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飞
摘 要:为了实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经济学专业必须转变以科技知识为重点的传统教育模式,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对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意义,并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该方法建立了涵盖“课程思政”的合理评价模型,充分发挥了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和功能。
关键词: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2-0059-03
自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课程思政”的构想,各高校努力践行课程思政,以确保完成高校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当前,高校经济学专业教学的模式亟需改变,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意识到课程思政对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特征
(一)内涵
“课程思政”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高等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维方式。课程实践的意义在于建立全过程的课程体系,在不同的课程中引入相匹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从而产生有效的协同作用,将德育教学思维方式带入教育的核心领域。课程思政是一个具有创新思想的新教学理念,教师必须探索各学科思想政治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紧密联系,引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并将其推广到改革中。其要求将学校的所有课程教学都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以课程的素养和教育功能为基础,将课程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实现知识传播与价值引导的统一,旨在培育社会建设的后继者。
(二)特征
“课程思政”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价值领先。在知识和技术至关重要的教育环境中,“课程思政”的建议具有前瞻性,其重视知识的学习,但在课程中却更注重人的生存和发展。第二是载体的多样性,课程思政观念下的价值指导不是灌输和宣讲,而是一个活泼丰富的载体。大学教育中的各种课程是其具体载体,除了完成知识的转移外,专业教育还对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加以塑造。第三是教育协同作用,在课程思政体系中,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走向趋同,全体教师承担着课程思政的责任,形成了协同的教育效果[1]。
二、高校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的重大意义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
培养技术和创新型人才,树立道德和培养人才是经济学专业一直强调的目标,并指导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全面发展的后继者。在学生阶段,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指导下。对于大多数经济学专业而言,课程思政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以某高校经济学专业为例,2019版培训计划中的课程思政共16学分,占总学分的9.4%。
(二)是提高师德风范的有效途径
当前,在市场经济、多元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缺乏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多数教师单方面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部分教师没有意识或能力指导学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是开展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每个国家都在根据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才,世界一流的大学都服务于自己国家的发展。课程思政不仅是课程改革的方向,而且是开展良好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高等院校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挖掘经济学课程的思想政治内容,切实把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真正结合起来,明确高等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为谁培养人才”的基本问题,并提供高等教育的根本方向[2]。
(四)是突破思想政治局限性的现实需要
在高等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关键。然而,长期以来,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发挥其主要作用时,在各种普通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导致课程思政通常只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学生专业脱节,未能扩大实践文化教育的范围。在高校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中要融入思政内容,从而形成协同效应。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主渠道的作用,及时打破课程思政的“孤岛”效应,就能形成统一而明晰的道德教育效果。
(五)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近年来,在资本逻辑取向、实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人们的内在观念、信仰和价值标准逐渐受到金钱崇拜、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的束缚。因此,高等院校应将各课程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和功能巧妙地嵌入经济学专业课堂和实践培训课堂的各个阶段,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教育的统一。其不仅有助于整合各部门的资源,形成育人共识,而且可以协调各种课程,扩大育人的道德教育因素,逐步建立课程思政体系,具有覆盖面广、类型多、层次高的特点。
三、高校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的实践指向研究
(一)以问题为指导,转变教师观念,实行素质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群体的角色定位和使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并指出了教师群体的目标和方向。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并竭尽全力帮助青年学生“紧扣人生的第一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事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内容纳入教学大纲,还应利用课堂教学、互动式问答、教学反馈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巧妙地融入多元化的课堂教学中,以实现潜移默化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的生命工作。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关爱学生,为学生服务,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意识、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使学生成为诚信、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应加强课堂教学互动,采用探究、案例、经验等方法进行教学;在线和离线混合教学中,实施“互联网+教学”,加强“课程思政”在线示范课的建设,引导学生通过问题链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入探索,独立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修養的自我完善。
