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少年处于生命观念树立的关键阶段,心肺复苏的急救非常好地诠释了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从心肺复苏的教学时间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可行性等几个方面对课程的教学设计予以诠释,也为更多从事心肺复苏相关教育教学的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生命教育;心肺复苏;课程设计;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3-107
一、课程设计背景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了学会生存生活,重视生命教育的概念,并把生命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新时期开展生命教育指明了方向。而我们探讨的心肺复苏的急救知识,隶属于安全与健康领域,是校园安全居家健康板块中应掌握的应急救护安全技能。
2.《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中明确提出,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
3.2020年8月26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红十字工作的通知》要求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学校教育内容[1]。
4.从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学习的现实意义来看,近70%的急救事件都发生在家庭之中,人的心脏停搏4分钟内救治成功率约为50%,6分钟内救治成功率约为10%,10分钟内救治成功率约为1%[2]。如果第一时间进行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就会为专业医护人员的到来赢得宝贵时间,极大地提高救治成功率。如果每个家庭中有1~2个成员掌握急救技能,关键时刻就是救命知识。
5.有利于青少年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6年3月教育部出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其中指出学生应当具有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珍爱生命的重点是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安全意识。心肺复苏课程的学习可以通过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行为与能力三个维度对核心素养加以阐释:
(1)情感价值观:在学习和参与急救中培养和促进学生善良、勇敢、富有责任心的品质,在施救过中体会团队协作。
(2)知识与技能:充分掌握施救的流程与生存连环节的关键要素。
(3)生活行为能力:在掌握急救技能的基础上付诸行动,真正实现第一目击者实施急救的行动。
二、课程对象
初中二年级及以上学段学生,建议每个学习班级30人以内。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教学物资设备(以30名学员为例):30m2及以上教学场地,CPR心肺复苏模拟人(成人模型)5副,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模拟机5台,一次性口对口人工呼吸面膜50张,急救用训练垫10张;教学视频播放设备,ppt课件,教案,麦克风,学生急救技能考试试卷,课程评价反馈表。
(2)学生基本情况调研:课程开展对象为初中学段学生,课程正式开展前建议先进行学生情况调研,以匿名的问卷调查形式开展,问卷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基本信息:学生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健康状况;第二部分问题:是否愿意在同学、家人甚至是陌生人出现突发生命安全事件时给予力所能及的援助;是否想要了解和学习突发生命安全事件发生时的急救措施;是否接触过或参与过心肺复苏相关内容的急救课程;是否了解心肺复苏急救流程“四步法”。通过问卷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基本状况,对心肺復苏急救的基本认识以及参与急救的意愿,对于开展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2.学生准备。
(1)知识准备:课前复习七年级下册《生物学》学生用书中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相关知识:包括呼吸道的组成,气体交换的原理与发生;循环系统的组成,体循环、肺循环的原理与意义。
(2)参与准备:课堂涉及跪姿的操作要求女学员需将头发束起,避免穿着带裙装和带跟的鞋,男性女性学员均需着装大方得体;课堂中能够根据老师的引导和互动进行体验式学习。
四、教学环节与课时安排
环节一:课程导入(0.5课时)
在导入新课时,以突发场景实例为载体引出课程:
1.相关急救案例视频播放。
校园突发紧急事件,启发思考我们可以做什么。
2.急救概述。
(1)国内急救的现状;
(2)急救的定义、目的及原则;
(3)急救助的法律责任。
环节二:基本知识理论(1课时)
经过课前导入的铺垫后,进入新课讲授。第一部分知识:心脏骤停的概述,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概述心脏骤停的概念、原因、类型、临床表现,建立对心肺复苏的初步认识。第二部分知识:心肺复苏的步骤,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参照美国心脏协会2015心肺复苏标准流程,将心肺复苏急救术分解为:心脏骤停的早期识别、紧急呼叫救援、心脏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AED的尽早使用几个生存链环节讲解。在每一个环节中要强调操作要领、注意事项、操作原理、操作目的。理论之后,播放完整的心肺复苏操作过程录像,让学生对心肺复苏操作技术有一概括性的整体认识。
1.心脏骤停(0.5课时)。
(1)心脏骤停与心脏病的区别;
(2)心脏骤停的表现及濒死叹息样呼吸;
(3)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的生理学原理。
2.现场环境判断(0.5课时)急救步骤及病情评估。
(1)D(danger)评估环境安全;
(2)R(response)评估反应、呼救并启动EMS;轻拍重呼(喂喂,你怎么啦?);无反应即大声呼救:“患者没有反应,拨打120、取AED、会急救的来帮忙”;
(3)急救前的自我防护:佩戴好手套,口罩;
(4)120急救车到达后的后续工作配合;
(5)复苏体位的方法介绍及示范。
环节三:实际操作练习部分(2课时)
采用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教师示教时要求标准版的按压速度和清晰的动作幅度,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和感性认识。操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处理:施救动作进行重复教学训练以强化学生肌肉记忆,适当的动作分解、放慢速度教学以提高学生掌握动作的准确性。操作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培养学生争分夺秒的急救意识。
