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青铜器神话图像四种考辨*

2021-09-15 11:16叶庆兵
关键词:兽面人面蚩尤

叶庆兵

(山东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商周青铜器上雕绘着丰富的纹饰。从宋代金石学著作开始,这些纹饰常被与上古神话联系起来,并以神话事物为其命名。有些命名影响广泛,一直流传至今。但仔细分辨一下,就不难发现这些纹饰与神话中的事物既有相似之处又往往存在差异。本文选取饕餮、蚩尤、猰貐、黄帝四种神话图像加以考辨,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饕餮

饕餮为上古神话中的角色,《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又云:“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混沌、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螭魅”[1](P4044)。黄帝号缙云氏,饕餮为缙云氏之子似与黄帝有关;饕餮又与混沌、穷奇、梼杌并列,为尧舜时四凶族之一,总之其为神话中人物。《神异经·西南荒经》则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强者夺老弱者,畏群而击单,名曰饕餮。”[2](P111)所记与《左传》有所不同,但也以饕餮为人。又有以饕餮为兽的,《山海经·北山经》载:“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郭璞注‘狍鸮’云‘为物贪惏,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3](P4764-4765)。

各书所记载的饕餮形象虽有不同,但总体上都强调其具有贪婪凶狠的特性。最早将这一贪婪凶狠的形象与青铜器纹饰联系起来的是《吕氏春秋》,《先识览》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4](P398),仅提到了周鼎上有饕餮纹,并未提供具体的图像。但根据它提供的线索,此后的著作纷纷将商周青铜器上普遍存在的一类兽面纹称为饕餮纹。如吕大临《考古图》卷一著录有“癸鼎”[5](P621)(见图1)并注云“癸鼎文作龙虎,中有兽面,盖饕餮之象。《吕氏春秋》曰:‘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春秋左氏传》‘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之民谓之饕餮。古者铸鼎象物,以知神奸,鼎有此象,盖示饮食之戒’”[5](P621)。这就显然受到了《吕氏春秋》的影响。

图1 癸鼎

宋代另一部重要的金石学著作《宣和博古图录》也将殷周青铜器上广泛出现的兽面纹称为饕餮纹,其中不少青铜器直接以饕餮命名。如:

卷一:(商)象形饕餮鼎[6](卷一P35)(见图2)

图2 商象形饕餮鼎

卷四:(周)饕餮鼎、圜腹饕餮鼎、盘云饕餮鼎、素饕餮鼎

卷七:(周)饕餮大尊、饕餮壶尊、三兽饕餮尊[6](卷七P19)(见图3)、饕餮尊、饕餮罍

图3 周三兽饕餮尊

卷八:(周)饕餮彝

卷十一:(周)饕餮卣

卷十二:(周)饕餮方壶

卷十五:(周)饕餮斝、饕餮觚

卷十六:(周)饕餮觯

卷十八:(商)饕餮甗、(周)盘云饕餮甗、雷纹饕餮甗

卷十九:(商)雷纹饕餮鬲、(周)饕餮鬲2件、饕餮贯珠鬲

卷二十:(周)饕餮瓿4件

青铜器的命名首先根据的是铭文,在没有铭文的情况下才会根据纹饰,因此这些以饕餮命名的青铜器实际上只是商周青铜器中饰有饕餮纹之器物的很少一部分,但从中已可见饕餮纹的广泛分布。《宣和博古图录》还继承了《考古图》的观点,认为饕餮纹的含义是戒贪,其《总说》云“象饕餮以戒其贪”[6](《总说》第3页b)。

由宋代金石学著作所确定的“饕餮”纹这一名称得到了后人的遵循,如清修《西清古鉴》就承袭了饕餮纹的称呼,著名学者容庚亦接受了饕餮纹的命名,并将饕餮纹总结归纳为十六种形式:①有鼻有目,裂口巨眉;②有身如尾下卷,口旁有足[7](P101)(见图4);③两眉直立[7](P101)(见图5);④有首无身,两旁填以夔纹;⑤眉鼻口皆作雷纹;⑥两旁填以刀形;⑦两旁无纹饰,眉作兽形[7](P102)(见图6);⑧眉往下卷;⑨眉往上卷;⑩眉鼻口皆作方格,中填雷纹;眉目之间作雷纹而无鼻;身作两歧,下歧上卷;身作三列雷纹;身作三列,上列为刀型,下二列作雷纹;身一脊,上为刀形,下作钩形;身一足,尾上卷,合观之则为饕餮纹,分观之则成夔纹[7](P105)(见图7)。除这十六式外,容庚所指出的青铜器花纹中还有一种蕉叶饕餮纹,他认为这种纹饰亦为饕餮纹,不过因器形原因而作蕉叶形。

