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需求为导向的阶梯式运动康复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与应用

2021-09-14 02:37刘玉倩余庆肖海莉张明耀任建厂王海涛
职业时空 2021年4期
关键词:体医融合需求导向实践能力

刘玉倩 余庆 肖海莉 张明耀 任建厂 王海涛

摘要:在健康中国及“体医融合”背景下,运动康复专业迅速发展,但培养过程中出现专业定位不清晰、目标不明确、知识技能体系与社会对“体医融合”的需求有一定差距等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学生、社会和国家政策需求,以体育和医学的教育理念为核心,构建了五阶式的“阶梯式”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专业实训课→校内实践与服务→校外见习、实习与服务→运动康复技能大赛”。经过4年的应用和不断完善,目前该成果已纳入运动康复专业培养方案,为全国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系统的方案。

关键词:需求导向;体医融合;运动康复人才;实践能力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和“体医融合”理念的应用,我国的运动康复专业发展迅速,从数量的快速增长逐步发展到人才培养方式规范、质量提升,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的关键阶段。为符合社会需求,学生需要能够运用医学、体育学的理论和技能分析解决各种实际问题;需要能够从事与老年慢病康复、运动损伤康复、运动防护等领域有关的社会服务工作[1]。但很多院校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专业定位不清晰、学习动机不足、目标不明确、知识技能体系与社会对“体医融合”的需求有一定差距等问题。2017年通过对健康相关企业、养老机构、运动康复专家访谈等方式,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学生、社会和国家政策需求,以体育和医学的教育理念为核心,构建了五阶式的“阶梯式”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经过4年的应用和不断完善,目前该成果已纳入运动康复专业培养方案。

一、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医融合”的家国情怀和科学人文素养需要培养和提高

运动康复属于体育学与医学交叉融合的学科,在健康中国及“体医融合”背景下,学生培养过程中坚持以体育和医学的教育理念为核心[2]。在学生德育培养中既有体育学的勇于拼搏、追求卓越、无惧挫折、不怕困难的思想教育,又要进行“医乃仁术”的医学敬业精神和伦理教育。体育学素养与医学素养同步进行,树立职業荣誉感、健康中国背景下的使命感,培养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通过在运动康复的课堂教学和服务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道德认知。

(二)对运动康复专业定位不清晰,学习动机不足,目标不明确

2012年教育部调整高等教育专业目录,单独成立运动康复专业。由于全国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包括许多医学院校和体育类院校及综合类院校, 体育类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不清晰,医学类课、体育类课程、实践及理论的课程结构不均衡[3]。学生在学习、就业和考研中面临多方面冲击,在读期间无法考取康复治疗师证、健康管理师证、运动防护师证等。学生不明确体育院校的运动康复与医学院校的运动康复其职业特点的差别,也不清楚其作为专业运动员的优势,因此,需要在实践中明确其职业特点,激发学习动机。

(三)运动康复专业课知识与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能力脱节

运动康复课程由于内容设置和场地需求等问题,使学生课下实践操作机会较少,实践教学薄弱。许多学生对于理疗仪器、健康风险评估、康复手法应用等还停留在老师讲的图片或录像,并不会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室常规也不清楚。而大四第一学期,学生就要去实习,导致在实习中还需从头学习。因此,需要提前对学生进行实操训练,以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四)对运动康复的国际研究前沿缺乏了解

国际运动康复的研究发展迅速,新的康复技术的应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人类疾病谱的改变、社会老龄化加剧等,学生需要了解这些变化,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以适应职业发展和社会所需。

二、以需求为导向的阶梯式运动康复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一)体医融合的思政教育为核心

1.体育学与医学课程教学中强化课程思政,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职业担当。在专业课程教育中,渗透我国康复医学发展,运动与健康促进成就,传统康复方法的优势,体育学人文素养、医学职业道德规范等。尤其是2020年至今延续世界范围内的新冠疫情,不同国家的应对模式及其深层的社会、文化、政治等原因的剖析,介绍“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国家政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利他”的崇高情怀。

2.通过校内实训服务和运动会的运动防护工作,明确运动康复的职业特点,培养职业担当。学院提供了专门的运动康复实训室,实训工作已在校内运行近10年时间,每学期都会安排运动康复专业学生为有慢性劳损、运动损伤的老师和同学们提供服务。组建体育保健康复协会,成立“校运会运动防护党员师生服务队”,在校运动会期间开展预防损伤和伤病早期处理。在服务过程中,培养了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公共服务意识和公益精神,具备社会服务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

(二)需求为导向,明确学习目标

了解需求,根据需求调整实践技能训练。与国内招收运动康复专业的高校负责人、专业任课教师、相关企业、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等学校的相关专业负责人进行访谈,了解体适能与健康产业的宏观发展,体医融合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国际运动防护专业的发展及人才需求等问题。对各高校生源、培养方案、学生就业、发展思路等进行调研。社会对健康管理、感统训练、体能训练等人才需求量增大[4]。随着国家体育强国战略的推进,对大众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逐年增加,国民体质有所提高。需要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定期进行科学测试与评估,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及运动损伤后的康复方案,指导科学体育锻炼,提高体质水平。在此基础上修订了《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学生的需求:第二学期开学要求学生提交学期规划,使学生有目标。同时根据学生需求,在课程中增加相应的内容及聘请相应医院医生、高校教师、企业负责人、运动康复领域专家等为学生授课,开拓视野,增强专业知识。

