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
摘 要: 新时代高校要求所有课程都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充分融合,专业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生长点。当前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仍存在思政教育资源挖掘不够充分、专业课教师思政认识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多部门教育合力尚未完全形成等问题,要加强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 专业课 课程思政 存在问题 提升路径
自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实践中探索,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育者不断加深对课程思政内涵及意义的理解和认识,有效提炼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育人载体,完善教学环节,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一、课程思政的基本含义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1]。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它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和改革之中,体现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要求。新时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补足短板和弱环,要不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促使知识传授和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2020年6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说明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根据不同课程的不同特点,对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与公共基础课和实践课相比,专业课课程思政需要参与的教师更多,每门课程的要求不尽相同,难度更大,这是课程思政的特色生长点。
二、一些学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环境复杂多变、文化思潮多元碰撞、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仅靠以直接注入为主的显性教育方式,不能完成对学生进行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挖掘高校各類专业课中蕴涵的科学精神和价值导向,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还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向心力。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育人效果。
一,未能充分挖掘各门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他学科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各高校已认识到并努力对其进行了开发与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一些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其他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未能很好地与思政课程形成育人合力,发挥不同课程独特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对于其他学科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比较生硬,没有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有部分高校教育者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自身对新事物的排斥,没有很好地挖掘与利用其教育资源,导致其实际开发利用情况与客观现实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2]。因此,要促进各门学科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更全面地开发新的教育资源,逐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二,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质和能力水平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较强的教学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在教学中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当前高校专业课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仍存在一定问题,在认识上,没有认识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重要性;在能力上,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融合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高校人才培养是教书育人相统一的过程,“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3]。与专职思政课教师一样,专业课教师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当充分挖掘所教课程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认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多部门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系统性特征,它的践行者并不局限于专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其在实践中取得的实效来自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整合的结果”[4]。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必要合理的体制机制,离不开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当前,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与思政课的衔接效果不太理想,归根结底是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存在缺位和冲突,各教育协同力量尚未完全形成。主要表现为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岛化”困境,存在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然而,高校中的教学部门、管理部门、服务部门实际上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三个子系统虽然在校园运行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能,但根本任务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有用人才。因此,在今后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高校要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不断查漏补缺、建章立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共同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更好发展。
三、加强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专业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要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习近平同志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
第一,学科建设是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层动力。学科建设是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前进动力,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抓住学科建设这个根本性全局性工程,在提质增效、强优创新中谋划学科发展。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任何课程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这既是实施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能性,又是必要基础。2005年12月,为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中央作出了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决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支撑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等工作。因此,各高校在加强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时,要以学科建设为统领,加快培育特色学科和交叉学科,着力提高各学科专业的育人能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价值塑造和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有机统一。
第二,教师队伍建设是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保障。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性作用,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要依靠教师落实。因此,在认识上,教师要加深对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关系的理解,“既能充分认识到专业课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关联,又能突出课程建设的政治高度、人文情怀和责任担当”[5]。在能力上,教师要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融合方式的了解,切实提高育人能力,实现教书和育人有机统一。燕山大学为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其更好地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举办了首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竞赛,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旨在通过以赛促教,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稳步提高。
第三,教材建设是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保障。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托,是育人思想的具体体现,将思政元素植入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是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要求。教材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需要体现在课程体系中,落实在教材建设中,以教材建设促进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在新时代构建大思政格局,要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全面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使用。与此同时,其他专业课程的教材要依据学科专业特点,找准课程思政切入点,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德育”内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于教材研究和教材编写的全过程”[6],比如长沙理工大學出版了湖南省第一本课程思政示范教材——《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案例(第一辑)》,该教材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堂教学,在蕴含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承载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和功能国民素养教育情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第四,体制机制建设在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保障作用。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专业认证等评价考核中。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能够促进高校教育理念更广泛地传播,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党委领导一把手要发挥示范作用,深入课堂带头讲思政课、听思政课;在管理系统中将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进行情况列入教学评分考核中。此外,燕山大学主动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计划,调整培养方案,将思政元素融入培养目标、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中。与此同时,学校还做好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专人定期督导检查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情况,及时宣传表扬、督促整改,保证课程思政建设质量。
总之,课程思政要求在专业课教学中注重发挥各门课程的德育功能,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和价值目标,在“润物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应该是“如盐化水”,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将家国情怀自然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教育导刊,2017(1).
[2]李晓洵.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7.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4-10-14(1).
[4]杨然.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践路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
[5]杨龙,杨帆.牢固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EB/OL]. (2020-7-23). http: //www. rmlt. com. cn/2020/0723/587795.shtml.
[6]王慧芳.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教材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7).
基金项目:2018年度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重点选题)“改革开放4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验研究”,项目批准号:18JDSZK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