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澜 吴瑕
摘 要:本文在分析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基础上,剖析了当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国际物流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实践环节及相关课程之间渗透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对国际物流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物流;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0.06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国在国际贸易往来上愈加频繁。作为推动国际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国际物流形式,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发展。当前,我国国际物流行业虽然发展潜力巨大,但在国际贸易规模扩张中仍面临不少困境亟待解决。
对于我国的国际物流业而言,无论是其系统的设计和构建,还是其运作和管理,甚至国际贸易与其之间的协同发展,对国际物流人才的长期需求都不会改变。而我国在该方面的人才培养应当以全面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适应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
1 企业对国际物流人才的需求分析
1.1 知识结构方面的需求
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除学习好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应重点掌握国际贸易类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如国际结算、国际采购洽谈、国际报关和它们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与政策等,以及在国际物流实际运作中不可或缺的货物报关和报检、关税计算和缴纳等环节。这对于设计和制定高效的国际物流运作方案、全方位了解国际物流的程序都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国际贸易相关术语、国际报关和报检、国际支付等知识领域,都是高校在培养国际物流人才时需要特别重视的。
1.2 专业能力方面的需求
作为从事国际贸易相关工作的国际物流人才,须具备下述能力方能满足市场的需求:(1)单证处理的能力。在国际贸易整套流程中,仅国际物流环节就牵涉到数量可观的各类单证,这些单证需要专业的国际物流人员严格审核,审核的效率决定了国际贸易能否顺利推进。(2)专业英语应用的能力。国际贸易少不了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这种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日常的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合同签订以及国际单证制作与传递等方面。(3)协作与沟通的能力。国际物流服务参与主体多,运作环节多,其从业人员无时无刻都不在与其他环节上的工作人员进行着协作,并随时做好信息传递与反馈的准备。因此,强大的协作与沟通能力对于国际物流从业人员不可或缺。
2 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加大了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尽管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国际贸易专业,但其中不少高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已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从企业的用人角度来看,如何培养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已经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而从事国际贸易的国际物流人才短缺成为国际贸易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
当前教育模式下,各大高校在如何安排国际物流课程、如何设计教学内容体系及如何有效配置师资结构等问题上都存在极大的改进空间,如国际物流课程安排缺乏灵活性、教学仅局限在教室内的课堂、学生无法积极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等。同时,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市场调研不够深入甚至缺乏,专业定位过于模糊,与市场对国际物流人才能力的实际需求严重背离,即理论素质过硬兼具实操能力。我们发现,许多高校的教师并非物流管理或相近专业的科班出身,亦无相关工作经验,因此,他们在课堂教学中难免缺乏重要的实践经验素材,以至于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3 国际物流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思路
参照上述问题,结合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笔者建议从下述三个方面来改革与创新。
3.1 教学体系与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修订课程教学计划与大纲,精选教材。国际物流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要因材施教,而非“填鴨式”的理论教学。除建立起合理的课程理论体系外,还应增加具有较强实用性案例讲授的比重,并注意知识体系的前沿性与时代性,让学生在热烈的案例讨论中掌握新知识,学会新技能,深入了解国际物流业运行的最新动态。根据往届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工作去向,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内容的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实现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的国际化。
3.2 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国际物流课程的特点在于注重理论更注重实践,而其目前的课程形式大多为教师课堂讲授,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不高,如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仅凭课堂提问与案例讨论是远远不足的。课堂教学除常规方式外,还可采用视频学习、小组讨论、实战模拟演练等方式,并在课堂教学之余安排一定的实践学时,让学生走进物流企业,身临其境体验真实具体的国际物流业务操作。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的信息化平台,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管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
3.3 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
国际物流课程将国际贸易和物流管理两个领域有机结合,实践教学难点在于国际贸易业务各个环节的实训如何开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加强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专门的实训实习基地,以实训来促进考证,比如国际贸易单证、报关水平测试证书等。同时,实训操作决不能与现实中的工作岗位相脱节,引用的案例应客观真实且接触频率较高,不可忽视各环节的先后逻辑关系,严格按照程序操作,将理论知识、实训操作、工作岗位三者构建成科学严谨的统一体,真正让学生学到知识和实战操作技能,而不是为了实训而实训。
4 结论
当前,各大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主要奋斗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具备扎实的业务理论知识、敏捷的国际化思维以及高超的外语水平的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对于实现这一重大目标的主要课程之一——国际物流,我们应切实从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环节等方面施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促进其适应我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需要,早日实现我国国际贸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紧跟经济全球化的大潮。
参考文献
[1]沈庆琼,陈言国.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5):74-75.
[2]康莹.浅谈中国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对外贸易,2016,(35):27-28.
[3]李惠敏.民办高校国际物流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物流技术,2015,34(11):308-310.
[4]许英,欧阳芳.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价值工程,2016,(11):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