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雷
摘 要: 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欠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等突出问题,影响了课程育人的实效性。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探索实施“四课联动”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上述存在的问题,对于新时代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四课联动 教学模式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要坚持“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2021年3月6日,习近平同志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说:“‘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近几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结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实施思政课“四课联动”教学模式,有效解决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课程育人的实效性,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一、“四课联动”教学模式的目的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联动”一词的解释为:若干个相关联的事物,一个运动或变化时,其他的也跟着运动或变化。根据此释义,可以对这一概念作进一步阐释。一方面,联动的事物具有内在关联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发生的各种各样的联动现象,与构成客观事物、社会结构的内部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这是联动发生的内因所在。另一方面,联动的事物具有目标一致性。联动之所以发生,主要是因为事物之间存在共同的目标,通过事物间及事物各要素之间的联动、集成和优化采取联合行动的措施,达到发挥整体效用的目的。
“四课联动”教学模式,从高校职能上讲,是把立德树人目标贯穿于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发挥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作用,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体来讲,就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课四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实际整合并不断创新教学体系,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发挥课程联动育人功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育人效果。思政课“四课联动”教学模式是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突破了传统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模式,有利于重塑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生态、改进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四课联动”教学模式的原则和内容
(一)“四课联动”教学模式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不能从教学的整体性上将二者有机融合。“四课联动”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紧紧围绕课程建设目标和学生实践能力提高,重新构建贴近现实、针对性强的课程教学方案,使四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2.协同性原则。高校思政课建设不是一个部门、单位的事情,需要建立运转有效的领导体制,要建立党委重视、职能部门协调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负责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推进思政课各项建设。思政课教师要协助政治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整合学校教学资源、拓展社会实践渠道、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线上线下提高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3.规范性原则。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根据人才培养规律、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建立一套规范性强的教学体系。在基本教学要求上,明确教学组织形式和课程考核方式,体现思政课教学的持续性;在教学管理模式上,明确有关职能部门和教学组织单位的职责,体现思政课教学的规范性;在教学效果评价上,建立针对师生的合理的评价指标和体系,体现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性。
(二)“四课联动”教学模式的内容
推进高校思政课在教学组织上真正实现“四课联动”,不是简单对接四门核心课程的内容,而是在凸显各门课程不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构建“四课联动”教学模式。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构建了集“目标、平台、主体、内容、方法、反馈”于一体的联动机制,确保了思政课联动教学的扎实有序推进。
1.明确联动目标。这是“四课联动”教学的前提。学校广泛调研、集思广益,明确“四课联动”教学模式的目标。首先,打破课程壁垒,实现思政课四门核心课程内容的融会贯通,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自党中央“05”方案实施以来,思政课四门核心课程普遍呈现相互独立的状态,各门课程有自身的知识理论体系、教学达成目标、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组织体系。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这种分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化思政教育的形式已不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探索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四课联动”教学旨在打破四门课程长期以来形成的壁垒,突破彼此之间的学科专业边界,发挥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内在关联性,通过系统全面的知识讲授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灌输,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使之成为解决思想和现实问题的有力武器。其次,发挥课程教学整体优势,重塑思政课教学生态。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问题,致使社会上对高校思政课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思政课只注重理论灌输忽视社会实践,不利于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分课程教学导致知识的分块化、碎片化,学生没有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四课联动”教学要有效整合学校思政教育资源,以课程联动为目标,重新梳理教学内容,将以前各自独立的知识体系以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主线索整合为一个整体性强的、全新的教学体系,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育人功能。
