感体验上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抗疫白皮书通过人为赋予战争其他含义增添了话语内涵,丰富了态度意义,使得战争隐喻脱离单一态度表达层面。建筑隐喻多陈述事实,甚少表达态度,且以相对客观的鉴赏意义表达对事物价值的评价。集体隐喻大多塑造了中国人民面对疫情团结一致、顽强抗争的形象,表达对中国人民坚韧品质与出众才能的正面判断。人体隐喻通过生动化的事实描写刻画了人类面对疫情时坚忍不懈的情境,以积极的判断意义表达对中国人民品质与才干的认可,调动受众情感,获得受众认同。下文将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态度意义分析,对各类隐喻态度表达的突出特征予以解释与佐证。
1.战争隐喻
战争隐喻所引发的情感体验与战争与生俱来的负面感观密不可分。战争与攻击、暴力、杀戮相伴同行,极易唤醒人们的伤痛记忆,战争隐喻的使用必然导致受众对所处情境产生危机意识和恐惧情绪。易言之,战争的基本特性会使受众在情感体验上缺乏安全感,产生对安全的需要,此为战争隐喻引发的基础性态度。此外,在意义赋予等方式的影响下,战争隐喻态度表达的丰富性增强,多元性显现,具体案例如例(1)-(3)所示。
例(1) 全球疫情防控战(战争)(-情感:安全),已经成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之战(战争)(-情感:安全;+判断:正当)、维护人类健康福祉之战(战争)(-情感:安全;+判断:正当)、维护世界繁荣发展之战(战争)(-情感:安全;+判断:正当)、维护国际道义良知之战(战争)(-情感:安全;+判断:正当),事关人类前途命运。
句中表达态度的战争隐喻有“防控战”“安全之战”“福祉之战”“发展之战”“良知之战”,此类隐喻将新冠疫情与人类社会划为对立双方,完成敌我关系的建构:疫情是人类的敌人,只有战胜疫情,人类的前途命运才得以保障,此为战争所固有的残酷性形成的敌我对立情境,使受众产生情感上的不安全感。此种情感促使全人类万众一心、一致对外,以取得胜利、赢得未来。同时,抗疫白皮书将此次疫情防控战定义为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之战、维护世界繁荣发展之战、维护人类健康福祉之战、维护国际道义良知之战,指出赢得疫情防控战的胜利于卫生安全、世界发展、人类健康、国际道义不可或缺,赋予疫情防控战以必要性与正义性,凸显人类行为的正当性,坚定人类赢取战争胜利的决心。
例(2)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4亿中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幼,不论岗位分工,都自觉投入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战争)(一情感:安全;+判断:正当),坚韧团结、和衷共济,凝聚起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14亿中国人民都是抗击疫情的伟大战士(战争)(+判断:才干)。
“人民战争”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之一,具有广泛且深厚的政治基础,意指动员全体人民、利用全民力量打击侵略者,“正义性和群众性是人民战争的两个基本特性”,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此处运用“人民战争”,一方面增强了人们的危机感,另一方面凸显了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疫情防控依靠人民、疫情防控为了人民的深层文化内涵,传达战争的正义性,是对此次战争正当性的正面判断,与前文态度表达具有一致性。句中另一战争隐喻“伟大战士”将评价对象从战争本身转向战争的参与者,对站在正义一方的全体中国人民进行评价,表达对其品格与才干的赞赏,肯定中国人民对战争的伟大贡献。“人民战争”与“伟大战士”先后出现,首先,“激活中华民族特殊的抗战文化和心理情感,激发民众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向心力”;其次,肯定中国人民的重要地位,凸显人民本位思想,感召全体人民团结一致,通过情感意义与判断意义的表达完成共同价值观的建构。
例(3) 牢牢守住社区基础防线(战争)(+情感:安全)。城乡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关键防线(战争)(+情感:安全)。……将一个个社区、村庄打造成为严密安全的“抗疫堡垒”(战争)(+情感:安全),把防控有效落实到终端和末梢。
“防线”本意指由防御工事连接而成的防御地带,比喻用以抵御外敌、保护自身的物事。“堡垒”本意指由军队所修筑,战守两用的小城堡,比喻难以攻破的事物。“防线”与“堡垒”均属于可以保护己方的战备工事,战士们在防线以内、堡垒之中与外界病毒进行对抗。由于此类词汇的本质含义比较积极,削弱了战争带给人的伤痛感,所以此类战争隐喻扭转了其基础性态度,不再引发民众的恐慌感与危机感,而是激活人们潜藏于心的安全感,依靠關键防线与坚固堡垒保护自身安全,团结一致击败敌人。
2.建筑隐喻
建筑隐喻的引发态度取决于隐喻词本身表达的引申义。建筑物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嵌入人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因而,建筑隐喻将抽象事物最大限度实体化,将隐喻隐含表达的态度最大化,更易触发受众情感共鸣,实现话语功能,如例(4)所示。
