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时节,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方向,太阳到达黄经150°,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处暑中的“处”字,有终止、躲藏的意思,因此,处暑也意味着“出暑”,代表着“赤日炎炎似火烧”的天气已经到了尾声,尽管在这期间仍要面临“秋老虎”,但气温总体已呈下降趋势。
中国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意味着此节气中老鹰感知到秋日肃气,开始狩猎;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萧瑟之气弥漫;水稻等农作物渐渐成熟,预示着五谷丰登。处暑时节,民间还有着“处暑农田连夜变”的说法,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夜温差增大,昼暖夜凉的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特别有利,庄稼成熟得很快,因此农人们在这阶段总要不失时机地做好抢收抢晒的工作。
因为靠近中元节,所以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迎秋有关。按照吴地旧俗,就有放河灯这一传统。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上灯盏或者蜡烛,因为借用了“河、荷、和”三字同音,所以放河灯也寓意着祈福纳善、平安幸福、和谐吉祥。夜幕降临时,苏州市民便扶老携幼,点一盏烛影摇曳的花灯,放入河水里以寄托相思,一盏盏河灯就宛若一朵朵莲花在水面盛开,绵延一片,向着远方缓缓漂流。
苏州民间还流传着“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句老话,十八盆指的是在处暑过后的十八天里面,人们还可以再淴十八个浴。十八天过后,大概就到白露了,气温骤然下降,到那时候人们就不可以像以前那样在院子里晒水冲凉,而是要穿上长衣长裤来包裹住皮肤,抵挡寒意。虽然现在人们已经不受十八盆的限制了,但是通过古人形象通俗的语言,还是能真切感受到处暑“残暑晚初凉”的气候特征。
养生方面,因为处暑时节,天气由热转凉,自然界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阳气渐弱、阴气渐盛,疾病容易乘虚而入,所以人们面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时,很容易引发呼吸道、胃肠等方面的疾病。因此,处暑也要注重祛暑化湿、滋阴润肺两个养生原则。食补方面,同样应遵循润肺健脾的原则,宜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老苏州就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老鸭味甘性凉,是合适的养生润燥食物,在夏末秋初吃尤佳。另外,老苏州还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酸梅中的有机酸含量非常丰富,疲惫时,喝杯酸梅汤不仅可以起到很好的提神作用,还可以促进唾液腺与胃液腺的分泌,生津止渴,降肝火。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处暑,代表着夏和秋的休止符,夏日落幕,秋日伊始,在一片清丽的景色中,不妨闲坐,或品茶,或寻秋韵,都妙不可言。
TIPS:专家说处暑
蔡斌 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人文学院副教授
从农业上来说,处暑宜雨,民间有“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实也难收”的俗谚,而且人们还认为处暑时分下的雨是甘霖,“秋前秋后三分雨,胜比堂前一片金”,对稻谷的生长有很好的滋潤作用。和处暑节气差不多时间相合,在农历七月十四,历史上曾有一个秋禊的仪式,人们相约来到临水之滨以濯洗不祥。到了农历七月十五,还有一个特别受古人重视的中元节,相传这一天是地官清虚大帝来人间巡游、赦免罪责的日子,在这一天前后吴地民间百姓们借助于各种仪式和活动纪念祖先、追荐亡灵、接韦驮,赛山歌,放河灯,斋田头,既热闹又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