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术概论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广泛,概论抽象,理论性强。单纯的理论讲授和将掌握知识点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会使偏重技能学习的艺术设计类学生对课程缺乏学习热情与兴趣,难以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当前,后疫情时代和“教育新基建”背景下,新的学习方法与教育模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思考。文章试图在艺术概论教学中,引入人才培养“新基建”对课程的要求,关注和利用教育新基建的技术红利,通过对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专业特性,构建“互联网+翻转课堂”“思政+理论+专业实践”的多维度立体教学新模式。具体从内容调整规划、教学组织设计、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成果评价等方面切入,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旨在优化教学结构,帮助学生提升艺术素养与审美鉴赏力,指导学生艺术创作与设计,赋予学生自我学习空间与自我知识构建的过程空间。
【关键词】教育新基建;艺术概论;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4-085-04
【本文著录格式】赵聪寐.“教育新基建”背景下艺术概论课程教學改革与实践探索[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4):85-88.
基金项目:内蒙古师范大学抗击疫情时期本科课程建设研究项目(项目编号:KYKC2061)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新基建”与“教育新基建”的内涵
“新基建”是目前我国经济与民生发展领域中最受瞩目的社会热点,被视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这一概念源于2018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1]2020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对“新基建”概念和内涵做出正式的解释。新基建是涵盖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引领传统基建转型、升级、创新的新一代基础设施体系。[2]“新基建”是党中央面向未来科技革命、经济高质高速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行动方针。
“新基建”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发展与产业变革的重要支撑点,其引发的新领域、新经济、新技术,为我国高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的时代场景。因此教育部及教育专家学者们提出建设“教育新基建”,加快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教育新基建”的内涵可包括两个层面:其一,外部技术层面,借助新技术在原有基建体系内进行升级;大力投入5G、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云技术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关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赋能,加强线上教育教学平台与资源的建设应用。其二,内涵要素层面,构筑人才培养的“新基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同志在2021年4月1日召开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1年全国高教处长会上,做了题为《夯实教学“新基建” 托起培养高质量》的重要报告,其中对抓好人才培养四项“新基建”做了深入阐述,即抓专业质量,其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抓课程质量,其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抓教材质量,其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剧本;抓技术水平,其是学习革命的关键突破。
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艺术概论课程作为基础理论必修课,对艺术设计类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艺术原理的抽象性,学生理论基础的差异性,在实践教学中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
从课程性质分析,艺术概论属于纯理论类课程,课程内容庞杂,学科交叉性强,涉及面广,艺术原理性较为抽象。而艺术设计类学生普遍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本科教学中技能技法训练课程占主导,学生逐渐形成了注重形象思维与感性表达的习惯,逻辑性与思辨性不强,对抽象略带艰涩的理论感到乏味,难以理解。在有限的课时中,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无法像专业技法习得那样立竿见影的呈现,这导致学生们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或秩序差,严重影响课程教学目标高质量达成。
从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分析,作为艺术理论体系的先导性课程和艺术专业最重要的理论课程之一,“艺术概论”长期沿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3]在课程教学中虽然多媒体教学设备普及,教师多以课件做主要授课媒介,但教学过程中依然以教师为中心,以口头讲授与知识灌输为主,不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课堂缺乏新意与乐趣,学生的主体性未有显现,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此外,配合艺术原理与规律的讲授,使理论简单易懂,让学生形象化、通俗化的理解,教师常常使用案例教学法。但在案例使用中,也存在浮于表面的“看图说话”式的教学现象。教学中虽然使用大量的故事讲述与案例分析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但教授过程中切入点小,就事论事,容易将理论扁平化、简单化,缺乏对理论的引申,学生仅简单获得知识断面的单一认识。课堂看似热闹,但并未引导学生构建系统化、结构化的理论知识体系,形式大于内容。此外,课堂的开放性不足,师生对多种教学资源(例如网络平台)关注度与利用率不高。
从教学评价与考核分析,目前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考核相对单一,主要以期末闭卷考试方式为主。测试内容多为知识点的还原记忆,对具体艺术问题与当下艺术现象缺乏有见地的独立思考。卷面测试形式大致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与论述题。客观题所占分值较大,综合性、开放性的主观题所占比较少。单一的考评方式,使学生没有相应的考评压力,在平时课堂上主动探究少、被动填鸭多,考试前临阵磨枪,突击硬背。记忆力强且勤奋的学生能将课本上的知识点背诵下来应付考试,但考试后能真正走进内心的知识不多,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更是少之又少。而记忆力欠缺的学生会出现考试乱写或不写的情况,严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与理论探究的兴趣。这种忽视过程仅重视结果的、单一的考评方式对师生均有一定的伤害。
(二)落实“立德树人”与“课程思政”任务的具体路径
课程是教育最微观的问题,但解决的却是教育最根本的问题,课程改革更应该以国家政策为导向,顺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发《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也指出“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自身政治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这些文件和讲话中提出的人才培养性质与方向,要通过每一门具体、可操作的课程来实现,同时对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也提出了新的目标与要求。