图4 有身如尾下卷饕餮纹

图5 两眉直立饕餮纹

图6 眉作兽形饕餮纹

图7 两夔纹组合形成的饕餮纹

综上可见,从宋代开始直到近现代,饕餮纹的命名得以延续,但其所包含的对象可谓驳杂,不仅包含了各种兽面纹,还包含了诸多并非兽面的纹饰。饕餮纹的命名来源于《吕氏春秋》,然而命名为饕餮的纹饰却与《吕氏春秋》所载多有不符。

首先,《吕氏春秋》所记载的饕餮纹为“有首无身”的兽面,但实际被命名为饕餮的纹饰却存在不少身首兼具者,如容庚所分的饕餮纹十六式中第②等六种式样就都有身并且以身躯的特征来作为分类的依据,另外从其提供的图像来看,第①③式实际上也有身。这与《吕氏春秋》所谓“有首无身”显然不符。

其次,《吕氏春秋》所谓饕餮纹还具有“食人未咽”的特点,然而从宋代开始被命名为饕餮的纹饰,虽面相凶恶,但大多却并没有明确呈现出这一特征。部分绘有饕餮纹的器物同时绘有人头,如周三兽饕餮尊,但在这种图像中人头并非置于怪兽的口中,而更像是位于两夔纹的中间,因此也不具有“食人未咽”的含义。

故此,如果仅作为一种指代的符号,将这种纹饰约定俗成地称作饕餮纹问题不大,但若将之与上古神话中的饕餮关联起来,则难以成立。也正因此,一些研究者已不用饕餮纹来命名这些纹饰。如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组选编的《商周青铜器纹饰》已将这种纹饰改称为兽面纹①,但这一名称也只能涵盖“饕餮纹”中有首无身的部分图像。总体来看,目前所谓饕餮纹过于庞杂,似还有作更细致划分的必要。

二、蚩尤

蚩尤是上古神话中的著名人物。《史记·五帝本纪》载:

《史记》对蚩尤和黄帝之战的记载已经高度历史化了,《山海经》的记载则保留了较多的神话性质。《山海经·大荒北经》载: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3](P5013-5014)

蚩尤能够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则能使女魃下凡止雨,很显然这场大战是神之间的战争。蚩尤的神性又可从其长相见出,《史记正义》引《龙鱼河图》云“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8](P4)所谓兽身人语,铜头铁额均非凡人之相。《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归藏》又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9](P39),这也与上古神话中的神兽相近。

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有的被认为与蚩尤有关。《路史后纪·蚩尤传》云:“(黄帝)传战执尤于中冀而殊(当作‘诛’——引者注)之,爰谓之解。以甲兵释怒,用大政,顺天思,叙纪于太常,用名之曰绝辔之野,身首异处。以故后代圣人著其像于尊彛,以为贪戒”,罗苹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彛器多著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其状率为兽形,傅以肉翅,盖始于黄帝”。[10](P80)将有肉翅的兽形视为蚩尤实为宋人的普遍观念。如吕大临《考古图》卷三载录一件庐江李氏收藏的“四足疏盖小敦”[5](P654)(见图8),吕氏注云:

图8 四足疏盖小敦

《李氏录》云:“《少牢礼》:敦皆南首。注谓有首象龟形。《明堂位》:两敦、四琏、六瑚、八簋,皆黍稷器,则形制大体相若。今四足形羡,象龟也,两兽开口有饰玉处,若非玉敦即瑚琏也。耳为饕餮,足为蚩尤,亦著贪暴之戒”。[5](P654)

