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一些来我这儿咨询家庭教育问题的家长流露出这样的想法:当下整个大环境如此焦虑,我不焦虑不行啊;身边“虎妈”“狼爸”那么多,我不“鸡”娃不行啊;所有人都在抢跑,我孩子不拼不行啊……这恐怕正是大多数家长的心态:大环境怎么样,我就只能怎么样;身边人怎么样,我也只能怎么样;其他孩子怎么样,我家孩子便也要怎么样。
这叫盲从。
自古以来都是这样:随波逐流者甚众,特立独行者罕见。盲目从众是容易的,集体无意识也是容易的。但是家长想过没有,如若你的孩子不堪重负,身心健康出了问题,大环境是不会为你兜底的,“众”也是不可能对你负责的。孩子是你的孩子,你是孩子的家长,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你的孩子若是赢在起跑线不成却倒在起跑线上,众人是无暇停下来关照你孩子的,大家仍旧在竭尽全力地抢跑,你和你的孩子却要为曾经的从众行为付出巨大的代价。
所以,我说:改变要从每一个家庭开始,从每一位家长开始。等待大环境的改变很难、很慢、很久,而孩子却一天天在成长,父母再不改变就来不及了。父母应该怎么改变?从当下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只要下定决心,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日积月累,渐入佳境,父母的一点点改变会逐渐促进孩子的成长。具体要怎么做?首先明确父母的责任,并勇于担起责任;其次从精神上、感情上多去接纳、支持、认同孩子;再次在行动上多做一些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事情……年深日久,父母改变则孩子改变。
少一点外求,多一点内省
一个人的成熟是从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开始的。父母的成熟也是从深刻觉醒“父母责任”开始的。当我们意识到,只有我们自己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时,我们就明确了自己对孩子所肩负的重大责任。我们责怪别人无益,我们抱怨环境也无效,我们只有从自己做起,真正尽到父母之责,才能算是合格的父母。
所以,为人父母应该少一点外求,多一点内省。不要把希望寄托于大环境的改变,任何一项变革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不要把幻想寄托于学校、培训班、家庭教师身上,他们固然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终究还是“别人”,你们才是孩子的亲生父母。不如放弃对外界的依赖,反求诸己,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去。
用心去了解你的孩子,他是什么脾气性格,他喜欢什么,需要什么,然后去给予孩子无尽的爱,帮助孩子建立起受益一生的安全感;宽容地去读懂你的孩子,他有什么长处和短板,他有什么优势可以发挥,又有什么劣势你必须接纳,请勿苛求完美,请勿强制孩子改变;智慧地去支持你的孩子,学业上有困难和孩子一起面对,情绪上有起伏和孩子一起谈心,交往上有障碍和孩子一起学习、探讨……这样的父母才是有力量的父母,也才能给予孩子力量。
少一点批评,多一点欣赏
一些家长似乎很难做到去欣赏自己的孩子。我曾在家庭教育讲座中请家长不假思索地说出自己孩子的五个优点,大多数家长冥思苦想就是想不出孩子有什么优点,好像他们的孩子一无是处似的。事实并非如此。平时我也很少听到家长赞美孩子,反而經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对,对孩子充满批评、指责、嫌恶、挑剔。我总结了一下家长不会欣赏孩子的几个原因:一是苛求完美,二是盲目攀比,三是急于求成。
人无完人。没有一个家长是完美的,不完美的家长生下来的孩子肯定也不尽完美,可是却有不少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苛求完美。这听起来很可笑,但总有一些家长一直在这么做。先从孩子的外貌开始苛责:鼻梁不够挺,个子不够高,头发不够黑,皮肤不够白……苛责完了外貌再苛责性格:不爱说话,怕和人交往;太闹腾了,话太多;等等。最有趣的是,来找我咨询的家长们,孩子外向的家长想让孩子变得内向些,孩子内向的家长却偏偏想让孩子变得外向些。其实性格的内向与外向各有长处,本无高下好坏之分,而且人的性格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遗传,要改变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可以说父母对孩子在这方面的苛责其实毫无意义。自己的孩子身上分明有很多优点、很多闪光之处,父母就是看不出来,还执意要去改变孩子,这样只会让亲子双方都很痛苦。
很多家长盲目攀比,只看到“别人家孩子”的好,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短板去比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家长塑造了一个方方面面都有优势的“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近乎完美,因为他是由多个孩子“合成”的,他样样都行,把自家孩子比得处处矮人一截。如此攀比的结果只能是把自己的孩子越比越短,越比越差,越比越自卑。知道孩子最讨厌家长说哪句话吗?“你看别人家的谁谁怎么就那么好!”对,就是这句话。孩子最烦家长把自己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这是最伤自尊的一件事。
一些家长急于求成,总是拿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总是拿成人的条条框框去要求孩子,总是忍不住想指责孩子:这个没做好,那个太拖拉,这个太幼稚……儿童有儿童的生长节奏,拿大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怎么会合适呢?归根结底还是家长太着急、太焦虑,恨不得拔苗助长,让孩子瞬间长大。
