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应急外语服务背景下翻译课程的构建

2021-09-14 08:31李双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

李双

摘  要:疫情引发的应急语言服务问题成为当下的热点,成为语言从业人员不得不面对的课题。文章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探讨了应急语言服务背景下翻译课程的构建和设计。一方面,翻译课程本体内容包括了课程的性质、培养目标、课程选材和教学手段;另一方面,翻译课程还包括其他外部因素如译者素质培养、语料库和人才库的建设等。只有将两方面的内容通盘考虑,才能设计出适合当下社会发展的应急语言服务课程,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的翻译人才。

关键词:应急语言服务;课程设计;翻译人才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1-0032-03

2020年5月,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编著出版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这是在2018年公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基础上形成的外语类专业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对专业教学过程的各方面做了具体描述。在《指南》当中,明确提出课程设置的时代性和动态性,如法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指出:“课程设置应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教学、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法语专业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突出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建构,特别突出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课程调整机制。”文军在谈及《教学指南》对“翻译概论”课程的思考时,提出课程设计需要考虑课程内容的适切性,课程要素的一致性和教学安排的平衡性[1],这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尤其是应急语言服务概念提出后,相关的课程都应该有所调整,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实际情况的需要。

一、应急语言服务的背景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彻底打乱了我国乃至世界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深深改变了社会发展的秩序结构。截至目前,我国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民生活逐渐恢复,但对新冠肺炎的“抗疫”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还需要进一步厘清和反思。在此背景下,一大批语言学人从国家发展事业的大局出发,从抗击疫情的实践入手,讨论国家应急语言服务体系建设课题(王立非等[2];王铭玉、康喆文[3];李宇明[4]等)。部分成果如《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疫情防控外语通》《疫情防控“简明汉语”》已经在这场“战疫”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与此同时,国家需要建立健全应急语言服务长效机制,时刻准备在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情况下,能够有一支专业化的应急语言服务队伍,提高国家现代化治理中的应急能力。专业化的人员队伍就需要有具备高素质、能战斗的人才,解决途径就是从微观角度出发,探讨应急语言服务背景下翻译人才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根据现阶段外语服务过程的特点,探讨如何合理构建一门翻译课程,弥补现阶段翻译课堂应急外语方面内容的不足。

二、应急语言服务背景下翻译课程的本体内容

(一)课程性质

谈及翻译的本体内容,首先必须将翻译课程的定位说清楚,即翻译课程是什么性质,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如何。与英语翻译专业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课程设置不同(根据理论与实践、文本题材、翻译形式设置多门翻译课程),大部分外语专业的翻译课程由于学生学习年限和水平,一般安排在本科高年级阶段,仅仅区分口译或笔译课,课程内容往往呈现千姿百态。导致课时安排无法满足系统学习应急语言服务的全部知识。因此,应急语言服务翻译课程应该充分考虑课程的整体安排,突出区别性和专业性,以及在翻译内容上的补充性和时效性。翻译教学本身就存在理论派和实践派的冲突,本科阶段学生能力和较少课时安排致使需要针对这一阶段的实际情况做出有效的教学安排,即突出翻译实践,在实践中领会和吸收翻译理论知识。雷文强根据翻译教学的PACTE(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专项小组)模式,提出在法语本科阶段,尤其是笔译教学,课程要明确“以实践为主,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应对和处理翻译素材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操作性’知识”[5]。

(二)培养目标

以法语为例,《指南》中法语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和描述中有法汉/汉法笔译和口译内容,其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翻译理论和方法进行法汉/汉法笔译的能力和口头翻译的能力。这就要求应急語言服务背景下翻译课程的目标需要学生运用口笔译的基础理论和策略技巧,了解应急语言的特点和在两种语言中的差异,翻译有一定难度的法汉语应急语料文本,独立承担应急翻译任务。口译活动中,学生应能够根据应急场景和需要胜任和承担口译任务。总的来说,应急语言服务背景下的翻译课程目标与大纲的整体目标一致,但需要译者熟悉应急语言和语料,能够完成应急语言服务任务。

(三)课程选材

既然明确了应急语言服务背景下翻译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那么相应的课程选材就涉及具体翻译教学内容了。总的来说,课程选材分为一般常规性内容和特殊性内容。一般性内容包括常见应急情况下需要的翻译内容,如医疗急救、救灾语言、灾(疫)情信息播报等。特殊性内容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内容的及时性,即根据当下社会或区域紧急的突发状况及时取材并设计教学内容。突出例子就是新冠肺炎发生后,国家自上而下的应急性的反应以及前文提到的各大学院校和科研所的语言学者和专家们开发的应急语言服务项目成果:既有针对外国来华学习工作人员的《疫情防控“简明汉语”》,也有便利本国医疗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疫情防控外语通》,以及国内不同地区援鄂人员交流使用的《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以上成果中都体现了翻译的重要性和相关翻译课程可以设计的具体内容,如“外语通”选取的四方面内容:入境注意事项、日常注意事项、个人防护措施以及诊疗用语[6]。

(四)教学手段

如前文所提,应急外语服务背景下的翻译课程是“实践为主”,需要与《翻译概论》这类课程相区别。一方面,和一般翻译课类似,实践为先的教学模式脱离不开“译”和“评”两条主线,这与周领顺提出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不谋而合,在一次访谈中,他提出要将二者融合起来[7]。马明蓉通过细致研究周编著的系列翻译教材,总结其方法为“赏-译-评-研”一体化的体验式翻译教学模式[8],这是可资借鉴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突出应急语言服务的时效性和专业性,还要借鉴功能学派翻译理论,采用专业话语的专业化文本体裁分析理论来将话语分析和翻译实践和教学相结合[9]。与此相对应的,应急语言服务背景下,对译者终身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灵活性也有要求,其核心在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从事教学过程中需要退居幕后,变身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领航员,而非采取“填鸭式”的教学。体裁分析和自主学习理论的翻译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专业意识、提高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最终在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下不断进步和发展。