吕氏并以小字注云“李云今画本以飞兽有肉翅者谓之蚩尤”,这与罗苹所谓“率为兽形,傅以肉翅”正相吻合,可见是宋代的普遍观念。

这种观念又影响到了后世,如《西清古鉴》卷五收录“周兽耳鼎”一件(见图9),注云“下负三兽为足,与他鼎异,皆有翼,盖飞廉、蚩尤之类也”[11](P140)。

图9 周兽耳鼎

由上视之,以有翼(或肉翅)的飞兽形象为蚩尤的观念从宋代一直延续到了清代,而从庐江李氏所云“今画本以飞兽有肉翅者谓之蚩尤”来看,这种观念在宋代应该很流行。但从先秦古籍来看,并未见到关于蚩尤有翼的记载。宋人以有翼飞兽为蚩尤,实际上受的是道家的影响。《考古图》谓“《阴符经序》引《广成子传》云:榆刚、蚩尤,炎帝之后,铜头啖石,飞空走险,以馗牛皮为鼔,九击而止之。尤不能飞走,遂杀之”[5](P654),其中提到蚩尤飞空走险,将有肉翅的飞兽视为蚩尤当即源于此类记载。但这显然是后起之说,恐与上古神话中的蚩尤形象不符。是故,以上所谓的蚩尤神像可能并不准确。

关于蚩尤,值得引起重视的还有一种观点。20世纪40-80年代,孙作云在《饕餮考——中国铜器花纹中图腾遗痕之研究》(1944年)、《说饕餮——旧作〈饕餮考〉的总结和补遗》(1952年)、《饕餮形象与饕餮传说的综合研究》(1960年)、《说“龙虎尊”二三事——并论“饕餮食人”的原始意义》(1961年)、《说商代“人面方鼎”即饕餮纹鼎》(1980年)等多篇论文中曾提出饕餮即蚩尤,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即蚩尤神像的观点。孙氏认为饕餮即蚩尤的主要依据有:①饕餮为缙云氏之子,“缙”为“戩”之假字,云字则指龙蛇,“缙云”即“戩蛇”,犹言“砍蛇”,而孙氏在《蚩尤考》一文中曾证明蚩尤氏以蛇为图腾。②饕餮性贪,《左传·文公十八年》谓饕餮“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吕氏春秋·先识览》谓饕餮“食人未咽,害及其身”;蚩尤亦性贪,《大戴礼记·用兵》载孔子云“蚩尤庶人之贪者也”。③蚩尤饕餮俱象蛇,蚩尤氏以蛇为图腾,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多有由夔纹构成者,而夔纹即为蛇身。④饕餮有刀纹附饰而蚩尤有造五兵之说。⑤饕餮、蚩尤俱为畏图,其用意为厌胜辟邪。《左传·文公十八年》云饕餮为舜放逐“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史记集解》引《龙鱼河图》则云“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

孙先生的这一观点具有启发性,但是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是否即蚩尤神像又是另一个问题。我们在前文中已经指出,一方面,宋以来所谓的饕餮纹十分庞杂,各类饕餮纹虽相似,但并无统一的标准,很难说是同一事物的形象;另一方面,饕餮纹的名称源自《吕氏春秋》,但所谓饕餮纹却与《吕氏春秋》对饕餮纹的描绘“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并不相符。这表明所谓饕餮纹很可能并非饕餮。孙先生也认为所谓饕餮纹有诸多矛盾,如有的饕餮纹全体作一兽面形;有的则为人面;有的作人面而有角且为蛇身;有的作兽面人身;还有的人头、有角、两腿向外蹲距,两臂上举。对于这些不同的饕餮形象,孙先生主张用蚩尤传说来解释,蚩尤以龙(蛇)为图腾,故有的饕餮纹作蛇身;因为龙头为兽头,故饕餮有时又作兽面;又因为蚩尤终究是人,故饕餮形象又常呈现人的姿态。这种解释固然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其立论根基仍然在于将这些图像全部视为饕餮纹(孙先生所指认的饕餮纹范围较前人又扩大不少),但我们在前文中已指出这很可能是站不住脚的。实际上,这些图像明显有较大区别,视为不同主题的图像岂不更顺理成章?总之,孙先生立论的根基恐不能成立。