1.成人心肺复苏知识要点(1课时)。
(1)意识和呼吸判断:一看、二听、三感觉;
(2)按压位置:胸骨下半部;
(3)按压手法:上臂伸直,双肘绷紧,双手掌根紧密重叠,上方五指交叉;下方五指伸直;上臂与胸廓垂直;
(4)按压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注意充分回弹;
(5)按压深度:至少5cm的深度,但不应不超过6cm;
(6)开放气道:仰额抬颏法,保证耳垂下颌的连线与地面垂直;
(7)人工通气:每次通气给予1秒,避免过度通气,吹气使患者产生可见的胸廓隆起即可。
2.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的使用(0.5课时)。
(1)尽快获取AED,打开电源开关;
(2)按照AED机器的图示说明在患者裸露的胸部粘贴电极片;
(3)连接AED插头;
(4)语音提示“正在分析心率,请勿触碰病人”,并按照要求离开病人;
(5)语音提示“需要除颤,请按下放电键”,按照语音提示疏散周围人,确保无人触碰后按下图标“?”按钮放电键,放电完成后立即重新开始胸外按压;
(6)整个施救过程中AED无须关闭,直至高级救援人员到来。
环节四:操作练习和总结(0.5课时)
学生按照六人一组共用一个成人模型,分组完成对肺复苏操作技术的练习。练习中以学生为主导,开展自我体验与实践,主讲教师进行巡视并对学生的技术和动作做出适当指导。课程最后,老师带领学生回顾整个心肺复苏过程,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强调。
环节五:情景实操考核部分(0.5课时)
操作考核按照两位学员为一组:分别承担角色A和角色B,首先考核角色A,角色B为辅助,教师设定考核场景,例如在校园内有人突然倒地情景,由A作为第一目击人开始施救,老师开始考核,考核步骤流程包括现场环境评估—立即呼叫,尽早获取AED—患者意识与呼吸判断—胸外按压位置、频率、深度—开放气道人工通气—正确使用AED—每间隔2分钟重新评估患者情况。每完成一项步骤均给予相应评得分,辅助角色B同学该轮不参与考核,但需要配合角色A拨打急救电话以及尽快获取AED,并在角色A使用AED时接手胸外按压。角色A考核结束后和角色B互换角色完成下一轮考核。
五、教学要点
心肺复苏的“四步法”分为:一评,二识,三呼,四救:
一评:评估现场环境是否安全,做好自我防护,施救者首先要关注和确保自身的安全;二识:识别倒地患者的情况,从反应和呼吸两方面给予判断:判断时间应至少5s不应超过10s。如果患者没有反应只有呼吸,则给予安全体位,随时监测其呼吸和反应情況;如果患者没有反应也没有呼吸,则立即呼救并开始实施胸外按压;三呼:寻求帮助拨打120以及尽快获得AED;四救:立即实施胸外按压,执行30次胸外按压以及2次人工呼吸,人工通气每次持续一秒,可见患者胸廓微微隆起即可。胸外按压的部位、按压深度需要精确掌握。
六、教学评价和课堂评价
教学评价内容通过理论考试、实操考试、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表来实现,学生的反馈评价通过设计专门的课堂评价表来收集学生对课堂和教学的评价。
其中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主要包括情感态度,合作交流,学习技能,实践活动等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含若干细则,例如合作交流部分是否体现能出主动和同学配合,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是否对团队的急救活动作出贡献。评价分为学生自评,同学之间互评以及老师评价三个部分,每个部分设定一定分值,合计总分。
七、课堂扩展延伸
生命教育的课程本身具备生活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因而在完成主体的心肺复苏教学与考核部分之外,老师可增加设置情景演练环节,以强化学生参与急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八、课堂实施的可行性
1.教材资源:心肺复苏课程教学教材资源主要参考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h Association,AHA)基础生命支持学员用书(Basic Life Support,BLS 2015年版),《心肺复苏与创伤救护》(中国红十字总会,2015年版),深圳市急救中心心肺复苏急救(大众版,2019年),深圳市2020年教师继续教育项目《心肺复苏急救培训》(项目主持人:刘丽婷),2020年罗湖区中小学品质课程《生命安全教育系列课程——“你我都是急救员”》(课程申报人:刘丽婷)课程教材。
2.课程中需要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其中包括:课堂导入部分使用正规媒体的生命安全相关报道视频资源,多媒体播放设备;可以容纳30名学生开展心肺复苏急救学习的场地,例如学校的心理活动室,文艺汇演礼堂等;带有反馈装置的心肺复苏成人人体模型教具:建议模型数量与实际参加学生数达到1:6,既每6名学生共享一个人体模型,AED模拟训机按照和成人模型相同的比例配备;便于按压操作时跪于地面的地垫等。疫情期间开展操作教学的消毒洗手设备和必要的室内通风。
3.课程的教学基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以初中学段为例,学生在生物七年级下册已经掌握了人体生理的循环系统与呼吸系统部分,理解心脏是如何通过收缩将心室内的血液泵向全身各个组织,尤其是大脑;并在舒张时回收回心血液为下一次搏动做准备,从而更好地理解胸外按压,人工呼吸是如何发挥急救作用的。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心肺复苏教学设计在整体教学过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时间分配上为理论1学时,实训2和考核1学时。学习过程中通过导入视频激发学生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理论讲授时采用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法,根据案例、明确任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采用讲授—演示法,即边讲解边示教,不仅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训练习时,教师先做示范,然后学生分组进行仿真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而实操中体现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协调合作与沟通的能力,让学生在急救活动中体验生命,在急救活动中感悟生命,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帮助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Hua W,Zhang LF,Wu YF,et al.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analysis of 4 regional populations [J].J Am Coll Cardiol,2009,54(12):1110-1118.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文锦中学,广东 深圳5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