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文本,提升思维品质

2021-09-15 11:01彭雪琴
江西教育B 2021年8期
关键词:小容小敏课文

彭雪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在《思维教学》一书中指出,思维教学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思维高手,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而教师引领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而细致的解读,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最基础、最有效的方法。

一、品词析句,于平凡处培养思维的敏感性

蒋军晶老师说:“读懂文章,有一些通用的方法,首先就是从语言入手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另一种说法。”学生拿到一篇文章,首先读到的就是字词句的表面组合,但是由于年龄小,阅读积累和经验的不足,他们往往只能读到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故事的大意,并不能读出更深刻的东西,对于教材里那些看起来很普通、很一般的遣词造句,他们更是直接忽略,完全没有感觉。而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解读字词句,他们就能关注到许多文章深层次的东西,诸如用词的准确性、上下文的逻辑性、作者的良苦用心等。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会越来越好,思维也会变得越来越敏捷。

《一夜的工作》是著名作家何其芳写的文章,文章非常朴实,其中有这样几句话:“这是一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这几句话,就像房子的“室内陈设”一样“极其简单”,没有特殊的句式,也没有用任何的修辞;有的只是“高大”“宫殿式”这样非常朴素的描绘性词语,外加“一个”“两张”“一盏”这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数量词和“写字台”“转椅”“台灯”三个名词。这样的一段话,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就一掠而过,读一读就算了。王崧舟老师却在这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字词上大做文章,先告诉学生这房子以前是清代摄政王住的地方,再引导学生想象以前的陈设该是多么的豪华昂贵,而现在是周总理工作的地方,只有“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真是“极其简单”!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领会到周总理的高贵品质,对总理的钦佩和爱戴油然而生。他们发现,原来文章极其简单和平凡的地方,其实也闪着“金光”,只要自己的思维足够敏捷,就能拾起这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宝石”。

二、联系上下文,于矛盾处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雪孩子》是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写兔妈妈要出去办事,给小兔堆了个雪人陪他玩,小兔和雪孩子一起玩够了,回家坐在火炉边睡着了,火炉里的火烧着了房子,雪孩子为了救小兔,自己化成了水的故事。课文第13自然段写“救小白兔的雪孩子不见了”,而第14自然段又说“不,雪孩子还在呢”。这是课文行文的矛盾之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矛盾,文章才凸显了深刻的内涵。如果语文教师没有抓住这点,让它一掠而过,实在可惜,因为二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是不可能发现无论是用词还是句式都显得那么平凡的文字的意蕴的。在这个环节中,笔者在带领学生充分朗读并且体会了雪孩子舍己救人的美好品质之后,是这样处理的。

师:同学们,课文的第13自然段写道:救小白兔的雪孩子不见了。而在第14自然段,马上又说:不,雪孩子还在呢!一会儿说“不见了”,一会儿又说“还在”,这好像很矛盾,你觉得雪孩子到底是在还是不在?

生:我觉得雪孩子不在了,因为它变成一摊水了。

师:嗯,你关注到了雪孩子的形体,是不在了,消失了。

生:我觉得雪孩子还在。

师:那你觉得雪孩子在哪里呢?

生:在天上,因为它变成水蒸气了。

师:是啊,雪孩子变成水蒸气飞到天上去了。当你看到天空有一朵美丽的白云飘过,你就会想起雪孩子,想起那个为了救朋友冒着生命危险冲进火场的雪孩子,想起那个勇敢、善良、舍己救人的雪孩子。雪孩子只在天上吗,它还在哪里?

生:在小白兔的心里,小白兔永远不会忘记它。

师:只在小白兔的心里吗?你们呢?读了这篇文章,你们的心里有没有雪孩子?

生:雪孩子还在,在我们的心里。雪孩子见义勇为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师:是啊,课文学到这里,雪孩子,不仅仅是那个用雪堆的雪人了,它更是一种美好、一种精神,永远在我们的心里。下课!