三、窫窳

窫窳是上古神话中的神兽,《山海经·北山经》云:“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3](P4758),《海内南经》则云:“窫窳龙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面之西。其状如龙首,食人”[3](P4929),《海内经》亦云“有窫窳,龙首,是食人”[3](P5025),《海内西经》又云“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系之山上木”,复云“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窦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3](P4932)。根据《山海经》的记载,窫窳之状或如牛,或为龙首,或为人面蛇身,形象不一,而且它还有一段被杀而后复生的经历。《山海经》以外,《淮南子》《说文》《尔雅》等亦有对窫窳的记载。《淮南子·本经训》载尧之时“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说文》豸部云“貐,猰貐,似,虎爪,食人”,《尔雅·释兽》亦云“猰貐类,虎爪,食人,迅走”。是虎一类的动物,《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苏林语云“,虎属”[12](P200)。是则,窫窳又与虎相似。窫窳形象的不同,或许是传闻不同所致,也可能是描绘图像时观察角度与措辞不同,如虎与牛形象相近,面对同样的事物,描述者完全可能选取不同的对象来作类比。综合多种描述来看,窫窳为龙首,蛇身(或牛身、虎身),有利爪,能食人,且行动迅疾的动物。

在商周青铜器纹饰中,有一种形象“其体部不似兽形而作螺旋形蜗牛壳状,朝壳中探出一利爪置于兽头之下。兽头似龙形,头顶上有一条直而顶端弯曲的触角,嘴中露出上下交错的两个大獠牙,长鼻上卷”[13](综论P16)(见图10)。这种纹饰自宋以来被视为夔纹的一种,但马承源先生认为其与一般的夔纹大不相同,故命名为蜗身兽纹,并且认为它可能就是窫窳。马先生提出的依据有:①蜗身兽纹形象正好类似龙头;②有利爪,或暗示其能迅速行走;③有獠牙表示其食人;④蜗牛又名蛞蝓,与窫窳读音相同。

图10 西周早期蜗身兽纹簋上的图像[13](P218)

马先生的说法很有启发性,但其中有一个难以解释的问题——典籍记载的窫窳或为牛身,或为虎身,或为蛇身,而从无蜗身的记载,此种图像显然为蜗身,两者并不符合。因此以这种形象为窫窳,仍是有疑问的。

四、黄帝

黄帝为我国上古神话中至关重要的人物,而黄帝四面则为其神话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神话是以历史化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尸子》载:

子贡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14](P369)

按照孔子的回答,黄帝四面是对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的误读,然而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中的《十大经》可以证明这一神话确实存在。其《立命》篇载:

昔者黄宗质始好信,作自为象(像),方四面,傅一心。[15](P151)

黄宗,有人认为就是黄帝,有人认为是黄帝之庙。无论何种解释,这里的像都是黄帝之像。从“方四面”和“傅一心”并列来看,这里的四面确实是对黄帝外貌的描写。由此可见,黄帝四面确为远古神话。孔子对“黄帝四面”的解释,是对这一神话的历史化。

图11 大禾鼎(人面纹方鼎) 图12 鼎 图13 乡宁父乙鼎

图14 厚趠方鼎正、侧面图像[20]

商周青铜器上广泛存在各面绘饰同样纹饰的现象,实际上说明这是商周青铜器铸造的普遍技法,因此,人面方鼎的四张人面未必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它们更可能是对同一人面像的复制,而非表示同一人物有四张面孔。

此外,大禾鼎上的人面实际上是由人、蛇、鸟组合的神灵,而世传黄帝形象并无作此者。因此,综合来看,大禾鼎上的人面很可能与黄帝四面的神话并无关联。

综上所述,商周青铜器上被视为饕餮、蚩尤、窫窳、黄帝的图像,虽与文献所记载的神话人物有所相似,但也有诸多不同。因此,这些图像与饕餮、蚩尤、窫窳、黄帝等神话人物恐难等同,对于这些图像的身份和含义的解读尚需慎重。

注释

① 马承源先生在为《商周青铜器纹饰》所作的《综述》中指出“西周初期的某些兽面纹,的确只有动物的头部而省略了其它的特征,符合于‘有首无身’的说法。但是,在大量的兽面纹中,有首无身都是在纹饰发展阶段中较晚的简略形式。殷墟中期以前绝大多数的兽面纹都是有首有身,说它们是饕餮纹,未免名实不符。”(马承源《商周青铜器纹饰综述》,见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组编《商周青铜器纹饰》,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猜你喜欢
兽面人面蚩尤
敦煌莫高窟北朝兽面图像浅议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人面何去 桃花且笑
“国之重器” 商周时期的青铜兽面纹鼎
大战蚩尤
青铜兽面纹鼎:商周时期的“国之重器”
黄帝战蚩尤
《战神蚩尤》:上古英雄炼成记
兽面纹中的图腾
神奇的人面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