(三)聚焦“教育新基建”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新基建”时代场景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带来了发展的新技术与新理论;“教育新基建”的大力投入与高速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紧跟时代发展的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加之突如其来的疫情加速了教育改革的步伐,这些均对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切实提高高校本科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更多元更开放,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首次提出“金课”的建设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艺术概论》在课程性质上被定义为纯理论课,理论性与指导性较强,其实也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但在实际教学中,理论讲授晦涩;内容多而课时少;师生交流与互动较少且形式单一;缺少对具有时代特色与地域特色的典型案例的挖掘;较少有实践设计等问题。这对创新型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很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多维度课程目标与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确立多维度课程目标
基于上述时代背景,结合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内蒙古师范大学办学定位、工艺美术学院办学方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制定了《艺术概论》四个层次的课程目标:第一,知识目标。了解艺术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正确理解艺术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系统全面理解、掌握艺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实现知识内化。第二,能力目标。运用艺术学基本原理分析和认识艺术活动现象,对民族区域、历史经典与当下前沿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进行赏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思考并尝试运用所学艺术学原理指导个人设计创作与实践。第三,素质目标。体悟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自觉提升艺术文化修养。探究自我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第四,思政目标。通过艺术观念与现象的学习,引导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热爱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为社会、人民创作优秀艺术设计作品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对艺术门类中典型案例的学习,引导学生热爱专业,重视创新。通过团队协作,完成指定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沟通与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构建多维度教学模式
“教育新基建”要求高校教育要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后疫情时代要求重构新的教学方式;教育部要求抓好人才培养四项“新基建”,并明确课程质量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重点抓课程内容体系、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产教融合等[5]。本文以抓课程质量为直接出发点,构建《艺术概论》多维度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互联网+翻转课堂”“思政+理论+专业实践”四个方面。
第一,深挖课程中思政教育元素,贯穿课程全过程,引导学生价值取向,凸显育人功能。突出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指导地位,将思政目标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到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第二,分享教育新基建的红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平台,采取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集成与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教与学的新形式。在《艺术概论》教学中,充分利用内蒙古师范大学在线教育平台、超星泛雅平台和中国大学MOOC课程平台,中国知网平台、各级博物院网络资源,及各重要搜索引擎与专业图库等教学资源,进行线上预习、学习与复习。在线下课程中,课堂教学以理论梳理、补充、答疑和学生翻转课堂方式,发挥面授课程的优势。第三,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注重综合能力培养,达到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内外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理论实践情景,加大“第二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实施力度,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理论为依托,对典型案例或特色案例进行分析;以多种实践形式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通。第四,采取过程评价与终结考核结合的方式,重视态度、能力、综合表现的考核,多元并举,实现精准育人的目的。课程改变了传统仅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作为最终课程考评依据,考核指标与课程培养目标相对应,重点考察学生知识内化,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自学与自我知识构建的过程考察。
四、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
(一)课程内容整合与搭建线上课程
内蒙古师范大学工艺美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艺术概论》课程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开课,共计32课时,使用的主导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彭吉象教授主编的“马工程”重点教材《艺术学概论》,但该教材更加偏重文艺理论性,对艺术门类这部分教学内容做了缩减,这对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而言理解难度增大。因此,课程负责人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第4版和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做辅助教材,对艺术门类部分做补充。
利用网联网信息技术,搭建线上课程。选择超星学习通作为主要课程平台,以彭吉象教授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艺术导论》为依托,搭建我院的《艺术概论》线上课程。同时,结合我院自身特色与实际,课程负责人筛选指导性、应用性、拓展性强的课程参考资料(视频、链接、讲义图片、推荐阅读等),上传至平台课程公共资源中,并根据课程进度、专业差异布置相应作业。线上课程的搭建为学生的自学拓展了较大空间,同时也是疫情期間线上教学的重要依托。疫情期间还利用QQ群课堂平台,进行课程直播。直播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讲授、引申、复习课程重点内容,适时融入思政元素进而引发思考,集中解答平台自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还包括线上翻转课堂,即学生以个人或分组的方式,以PPT形式汇报自学知识点、专题作业、拓展内容,学生讨论等。互联网信息技术为艺术概论这一跨专业、跨学科课程教学的精细化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6]疫情期间不得已的“互联网+”的线上课程教学形式,将成为未来学习的重要方式。
(二)线下专题授课,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内容多以专题讲授为主,注重学科知识结构体系,通过问题导向、案例研究、分组讨论、思维导图等教学方法,实现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与运用。以“艺术创作”一章为例,主要包括艺术家素养、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创作理论与类型、艺术风格流派等内容。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将这些问题做概括,形成开放性专题“如何进行艺术创作?”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教学理念,强调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对知识与方法进行尝试与反思,并由此获得对知识的深度理解。[7]