2.社会需求:幼儿园、小学需要教师具备幼儿体能训练、人体发育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医院需要学生掌握医疗机构常用的运动康复仪器、运动康复方案制定,方法实操等技能;养老机构需要学生掌握慢性病的运动处方、临床医学概论、健康教育、传统康复方法等知识和能力,根据这些需求对实践模式和内容进行改革[5]。

3.国家政策需求: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体医融合”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健康产业蓬勃发展,运动康复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对运动处方师、运动防护师、体能训练师、健康管理师等的需求增加,因此需要在校期间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6]。

(三)构建阶梯式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依据体育学与医学的教学特点和运动康复实操技能的特点,设计为五阶式实践培养模式(见图1)。

第一阶段:课程教学中增加讨论、案例分析、实操性内容,通过演示,使学生对实践内容由知识理解向应用过渡[7]。在前期广泛调研的基础上,2020年修订的培养方案中,专门增加了《体态评估与矫正》《感统训练》《医疗体操》《运动康复技术前沿讲座》等课程,以符合社会和国家政策对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

第二阶段:专业实训课。第3-5学期安排专业实训课,每学期16学时,安排专职教师指导实训工作。第3学期健康指导实训模块、第4学期康复治疗实训模块、第5学期运动防护实训模块。实训课期间除锻炼学生运动康复相关技能外,实训室向全校师生免费开放,根据具体案例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校内实践。每年校运动会安排学生为师生提供运动损伤预防、运动损伤处理服务。学生成立体育保健康复协会,共有100多位会员,定期举行体育保健康复知识与技能培训、运动康复技能大赛、为社区居民提供保健康复知识咨询等活动。每年聘请运动康复专家来校为学生讲座,开拓学生视野。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开拓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的路径。

第四阶段:校外见习与实习,校外各运動队比赛防护。学生通过在校外各单位的见习与实习,面对更复杂多样的病例,学生需进一步将理论与病例具体情况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更个性化的康复方案,积累临床经验。

第五阶段: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运动康复技能大赛(院级和中国康复医学会),创新创业比赛。2019年举办了体育科学学院第一届运动康复技能大赛,为当年的中国康复医学会的全国比赛选拔了优秀人才。2021年4月已筹备第二届运动康复技能大赛。鼓励学生从“体医融合”的视角设计项目参加学校和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竞赛等,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通过这些比赛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并为学生后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8]。

(四)与行业对接,适应社会所需

在全国范围内拓宽学生实习、就业途径:近年分别与广东省特殊教育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防护师协会、骨科围手术期康复(TG-FaMST6)全国联盟、中国康复医学会体育保健分会、康复教育分会积极对接,提高学校在运动康复领域的参与度和与同行的广泛交流,为学生实习和就业及考研增加了更多的选择,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运动康复的兴趣。

(五)专家引领,激发学习兴趣

自2017年至今,聘请国内外运动康复领域专家学者报告13人次,包括国际运动康复进展、科学思维训练、康复体能等多方面,通过这些前沿讲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国内外研究最新热点问题[8],激发了学习和研究兴趣。

三、阶梯式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应用效果

通过阶梯式实践模式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好的责任感、职业担当和职业适应能力,受到实习单位好评,部分学生在实习单位就业,为后续学生实习和就业拓宽了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应用成效见图2)。通过5年不断完善实践模式,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组队获得第三届全国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1项,个人三等奖,老师获得“优秀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获得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二等奖1项。学生承担大学生党员卓越班班长,“三好杯”医疗监督负责人,校运会党员防护队成员,获得优秀志愿者、优秀裁判员等。教学相长,激发教师自我成长,激发学生深入研究兴趣。教师参与全国的行业协会工作,在实践中提升教学技能和教学研究。形成“双师双能型”高素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过程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明确就业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国祥,邱服冰,杨剑.中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0,26(10):1133-1141.

[2]  车璐,王健,刘琳,等.基于“体医融合”理念的中医药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考[J].中医教育,2021,40(01):50-53.

[3]  齐大路,方千华.大健康产业视野下我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12):71-78.

[4]  王国祥,张鑫华.ICF视野下我国高校运动康复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9):1002-1005.

[5]  余清,秦学林.体医融合背景下运动康复中心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8,39(6):24-30.

[6]  鲍志鹏,孙国珍,杨刚,等.互联网+居家运动康复对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运动耐力及运动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1,36(01):82-85.

[7]  刘玉倩,王海涛. 保护动机理论在《健康教育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19(04):103-105.

[8]  张华丽.校院合作背景下技能大赛促进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1(07):92-93.

猜你喜欢
体医融合需求导向实践能力
关于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探析
“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体医融合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
美国在线音乐产业盈利模式的需求导向分析
基于网络与数据智能化的数码印花产品设计定制模式研究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分类教学模式探究
“需求导向”视域中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构建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