例(4)他们以对人民的赤诚和对生命的敬佑,争分夺秒、舍生忘死、连续作战,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生命,用血肉之躯构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建筑)(+鉴赏:价值),为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带来了光明,守护了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
“钢铁长城”为复合名词,意指钢铁般的长城,引申义有二:其一,“钢铁长城”这一表述借用钢铁的基本属性——坚硬,形容阻击病毒的防线坚不可摧,此处指广大医务工作者与病毒对抗,是保护神般的存在,肯定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价值;其二,长城是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从最初的军事防御功能,演变成现今的文化展示功能,千百年来,长城文化始终深植于中国人民心中。长城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現多比喻坚强雄厚的力量。句中“钢铁长城”意在说明应对此次新冠疫情突袭时,医务人员齐心协力凝聚起固若金汤的强大力量,形成的抗疫防线如钢铁长城般牢不可破,至关重要,此为对医务人员重要价值的鉴赏。值得一提的是,此处鉴赏意义的表达必然唤起人们对医务人员舍己为人等优良品质的判断,同时激发人们内心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感,从而使人们减少对疫情的恐惧,保持对胜利、对未来的希望。
3.集体隐喻
集体隐喻引发的态度根源于其本身所承载的集体意识。抗疫白皮书通过使用集体隐喻肯定中国人民、国际社会的美好品质与优秀才能,引导受众自我肯定、自我认同,激发同理心与集体精神,加强人们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实现情感动员,感召受众共同参与抗疫事业,如例(5)-(6)所示。
例(5)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从未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面对疫情,中国人民万众一心(集体)(+判断:才干)、众志成城(集体)(+判断:才干),取得了抗击疫情重大战略成果。中国始终同各国紧紧站在一起,休戚与共,并肩战斗。
“万众一心”出自《后汉书·朱擕传》:“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形容人们团结一致,同时暗含群众力量强大、势不可挡之意。“众志成城”与“万众一心”相差无几,意指人们齐心协力,固若城墙,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此处通过使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再现中国人民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情境,凸显中国人民戮力同心,胸怀家国天下的无私大爱,汇聚成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取得了疫情防控战的重大战略成果,对抵御新冠肺炎疫情侵袭做出了伟大贡献,表达了对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出众才干的正面判断,由此激发受的众集体归属感与自我认同感,建立共同价值观,巩固己方阵营聚合抗疫能力。
例(6) 中国坚信,国际社会同舟共济(集体)(+判断:才干)、守望相助(集体)(+判断:才干),就一定能够战胜疫情,走出人类历史上这段艰难时刻,迎来人类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同舟共济”出自《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多比喻团结互助、齐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此处“同舟共济”即包含上述两层含义:一方面,面对新冠疫情冲击,世界各国利害相牵,没有任何一方能置身事外;另一方面,面对疫情侵袭,国际社会只有团结互助、相互支援才能度过危机。“守望相助”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其本意是指为了对付来犯的敌人或意外的灾祸,邻近各村落协同看守瞭望,互相援助,比喻人民群众互相扶持渡过难关,与前文“同舟共济”内涵相近。抗疫白皮书通过使用集体隐喻表明世界各国齐心协力、互相驰援定能化解新冠危机,较为隐含地对其团结互助予以肯定,属于对其才干的正面判断。
4.人体隐喻
“人体类隐喻的本质目的是情感唤起,使得读者能够调动情感到所喻之物上”,将个体或个别团体的情感延展为社会共有的情感纽带,调动受众融入所言之事。抗疫白皮书中的人体隐喻再现了中国人民面对疫情时顽强抗争的情景,以相对客观的形式隐含表达说者态度,有效实现情感动员、感召读者、团结受众,如例(7)。