觉得自己的孩子身上尽是缺点的父母并不在少数。他们要么自己童年时期得到的认同感就很少,要么将自己的期望过多地投射到孩子身上,于是对自己的孩子怎么看都不顺眼。我特别想对家长们说的一句话是:“孩子这么好,你却那么躁。”是的,孩子明明好好的,家长却横挑鼻子竖挑眼,哪里都不满意,那么的急躁、焦躁甚至暴躁!所以,作为不完美的家长,我们不要去苛求孩子完美。每一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
请对孩子少一点批评,多一点欣赏。孩子长大成人后是否善于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是否敢于追逐自己内心深处的理想,能否从真正的自我实现中享受到人生最高层面的精神乐趣……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童年时期是否得到爸爸妈妈发自内心的接纳与欣赏。童年时期被父母接纳、欣赏的孩子长大后更有勇气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更敢于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更有可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少一点报班,多一点陪伴
现在的孩子每天待在学校里的时间已经很长,放学回家还要完成很多作业。家长如果无视现实,继续加压,再给孩子报太多课外培训班的话,孩子的课余时间就完全被压榨干净了,根本没有自己的闲暇。家长也根本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只是充当孩子的一个司机而已。
来向我咨询的家长常常告诉我,自己和孩子疲于奔命,天天奔波于学校、培训班和家的路上,孩子在车里要么昏昏欲睡,要么疯狂地玩手机游戏,和家长几无交流。既然如此,家长为什么还要给孩子报那么多培训班呢?报班并不能缓解家长的焦虑,甚至还会加剧焦虑;报班也不一定对孩子有效,相反还会让孩子更加疲惫、厌学,甚至丧失好奇心和求知欲。
所以我劝家长们在报班方面要理性,全面评估一下报班的效果和价值;还要坐下来和孩子商量,哪些是孩子真正喜歡、真正需要的班,比较筛选之后留下适量的班即可,那些可有可无的班则越少越好、能免则免。大把的金钱省下来了,大把的时间空出来了,家长终于有机会陪伴自己的孩子了。陪伴孩子做些什么呢?太多事情可以做了,家长大有可为:陪孩子一起吃饭、阅读、谈心、运动、旅行……你能拥有孩子多少年?孩子属于你的时间并不多,再不亲自陪伴,孩子很快就长大了,需要你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少一点宅家,多一点大自然
在教育焦虑的大背景下,孩子们不堪重负,近年来青少年得心理疾病的案例每年都在增加,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少大自然的滋养,天天宅在家里,从早到晚关在教室里,孩子能不生病吗?连狗都要天天拉出来遛,孩子怎么可以天天在室内坐着不运动,刷题刷得昏天黑地、眼冒金星呢?请家长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跑一跑、看一看,出出汗、叫一叫、笑一笑,大自然有天然的治愈力,有神奇的健身养心功效。
现在的孩子太不像孩子——因为接触大自然的时间太少了。童年是属于大自然的,儿童就应该多到野外去跑跑跳跳,去观察、发现,去探索、感受。可惜大多数孩子就像动物园里圈养的动物一样,极少回到大自然中去。人从大自然而来,终究得回到大自然去。孩子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更应该多回归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从大自然里汲取活力,汲取灵气,得到放松,得到减压。
亲近大自然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到自然中去欣赏、享受美景。带孩子去看四季变迁,去看春花秋月,去看朝阳晚霞,去看高山大海。经常贴近自然的孩子,心胸都会更开阔,也会拥有更丰富的审美体验与生活情趣,遇到挫折时的处理方法就会比较灵活。
亲近大自然的另一种方式是到户外去运动。运动改造大脑,不爱运动的孩子是假孩子,不运动的孩子是不健康的孩子。家长要还孩子们一个做回真孩子的机会。没有孩子不爱玩儿,不爱运动,如果有,只能说现在真的有不少孩子不正常,被这焦虑的时代扭曲了。孩子们太缺少运动了。个别学校墙上赫然写着的“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似乎只是一句空话,体育课经常被“主课”霸占,课间不让孩子们去操场“乱跑”,午间也是补课时间。所以家长应成为孩子的运动陪练员,尽量每天都陪孩子运动一会儿,哪怕只是半小时,长期坚持下来,孩子的生命气象将大不一样。只要天气允许,请家长每天晚上带孩子到小区跑跑步、跳跳绳、踢踢球;每个周末都应抽出一两个小时作为专属的“运动时间”,让孩子尽情奔跑、酣畅淋漓,这才是儿童应有的健康生活方式。
改变从父母开始。改变态度,不盲从,不抱怨,积极去行动;改变理念,不指责,不批评,真心去接纳;改变行动,给孩子陪伴,为孩子减压:这是父母可以做到并且应该做到的。孩子身体更健康,内心更强大,情绪更平和,童年更幸福,对生活更有热情,就会更有后劲迎接未来的挑战,这也是父母们期待看到的。
改变从父母开始。
改变从当下开始。
改变从我做起。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
(作者系文质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家庭教育指导师、生命化教育与儿童阅读推广人,出版教育专著《陪伴的力量》《书香润童年》《童年可以如此美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