2.搭建联动平台。这是“四课联动”教学的基础。为实现四门课程的有效联动,更好地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学校着力搭建三个平台。一是课程内容联动平台。该平台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统领四门课程的内容,围绕四门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整合、提炼出各门课程理论知识的共同点,理顺理论知识的逻辑层次,达到保持各门课程内容整体性的目的,最终形成主题鲜明、逻辑严密、操作性强的课程内容联动纲要。二是教学要素联动平台。该平台主要在实现课程内容联动的基础上,找出各门课程教学要素之间存在内在关联性、教学活动之间存在相互融合性的契合点,形成具有全局性的课程教学要素联动纲要。在该平台中,教师要系统掌握并吃透各门课程的教材内容,教学活动中要严格遵守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为教学要素的联动打下基础。马克思主义学院利用课程集体备课会、课堂相互听课等方式,确保各课程教学要素联动的一致性。三是课内课外联动平台。该平台主要借助学生第二课堂、暑期社会实践、学生社团活动、学生志愿服务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将各门课程理论联动的范围延伸到实践层面,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具体化和对象化,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衔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3.协同联动主体。这是“四课联动”教学的关键。学校十分重视“三全育人”工作,强调思政课教师要树立整体育人观,在育人目标上要达成一致性、在育人过程中要实现贯通性、在育人方法上要坚持互鉴性,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联动育人的格局。一是以育人目标的一致性协同联动主体。思政课四门核心课程各有理论知识体系和教育内容,但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上高度一致。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不断了解思政课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整体上把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目标,深入探究各门课程如何联动、如何协作的方式方法,通过建立联动机制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二是以育人过程的贯通性协同联动主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承担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还要系统讲授两门及以上的课程。通过完整讲授,教师熟悉掌握不同课程的教学体系,促进四门课程有效联动。同时,各门课程老师在讲授本课程的同时,会积极地与其他课程老师进行交流探讨,在互动过程中实现思政课教师的共同发展,增强不同主体联动育人的整体效果。三是以育人方法的互鉴性协同联动主体。传统的思政课授课观念和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已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更新观念和方式,注重教学组织的联动性。同时,伴随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的广泛运用,思政课教师应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共同进步。
4.整合联动内容。这是“四课联动”教学的核心。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校探索出三种路径整合四门课程的内容。一是专题式。在思政课教师系统掌握四门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列出若干个专题整合四门课程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加深对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比如爱国主义教育专题,可以整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历史知识,以“理论+案例”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二是领域式。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内容丰富、体系庞大、意蕴深刻,可以尝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知识领域整合四门课程的内容,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三是时间式。可以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时间脉络整合四门课程的内容,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复兴之路的伟大实践。
5.丰富联动方法。这是“四课联动”教学的手段。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联动教学主要采取传统、新兴两种联动方法。一是传统的联动方法。主要包括科学研究、教学研讨、集体备课和相互听课。科学研究以深研细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导向进行理论研究,为联动教学提供学理支撑;教学研讨以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为导向进行业务探讨,为联动教学提供实践基础;集体备课以共同提高为目的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教师就教学内容进行集体研讨,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计划等方面实现联动;互相听课以相互学习为目的组织教师深入彼此课堂动态了解教学进展情况,互学互鉴,相互沟通,共同提高教学水平。二是新兴联动方法。主要运用新兴技术推进思政课教学,如QQ群、微信公众号、课堂派、优学院、智慧树等线上资源平台。利用这些新兴技术强化、便利老师间、老师与学生间、学生间的沟通和联动,有助于适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课程学习情况。
6.注重联动反馈。这是“四课联动”教学的保障。推进四门课程的联动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个部门、单位可以独立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单位协同配合,更需要关注联动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校领导、教务部门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及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员等经常深入思政课教师队伍、课堂一线及学生中,通过座谈、听课及询问等方式,了解课程联动教学开展、有效推进的情况及学生对联动教学的认同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保证四课联动教学的稳步、有效运行。
三、“四课联动”教学模式的支撑体系
有效推进“四课联动”教学,要强化支撑体系建设。学校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组织保障,实现思政课四门课程的有效联动,推动联动教学有序、有效运行。
