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素养看普惠金融的发展

2021-09-13 05:29董强军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1年10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景泰县金融素养、普惠金融发展的调查,了解普惠金融发展的成就,指出深层次的不足和挑战,提出金融改革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金融素养;普惠金融;发展

一、普惠金融数据调查分析

2020年景泰县共有政策性银行1家,国有大型银行3家,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1家,邮储银行1家,农村信用联社1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1家,小贷公司4家,担保公司2家,保险公司15家,证券营业部1家,典当行1家。国家扶贫基金会中和农信小额信贷项目部在县上成立农户自立服务社1家,农村扶贫互助组织134家。全县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40个,其中乡镇金融服务网点全覆盖。总体看,全县已基本形成银行、证券、保险及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协调共存、设施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逐步构成以农村信用社为基础,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邮储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为主体,以农村资金互助社、小贷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补充的金融网络,全县普惠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区域金融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2020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0.46亿元,较年初增加13.18亿元,增长15.09%。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3.59亿元,较年初增加13.70亿元,增长19.61%。使用数字支付的人员达到90%以上,这主要得益于微信支付,支付宝的花呗、借呗,尤其是微信支付的广泛使用,买菜、买百货,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使用微信支付付款的公众越来越多;人均移动支付笔数达到64.68笔,同比增长56.35%,人均移动支付开通量达到81.07%,同比上涨1.88%。每万人拥有的银行网点数1.68个;每万人拥有的具有融资功能非金融机构数为0.13个;每万人拥有的ATM数维持在3台左右;每万人拥有的联网机具数为104.91;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人均支付业务笔数为2.21笔;每万人拥有的借记卡数逐步达到40704.99张。

二、金融改革和发展为普惠金融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成效显著。多层次、竞争性金融组织体系基本形成推动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改革,其健康状况、经营规模和支农支小能力有所提升。

(二)金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基础性金融服务便利性不断增强。农村支付结算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服务空白乡镇基本消除。通过组织推广适应农村需求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和终端,开展支付结算特色服务,有效延伸了支付覆盖面,极大便利了农村支付活动。农民工银行卡有效满足了资金汇兑、存储等金融需求。

(三)信用体系建设和金融生态环境改善。个人和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基本建立,截至2020年末,共有3927户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农户信用档案建档率为11.1%,建档农户信贷获得率为61%。各类“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有所涌现,“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激励机制初步形成。

三、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尽管多年的金融改革为发展普惠金融奠定了基础,由于体制机制障碍等多种因素,目前农村、小微企业等基层金融服务体系仍较为薄弱。

(一)农村金融仍是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农村金融业务效益低、风险高,金融机构服务农村的内生动力不足。农业比较效益较低导致农村金融资本回报率低,同时在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较高,与农村金融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还不完善,投资环境、司法环境、信用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等建设尚未完全到位,担保公司、资产评估公司、信用评级公司等中介服务型机构仍较为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

(二)农村金融信贷不足。农业属于弱质产业,资金回笼慢,回报效益低,投资风险大。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和风险管理的实施下,许多农村金融机构减少了农村放贷量,上收信贷审批权,提高了贷款的门槛,有的甚至将贷款投向经济发达的城镇和非农项目集中,加大了农村贷款的难度。同时,由于土地使用权不能作为抵押,大部分农民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物,不得不放弃贷款。在农户贷款方面,目前农户贷款仍然以农村种植业为主,期限在一年以内,额度平均在10000元左右,贷款制度僵化、呆板,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极不相称。

(三)小微企业融资仍面临诸多困境和约束。小微企业融资面临信息不透明、交易不经济和风险不确定因素的制约。我国经济体制仍处于转轨阶段,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小企业自身也面临更大的结构转型压力,银行对大企业、大项目的偏好,更容易产生信贷市场上对小企业资金供给的挤出效应。尤其是在宏观环境变化和政策偏紧时期,小企业信贷供求矛盾也会变得更为突出,资金可得性进一步下降,融资上会更加依赖高风险的非正规金融,利率也会进一步提高。

四、发展普惠金融的思考

(一)构建多层次、多样性、适度竞争的金融服务体系。 鼓励大、中型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大、中型金融机构从国家发展战略和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做好“三农”金融服务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不断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满足“三农”和小微企業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二)加快面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结合传统农户与现代农业中农业产业化企业、现代农业科技、农田水利建设等对金融需求的差异性,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满足不同主体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需求。

(三)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支付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基础性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在存、取、结算、政府直接支付等方面,使农村和城市一样享受多渠道、低成本、广覆盖的基本金融服务。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应加快整合小企业信用信息,大力发展电子化的高效动产质押登记系统,修订会计审计标准,完善破产法规等市场退出制度,全面优化小企业金融生态,推动小企业融资便利化。

作者简介:董强军(1987.11-),男,汉族,甘肃定西,本科,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景泰县支行。研究方向:县域经济。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发展
区域发展篇
普惠金融下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路径剖析
国内P2P平台风险控制比较分析
欠发达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普惠金融浅析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