在高校经济学的课程思政环节,教师应该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各类课堂活动开展环节中,高校还应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展远程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后,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环境中应融入社会情境,通过自我调整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通过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高校经济学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在远程学习中,环境条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满足学生基本的心理需求,如完善设备,提升设备的可用性和质量,对课程的类型进行归类,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创设良好的情境条件,让学生在思想政治的学习中可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程思政环节中,应该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机能,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课程思政环节中,学生的心理需求满意度会受到学习环境的影響,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想政治学习环境,从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改善提供环境支持。若学生认为学习比较单调,且学习环境不够多元化时,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环节中,教师应该融入互联网技术,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的学习中产生兴趣,充分改善自身的价值观。在高校经济学教学环节中,应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将学生的自我约束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自我约束能力[3]。
(三)明确多个主体之间的分工是首要前提
高等院校的主要特点是注重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培养高技能、实践型人才。但是,面对高等院校众多学科类别和专业类别的情况,各类课程的教师在人才培养计划,教学设计方法和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首先,学院党委主要负责推进课程改革。要从顶层设计上系统调整各部门的工作,以确保实现各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调教育目标。其次,教务处、学生团委、科研部等部门是实施的二级行政主体。他们之间的有效协作与合作,将为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保证。第三,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其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道德的根本任务。在课程思政实施中,教师应在协作建设中发挥指导作用和领导作用。第四,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师应不断开阔视野,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努力建立课程目标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之间的关系,是顺利实施建设的关键环节。第五,校企合作是高等院校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行业指导、评估和服务,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有机地融入课程思政,发挥良好的思政效果。
(四)不断完善协同建设发展观
关于“课程思政”的协同建设,虽然已有很多研究成果,但是人们对“协同”的概念普遍存在误解。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课程思政很无聊,需要从专业课中挖掘思想政治要件,从而实现课程思政向专业课的转变,把课程思政的原则和难点纳入经济学专业课的课堂。经济学专业的教师应不断交流经验与合作,在课程思政课堂上展示新方法和有效成果,发挥示范作用[4]。
(五)及时建立协作联动机制
根据各地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现象,即总量高,质量参差不齐,长期建设存在局限性。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方面,“课程思政”的概念提出时间不长,从“合作建设”到实现“合作教育”的探索仍在初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尚未突出。另一方面,一些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和专业教师的教育水平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薄弱,经济学专业课程中深层的思想政治因素被忽视,合作建设成为形式主义。为了使“课程思政”在高校经济学专业中扎根,需要从头开始进行整合。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课程改革和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发布有关建设性和指导性意见,明确界定“课程思政”的概念,应提供物质和机构的支持;在课程管理中建立监督评估体系,以确保协作的顺利进行。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应根据各自的办学和专业特点,制定统一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和课程思政机制。校委、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等部门要合作组建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共同帮助经济学专业完成课程思政建设,增强专业教师的品德意识。
(六)创新涵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应被视为考验所有学校工作的基本标准。建立专业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将教师的道德操守纳入考核、奖惩制度、人才选拔方法、管理考核指标,在教师考核中坚持“一票否决制”,并对教师的道德、职业道德、学生的思想素质等提出了明确的标准。改革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方法,重视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评价,鼓励专业教师积极投入本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和运用。应将课程教学的评估从单一的专业维度扩展到思想指导、人的素质、社会责任等多个维度。创新教师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实施课程思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教育功能和有效性进行绩效评估,完善课程教育的长期保证机制,有效地促进教学与教育的统一,并充分发挥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的主要渠道与功能[5]。
参考文献:
[1] 许丽君,李鸣镝. 播音主持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以“播音创作基础”为例[J]. 视听,2021(01):205-206.
[2] 赵舒逸.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行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以高职机械行业英语课程为例[J]. 佳木斯高等院校学报,2021,37(01):150-151+154.
[3] 张广才.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的前提、反思和路径[J]. 昌吉学院学报,2021(01):48-51.
[4] 刘心占. 《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 法制博览,2020(18):211-212.
[5] 方升. 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思考[J].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3):79-81.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