例(7) 武汉人民、湖北人民面对离汉离鄂通道关闭后与外隔绝、交通停滞、城市“停摆”,克服了近距离接触病毒、医疗资源和生活物资紧张以及长时间隔离带来的困难,忍住失去至爱亲朋的痛苦,服从大局,咬紧牙关(人体)(+判断:坚韧),团结坚守。
“咬紧牙关”指尽最大努力忍受痛苦或克服困难,形容下定决心,坚韧不拔。本句运用人体隐喻“咬紧牙关”展现湖北、特别是武汉人民以大局为重,忍受痛苦,顽强坚守,最终克服困难的情景,凸显其坚韧不拔的正面形象,属于判断意义范畴。“咬紧牙关”这一表达凭借人体隐喻共知性高的天然属性,直观再现了武汉人民和湖北人民为赢得疫情防控战的胜利忍受痛苦、坚持作战的情景,并未直接呼唤受众认同,而是通过描画历史情景,呈现客观事实,以生动具体的画面感染读者,引发共情,从而间接实现话语功能,唤起受众认同。
综上所述,抗疫白皮书中的隐喻类型主要为战争隐喻、建筑隐喻、集体隐喻以及人体隐喻。战争隐喻是抗疫白皮书意义建构的主导框架,态度表达相对多元,以情感引发为主,伴以对抗疫之战与抗疫战士的判断。战争隐喻引发的情感类型为正负面兼而有之,一方面,由于战争隐喻往往难以隐去战争的固有属性——危险性,因此大多唤醒受众对疫情的恐惧感和对安全的需要,加重受众负面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有战争就有战备工事,在脱离真实战争场面后,人们对战争与战备工事的观感截然不同。由于战备工事类词汇(如“抗疫堡垒”)的本质意义整体较为积极和正面,与战争的伤痛感相对疏远,激发受众对战备工事的依赖,使之感觉生命安全有物可依、有所寄托,抹平了人们对战争的伤痛记忆,增加其积极情感体验。还应该看到,对战争隐喻赋予其他意义后又可丰富其态度表达,如将疫情防控战定义为“维护国际道义之战”“人民战争”,附加表达了对抗疫之战正当性的判断,此时战争隐喻则会引发战争的正义一方即人类的自我认可,冲淡战争带给受众的负面观感,坚定人们共同抗疫的决心。建筑隐喻以相对客观的鉴赏意义隐含表达态度,传递对事物的价值评价,其中隐藏着说者的情感表达,亦能激起受众对所言之物的情感。集体隐喻的态度表达集中在判断意义范畴,主要为对中国人民抗疫工作的认可,赞赏中国人民面对疫情团结一致、顽强抗争的坚韧性。人体隐喻表现为对事实的呈现,其生动的画面描写将话语感染力与冲击力最大化,在肯定中国人民顽强坚守、克服困难的优良才干的同时,引发受众共鸣,实现情感动员。其他类型隐喻表述所承载的态度意义无外乎情感与判断两类,用法及意义亦与主要类型保持一致,不再赘述。
隐喻扎根于日常生活,以人们难以察觉的形式表达说者对事物的评价,悄无声息地传递着说者对所评之物、所言之事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劝说受众,实现主体问情感共鸣。本文以《抗击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为研究对象,结合概念隐喻与评价理论,梳理其中隐喻类型及其表达的态度意义。研究发现:抗疫白皮书中的隐喻以战争隐喻、建筑隐喻、集体隐喻以及人体隐喻为主,其中战争隐喻使用频次最高、态度意义最为丰富;白皮书中的隐喻以情感的正负形态调动读者情感,激发受众凝聚力与向心力,增强团结抗疫的坚定信念;又以正面判断表达对中国人民坚韧品质与出众才能的肯定,引导受众进行价值认同,以此感召受众;亦以正面鉴赏对中国抗疫行动的价值表示认可,策略性地传输情感,实现情感动员。
此外,分析发现战争隐喻多以战争给人的印象,从负面情感引发受众对安全的渴望需要,从而激发凝聚力以一致抗击疫情。相较于象征着冲突与死亡的战争隐喻,建筑隐喻与集体隐喻则以积极的态度表达调动受众情感,坚定了受众取得疫情防控战胜利的决心与信心。由此可见,通过适度运用战争隐喻表述框架,人为赋予战争积极意义,并适当平衡战争隐喻与集体隐喻、建筑隐喻的比重等方式,使文本整体态度基调明朗化、积极化,既讲清事实,又以积极态度鼓舞受众,实现共鸣。
本文只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为案例,研究政府的重大态度的隐喻表达机制。其实这种隐喻表达机制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各类政治演讲中也常常使用。隐喻表达机制是政府的态度表达机制,用隐喻表达方式将抽象的政治概念转化为通俗的可容易理解的生动活泼的大众化语言,起到影响和改造社会的作用,最终达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政府白皮书、政府工作报告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采用隐喻方式对报告的正确解读变得更为重要。隐喻是特殊的认知和表达方式,隐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描述说明目标,隐喻方式能解析中国政治语言的隐喻认知模式,也能更好地闡释和传达出隐喻背后包含的情感态度,通过隐喻陈述出各类报告的重要问题,使得相关政治概念通过隐喻反映出更为多方面的特征,帮助群众更好地理解报告中的语义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意义。总之,通过有效合理的隐喻达到完整准确理解政府意图的目的,发挥政治沟通的作用,使政府的政策走近群众,让群众更好地理解政府的施政方向,最大程度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进而得到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同心同向,朝着共同的目标奋斗。
责任编辑:秦开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