在“如何进行艺术创作?”这一问题下包含的内容较多,涉及创作的主体、物化成果、呈现效果与影响。回答这些开放性的问题,需要学生从书本中找线索、从日常生活现象和艺术创作中进行发散性思考。因此做适当的课前预习要求。在线下课堂上,针对这一主题问题,要求学生思考、查阅资料,分小组讨论,并进行观点或角度陈述,教师引导学生将观点概括,提炼关键词,并示范用这些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这一过程可以检测学生预习与前期讨论结果,还让学生认识到创作主体与创作作品的复杂关联性,以避免简单表面的理解。教师与学生共同勾勒出课程内容的基本思维导图后,因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仅对关键部分进行深入讲解,并在理论讲授中嵌入具有世界性或民族性或地域性的经典案例,做详细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理想与职业操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新时代国家文化导向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案例分析中,并适当引导深度,塑造学生价值观,培养基本专业能力。在问题导向的课堂中,教师的提问要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保护与引导,不设定观点和切入点的“标准答案”,还要注意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思维导图中不同知识板块的关联。
(三)课后作业与翻转课堂,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
在教师专题讲授后,要求学生综合所讲内容,补充查阅资料,根据理解绘制具有独到观点或个性思考的思维导图,将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贯通。这一作业形式,促使学生在基本理论与知识框架下,构建出具有个人主观性的知识体系。
此外,在线上与线下课堂理论讲授结束后,为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艺术创作理论,教师会布置偏重实践的课程作业,将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结合,引导理论指导实践。还以“艺术创作”一章为例,课后作业是临摹+创作的方式,要求以所讲授的理论为指导进行小型的艺术创作,或以自己的设计作品为例谈艺术创作等。学生通过翻转课堂,以PPT展示或实物展示的方式,分组汇报自己作品的创作经历,并谈其所对应的理论知识点。学生间可提问答疑,相互点评。这种作业形式,能够活学活用课堂上所学的艺术理论知识,加强了学生对艺术的反思,增加了理论类课程的教学实效性,锻炼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真正实现由说教型课堂转为实践型课堂,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探索与创新实践性教学,加大“第二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力度
不可否认,《艺术概论》这门课程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而言,确实没有专业技法课那么吸引人,这就需要教师从多方面探索课程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思路,利用自身、院校及地区优势资源服务教学。例如本课程负责人所在院校地处内蒙古,内蒙古地域民族艺术资源丰富,我们在教学中尝试将本地区民族历史、当下较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现象纳入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教学资源以图片、视频、案例、实操、论文等多元形式展现,并逐步系统化,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素材和建设特色课程体系的重要支撑。
同时,积极拓展教学外延,尝试加大“第二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实施力度,丰富和完善课外教学内容形式。利用学生“第二课堂”的丰富空间,结合专业特点,以考察、模拟表演、论文、作品等形式对实用艺术、造型艺术、综合艺术等多种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与审美特点进行展示。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推荐经典艺术理论书目。今后还将探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邀请学院各系专业教师、校内外专家做专题讲座,以此强化课程知识、拓宽学生视野。
五、教学成果评价
32课时的课程结束后,通过多个方面来衡量教学成果,概括为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两大部分。其中过程考核占50%,包括学生平时的出勤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学,特别是在线上教学平台上按要求完成作业的程度,线下课堂中案例讨论,翻转课堂中专业实践与理论结合的课程作业汇报情况,提问答疑环节中的表现。过程考核注重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考核。终结考核是指期末考试,占50%,虽然仍是标准化试卷的形式,但在出题时更注重对学生综合分析与运用能力的考核。
基于“教育新基建”技术与理念的《艺术概论》多维度教学模式,经过三个教学周期的探索与实践,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学生为主、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以贯彻,获得初步成效。线上和线下课程的优势均得到发挥,学生高参与度的自主有效学习行为逐渐显现。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学习能力、文化自信与自豪感有所提升,视野逐渐开阔。通过网络平台数据记录,更好的掌握学生参与课程的情况,课程各环节的考核更加细化。与专业设计实践相结合,增加了课程的实效性等。
学院教学检查对课程的评价:教学目标清晰明确,教学结构合理得当,教学资源丰富。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了“互联网+翻转课堂”“思政+理论+专业实践”的多维度立体教学新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避免了理论课程教学抽象、单调的问题。从目前学生反馈的情况看,普遍认为课程的学习体验度更高,形式更丰富,效果更好。
六、结语
新时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愈发明显,时代发展与国家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需求迫使教师在基础理论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理念、模式与方法进行突破与创新。课程负责人对艺术设计类院校艺术概论课程教学进行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多维度教学模式,期望能够拓展未来艺术概论教学领域的新思路、新理念,利用新技术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而《艺术概论》课程教学的改革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在教學实践中进一步积累经验,将课程教学与“教育新基建”的理念、要求、技术红利紧密契合是今后探索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股市动态分析研究部.逆周期调节利好,新基建机会梳理[J].股市动态分析,2019(3):6-10.
[2]殷鹏.统筹推进传统基建和新基建[N].人民日报,2020-04-20(9).
[3]张希.“艺术概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5):79-84.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吴岩.夯实教学“新基建”,托起培养高质量[R].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西安:2021-04-01.
[6]杜晓杰.“互联网+”背景下艺术概论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观察,2019(1):119-121.
[7]赵泉泉.物质文化视角下的设计史教学实验[J].装饰,2019(11):120-123.
作者简介:赵聪寐(1981-),内蒙古通辽,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陶瓷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