(一)加强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工作机制。成立学校思政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协调统筹宣传、教务、人事、科技、财务、学工、团委、马院等部门和单位开展工作,形成良好的工作协同机制。二是建立融入机制。学校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系统性等特征及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体作用和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通过联动将四门课程的内容有机融合,实现课程整体育人的目标。三是建立共享机制。学校积极统筹课程教学资源,有机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实现四门课程教学设计及组织的有效衔接,使课程教学活动更系统化,实现课程联动育人的目标。四是完善评价机制。学校建立课程联动效果评价机制,有效监督和科学评价联动主体、内容、资源、平台及方法的实施情况,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确保联动教学有序开展。五是健全激励机制。联动教学是一项长期的教学改革,为深入推进联动教学向纵深发展并取得实效,学校建立激励机制,奖励在联动教学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思政课教师,并在职称评审、评奖评优等工作中优先考虑。
(二)落实主体责任。一是学校高度重视。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四课联动”教学作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增强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获得感。二是部门协调配合。学校思政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大力支持思政课各项建设工作,积极配合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在教学组织、教师配备、研究项目、经费支持、实践教学、职称评审等方面为思政课联动教学的顺利推进提供保障。三是学院组织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思政课联动教学的具体组织实施单位,学院根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任务,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科专业特色制订个性化的联动教学方案,切实保证联动教学的实效性。
(三)优化师资队伍。一是强化联动教学意识。学校积极引导思政课教师按照联动教学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将联动教学的意识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并通过各种各样的平台、措施和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思政课教师的联动教学意识,实现意识与实践的相互统一、相互促进。二是提高联动教学能力。学校出台各项措施,对思政课教师进行教育理念、教学组织、沟通技巧与能力等的培训,引导和帮助他们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切实提高教师的联动教学能力。三是提高联动教学自觉。通过强化联动教学意识,思政课教师联动教学能力得以提高,他们对课程联动教学的观念和认知会趋向意识上的一致性并自觉在行动上参与、构建联动教学,形成课程联动教学的共同体。
(四)加大经费投入。一是联动设施经费。学校十分重视思政课教学条件建设,在教师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比赛、课程录制等场所、设备等硬件上加大支持力度,保障联动教学的顺利开展。二是理论研究经费。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被广西区党委宣传部列为全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能力提升单位,有专项经费支持思政课教师开展课程联动教学研究,“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融媒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六大数字化平台多维驱动的教学改革研究”等项目获得立项。三是学术研讨经费。学校开设“桂航大讲坛”,适时邀请区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广西区思政课领军人物、卓越人才、骨干教师等开展习近平同志關于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进思政课四课联动教学模式的专题讲座。四是教师待遇经费。学校将思政课教师参与实施课程联动教学的情况作为绩效分配、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等的重要依据,增强他们参与课程联动教学的动力。五是教育培训经费。学校每年都安排有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师业务培训、实践研修等,提高他们的课程联动能力,教师在全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暨“精彩一课”等活动中均取得较好成绩。
四、结语
“四课联动”教学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和探索,深入实施好联动教学,需要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和人才培养目标,从整体上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注重思政课四门核心课程之间的交融贯通,发挥思政课教师育人主体的作用,形成特色鲜明的思政课教学方式。同时,还需要学校党政职能部门的协同配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主导落实及思政课教师的初心坚守,根据联动教学的实践成效及时调整联动思路、路径和措施,不断提高联动教学的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佘双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价值指针[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7(03).
[2]徐建飞,王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涵、问题与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21(02).
[3]周良发,韩剑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课联动”教学机制探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9,23(04).
[4]杨建坡,张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课联动”教学改革回顾与展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5).
[5]张梅,胡艳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四课联动”,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入心入脑[J].河南教育(高教),2018(03).
[6]讲好思政课的“三个联动”[EB/OL]. https: //theory.gmw.cn/2020-08/16/content_34090860.htm.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课联动”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GXGZJG2020B151),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马克思实践哲学视野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2323”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20JGB396),广西区党委宣传部2021年度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项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价值意蕴阐释》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