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伟志
摘 要:通过“可拆卸便携板凳设计”“稳固结构设计”“创意台灯设计制作”等相关案例,运用调查分析、文献等方法,分析了当前通用技术学科课堂实践活动开展流于形式、学生应付了事等问题,并提出有益于提升课堂实践活动开展的有效性、提升學生创新设计素养、进一步完善学生评价体系的实施路径,为高中通用技术教师更好践行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实施策略。
关键词:实践活动;创新设计素养;以生为本;评价体系
引言
在2014年3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今年3月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了“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的指导思想。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立足实践、注重创造、体现科技与人文相统一的课程,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落实五育并举(尤其是劳动教育)的重任。
1 开展通用技术课堂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课堂教学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人才的主渠道、主阵地,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因素。通用技术课堂十分重视技术实践活动的开展,一直倡导“做中学”和“学中做”,坚持开展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技术设计活动。高中通用技术实践活动的实施应该结合理论知识并贯穿整个模块教学的始终,并提供适合学生动手操作的平台和创作成果评价的体系,对教师更好践行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2 基于教学案例的高中通用技术实践活动实施路径
2.1 凝聚课堂活力,发散创新思维
教师精心挑选合适的事例、实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将目光牢牢聚焦在课堂中,这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之一[ 1 ]。在苏教版必修1《技术与设计1》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第一节“发现问题”中,依据课程标准中“初步学会从技术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多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的能力”的要求[ 2 ],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认知、生活经验的具体产品改进、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等案例,并设计出具有引导作用的构思表格方便学生填写,用经典的实物案例进一步触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更加活跃课堂讨论的气氛,使本节实践活动更具有凝聚力和可操作性。以“创意台灯设计制作”这个技术实践活动中的“发现台灯问题”为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措施:
(1)直观体验。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些功能、特点各异的台灯,使他们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2)信息收集。引导学生运用问卷调查等收集信息方法并分组讨论,从使用台灯不方便、不如意,希望有什么样的台灯等方面入手,促使学生罗列出更多关于台灯的信息。
(3)及时点评。及时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尤其鼓励发散思维在发现问题中的运用,并详细记录整理为后续的模型设计制作打下良好基础。
(4)评价总结。用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所发现的问题进行点评总结,达到增强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2.2 明确活动任务,备齐材料工具
在苏教版必修1《技术与设计1》第七章“模型或原型的制作”第三节“模型的制作”中,依据课程标准中“熟悉一些常见材料的属性及其加工方法,能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材料和工具,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产品或模型”[ 2 ],教师应选择适合学生学情并能完成加工的案例,能帮助学生树立设计制作更高复杂作品的信心。以“可拆卸便携板凳设计”这个技术实践活动为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准备:
(1)明确总目标。明确该实践活动的总体任务——以给定的材料和工具,设计并制作出适合老人小孩外出携带的可拆卸的简易板凳,避免学生盲目制作,设计活动流于形式。
(2)细化任务分值。评价评分标准如表1。
(3)备齐工具。尽可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工具,避免学生在课堂中两手空空浪费时间,这是动手实践课成败的关键之一。工具可以是美工刀、手锯、划针、样冲、铁锤、锉刀、螺丝刀、微型电钻等木工、金工常用工具设备(见图1)。
(4)丰富材料种类。材料可以是瓦楞纸、pvc管、桐木条或板,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提供3D打印耗材。
(5)展示评价。提供给学生展示、自评、互评的平台,根据之前制定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对各自的作品进行评价打分,并结合教师穿插的点评和打分,共同确定最终得分。这样一来,学生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设计并制作出各种材质的便携板凳,实践活动真正落在实处。
2.3 完善管理方法,重视安全操作
在技术实践课堂活动中,教师管理50个手持各种工具的学生的同时,既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创造力、使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在课堂中能很好结合,又要尽量避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受伤。因此,制定技术实践课堂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操作要领,完善学生的评价机制是十分重要而有效的。以“创意台灯设计制作”这个技术实践活动中“模型制作”部分为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措施:
(1)明确制度。在技术实践教室的显眼位置悬挂《通用技术技术实践室管理制度》,明确学生进入实践室的各项要求和违禁行为。
(2)登记留底。科代表填写当日的“技术实践活动登记表”,登记清楚“班级、日期、项目名称、使用工具”等栏目信息,以便课后复核。
(3)安全警示。教师强调各种用电操作方法。例如:先教师检查后通电、电线无裸露金属部分、佩戴绝缘手套、制作时始终保持断电状态等要求。