在“互联网+”越来越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时,翻译课程的设计也不能离开信息技术和网络传媒。教学过程中要将突出翻译实践、适当甚至鼓励使用翻译工具和计算机辅助翻译、开展语料库建设,教学组织上可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突出线下的实境教学与线上的自主学习,其目的是使教学与现代科技接轨,提高翻译的水平和效率,为翻译教学和学习服务,最终在应急外语服务方面做到与时俱进。

三、应急语言服务背景下翻译课程的其他内容

除翻译课程的本体内容外,还应注意其他直接或间接影响翻译的结果或应急服务效果的因素,在翻译课程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在整体学科建设上做到有备无患。

(一)译者素质培养

译者素质的培养首先就是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转换能力。翻译作为一门职业也必须遵循一定的“翻译职业伦理”,赵田园等将其界定为“翻译行业从业人员在从事翻译活动时应该具备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必须遵守的职业准则、规范和标准等,具体展现的职业行为风范,不可或缺的职业行为判断和职业行为决策能力。”[10]对于应急语言服务人才,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还应该特别注重培养其志愿服务精神,尤其是灾难和应急事件发生时展现的无私奉献精神,乐于迎难而上,主动服务社会和他人。

(二)语料库和人才库建设

新冠肺炎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其最大经验就是需要提高应急语言服务机制,在突发事件中能够随时做好准备,将负面效应降至最低。因此,除了在宏观层面增强国家应急语言能力储备和协同,微观方面,翻译课程的建设也要考虑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师生要根据实际需要搜集各种应急汉外双语语料,建立小型语料库,以备不时之需。学科之间也要打开壁垒,推动人才之间的流动和协作,储备高素质的应急外语复合型人才,必要时能够随时上场提供语言服务。如天津外国语大学的“一基地三库”(即天津市应急外语服务人才库、应急外语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应急外语服务研究院、应急外语服务多语种语料库实验室)正是对这一方面的有效探索和尝试[11]。

四、结语

新冠肺炎的暴发和影响说明由公共突发事件引发的应急语言服务问题是语言学习和工作者当下必须面对的课题。高校语言教学工作者需要应时而动,对相关专业课程进行调整和改善,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根据《教学指南》的课程设置理念,本文尝试厘清应急语言服务背景下翻译课程的构建,区分课程中的本体内容和其他内容。各学校和专业可以根据自己学科定位和特点采取不同的翻译课程安排,有条件的院校还应该形成本硕博不同层次、衔接有序的应急人才培养计划。最后,建议采取以下三种不同课程设置方案:1. 在一般翻译课内部的板块化教学中(如文学、时政新闻、演讲……)加入应急板块,如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高校里设置灾害应急语言服务内容,在外籍人士众多的大中城市高校设置日常应急语言服务内容(法律援助、交通事故、医疗等);2. 在专业翻译学方向框架下,单独设置一门应急外语服务翻译课程,根据应急服务内容的特点,进行专题性研究以呈现系统性(如当下的新冠肺炎应急语言服务翻译课程);3. 根据各高校特色方向课程,单独设置应急外语服务课程,可设置为全校性公选课或部分专业的特色课,具体内容含志愿服务、应急救灾、语言服务、国家安全等主题。

参考文献:

[1] 文军. 《教学指南》背景下“翻译概论”课程设计的思考[J]. 上海翻译,2021(02):61-64.

[2] 王立非,任杰,孫疆卫,蒙永业. 应急语言服务的概念、研究现状与机制建设[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01):21-30.

[3] 王铭玉,康喆文. 由语言应急引出的语言服务问题[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03):32-39.

[4] 李宇明. 重视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语言应急问题[J]. 语言战略研究,2020(03):23-30.

[5] 雷文强. 浅谈本科法语笔译课的目标、性质和选材[J].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2021(04):40-48.

[6] 刘晓海,田列明. 应急语言服务领域的语言资源建设与应用——以《疫情防控外语通》研发为例[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0(04):17-25.

[7] 徐铫伟,周领顺. 2020 翻译教学、实践和研究中的“求真”与“务实”——周领顺教授访谈录[J]. 语言教育,2020(03):2-7+13.

[8] 马明蓉. “赏—译—评—研”体验式翻译教学模式创新——以周领顺教授系列翻译教材为例[J]. 翻译论坛,2017(04):52-57.

[9] 黄大网,濮阳荣. 基于体裁分析与自主学习理论的MTI翻译课堂教学模式[J]. 外语与翻译,2021(01):42-48.

[10] 赵田园,李雯,穆雷. 翻译硕士“翻译职业伦理”课程构建研究:基于语言服务市场现状和MTI教学调研的反思[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原名《中国外语教育》),2021,4(01):26-32.

[11] 殷奇. 抗疫应急外语服务的思考与行动[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20.

(荐稿人:郭玉梅,天津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汪旦旦)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的MOOC课程设计
“千里画廊,魅力北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基于学科竞赛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多元化的课程设计主体研究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设计教学的调查研究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
在交往实践观视阈中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课程设计观的重构
分阶段进行楼盖课程设计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