笔者引导学生关注上下文的矛盾之处,学生眼前一亮,思维随之就活跃起来,他们立马撑起思维的“长篙”,往“青草更青处漫溯”,抓住文章的核心,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课文的矛盾点,往往是作者匠心所在,是作者揭示主题、流露写作意图的地方,语文教师领着学生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一定不能忽略,要特别重视。

三、对话教材,于疏漏处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目标应着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教材只是一个例子,编者在挑选、改写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疏漏。所以,语文教师不可对教材盲目地崇拜,要冷静客观地看待教材,发现教材的疏漏之处,甚至带领学生站起来和教材对话,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少了一分惰性,多了一分勇敢。

孙双金老师在执教《最大的麦穗》一课时,一上课就让学生“站着读书”,他说:“站着读书,是用自己的心去读书,是用自己的思想去读书。读出自己独特的认识,读出自己不一般的看法。”然后孙老师带领学生对教材进行批判性阅读,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读文,转换视角。学生发现,这篇文章在逻辑上有点问题:苏格拉底给弟子们的条件里缺乏一个必要条件——“手中只允许拿一穗”。添上这样一个必要条件,苏格拉底的弟子一个个空手而归才符合生活常识,符合逻辑。之后,孙老师又引导学生发现第三自然段的矛盾之处,大胆修改教材,“他摘了几穗”改成“他摘了一穗”,使文章结构上下关联顺畅自然、没有矛盾。正是因为孙老师自己“站着读书”,才能发现教材的疏漏之处,才有这样深刻而又独到的文本解读,才会投射到课堂上,让学生拥有阅读的尊严,从而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宽度和深度,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带领学生“站着阅读”,平视教材,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解读和鉴赏,敢于发现甚至修正教材的疏漏之处,这样的语文才是有意味的、真正的语文。

四、补足教材,于空白处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扳手腕》是原沪教版语文教材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写两个孩子小容和小敏在教室里扳手腕,其他学生在一旁观战,最后“小容大吼一声,猛地发力,把小敏的手扳倒在桌子上。小容赢喽!小容赢喽!教室里欢声雷动”。课文到这里结束,只写小容赢了,大家为他欢呼,却没有交代输了的小敏。在细读文本的时候,笔者发现这一点,觉得文章的这个空白不能让它成为空白,如果不把这个空白补一补,学生可能就只学会对胜利者欢呼,而对失败者忽略、漠视甚至置之不理。学会同情,学会怜悯,学会安慰,学会接受自己和别人的失败,这或许比学会遣词造句、场面描写还更重要吧。于是,笔者带着学生开启了一段补白式的文本细读之旅。

师: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看得出来你们都为小容的胜利而骄傲。但是彭老师现在要请你们想象一下,当整个教室的同学都在为小容欢呼的时候,小敏在干吗?(笔者先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胜利者的身上转移到失败者的身上)

生:他可能在难过。

生:他可能在哭泣。

师:那,如果你就是小敏的好朋友,看到他在教室的角落里伤心地哭泣,你會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小敏,别伤心了。

师:但是,听见你的话,他更伤心了,哭得更厉害了,怎么办呢?

生:我会拍拍小敏的背说:小敏,别伤心了,我们再好好练练,下一次一定赢了小容。

师:同学们,小容和小敏是在参加国际大赛吗?

生(齐):不是。

生:他们只是在课间玩游戏!

生:我会对小敏说:小敏,别哭了,这只是游戏,并不是真的比赛,输了并不丢脸。

师:你真是一个懂得同情、会安慰朋友的孩子。

生:我会对小敏说:只要努力了,输了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不要伤心。

师:是啊,你说得真好!即使是真正的比赛,只要自己尽力了,输了就输了,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生:我会拉着小敏到走廊里去做别的游戏,让他忘了刚才的事。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有怜悯之心的孩子,你们都是知道同情、懂得安慰的孩子,你们都是善良的孩子!小敏如果有你们这样一群朋友,一定很幸福。

填充课文的空白,在课本的文字之外,多想想、多问问,多关注一些课文没有写出来的内容,让学生发现、理解、再创造,不仅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而且让他们成为更善良、更有爱的人。

文本解读是教师教语文和学生学语文首先要面对和经历的一个环节,也是提升思维品质不可绕过的路径。语文课上,教师和学生潜下心来,关注文章的一词一句,关注文章的矛盾点、疏漏处、空白处,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文本,让语文新课标中的“提升思维品质”真正落地。

(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第二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小容小敏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恋上同桌的你
药店认识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太委屈
太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