(4)小组协作管理。以两或三人为小组开展设计制作,并指定专门的学生负责工具的借还。
(5)时刻巡查、及时纠正。教师时刻关注课堂情况、纠正违规事件、奖励专心制作、技术要领正确的学生,并及时在其“台灯技术实践活动评价表”登记得分。
这样一来,学生在科学有序的环境中,更能深刻认识到掌握正确技术要领的重要性,也进一步提升了安全意识和技术素养。
2.4 坚持以生为本,关注个性发展
通用技术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技术素养,以生为本,注重个性发展[ 3 ]。教师需要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情况,给他们提供丰富的技术创作平台。在苏教版必修2《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中,依据课程标准中“经历将结构的各种基础知识应用于技术实践的过程,初步掌握基本的技术学习方法和技术探究方法,发展技术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2 ],教师可以选择既适合大部分学生能完成的设计制作,又能体现个性发展的案例。以“稳固结构设计”这个技术实践活动为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措施:
(1)发掘特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及时发现并关注动手能力强、结构设计方面有兴趣的学生,引导他们挑战更高难度的结构设计竞赛。
(2)分层教学。对挑选的个性学生进行专门的技术讲解和辅导。
(3)提升装备。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材料、工具、设备。
(4)鼓励引导。竞赛难度比平时的实践活动更大,教师应鼓励学生循序渐进地试验和反思,不断创新寻求更好解决方案。
(5)交流展示,提升获得感。如利用学校科技节、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并发奖状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6)组织参赛。去年我校学生在获奖率不到百分之三十的激烈竞争中获得了“同济大学全国中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三等奖。
坚持以生为本,促进了学生个性良好发展,这些优秀学生也会给其他人树立学习榜样,形成以点带面、共同促进的良好学习氛围。
2.5 加强劳动教育,实现知行合一
2020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该意见强调了“坚持立德树人,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體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思想。通用技术实践活动也应当将劳动教育融入平时教学活动中,具体有以下途径:
(1)培养良好劳动习惯。学生日常协助教师打扫技术试验室,以及实践活动结束后工具整理、材料分类收集,提升技术试验室的主人翁意识,养成自觉劳动习惯。
(2)教学渗透。在教学案例中渗透劳动教育。例如在苏教版必修2《技术与设计2》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第一节“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中,让学生以图片或视频形式记录自己帮忙父母整理家务和烹饪美食,并用流程规范整理制作成幻灯片后在班级课堂展示交流。
(3)提倡环保节约。在“创意台灯设计制作”这个实践案例中,鼓励学生收集各种废弃的材料、装饰品来进行台灯主体结构的加工制作。例如使用装饼干的金属盒作为底座、各种材质的老旧衣架作为支撑杆等(如图2)。
3 思考与展望
教师采用丰富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供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技术实践活动平台的同时,还应使课堂技术实践活动向更深层次发展,更紧扣学科核心素养,切实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以此为突破口,大胆创新开发出与时俱进的实施路径。
3.1 完善课堂教学规划,构建多元活动平台
通用技术的课程教学包括必修模块、选修模块,以及校本教程,其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积极开设多门选修模块和校本选修,并成立各类学生社团、兴趣小组,引导他们参与各种科技实践活动。例如我校目前成立了科技创新兴趣小组、电脑机器人社团、结构设计兴趣小组,航模社,还有正在筹备3D创客、人工智能等学生社团,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样实践创新设计平台。通过这些平台,既丰富了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创新设计素养,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充分展示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近5年,我校学生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3个国家级奖励,省级奖项十多个。
3.2 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实施激励评价机制
基于通用技术的学科特点,以践行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通用技术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时效性。如讲授型转化为试验型,试验型转化成创作型,创作型转化成专利成果申报型等等。课堂上课方式转变后,学生的评价机制也应相应改变,两者才能相辅相成。如改变传统的“一考定终身”这样的评价机制为多元评价体系,其体系包含期末笔试考核、平时技术设计实践作品评分、课堂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科技竞赛专利申请等方面,并加以不同的权重进行综合评定。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主动将知识融合到技术实践活动中,切实做到学以致用,也会极大提升对通用技术的学习兴趣和自身的技术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西汉刘向的“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来说明无论为学还是为政,实践都是非常重要的。通用技术教师更应该以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深刻理解技术实践活动对学科的重要意义,与时俱进地开创出适用于不同学校、面向全体学生的通用技术实践活动实施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伍秋茹.精心选用事例 增强课堂活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2):74.
[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解读(2017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63-65.
[3] 周秀蓉.例谈以生为本的高中《通用技术》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