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晨
在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不断地变换着阅读的花样:齐读、指名读、范读、分角色读、接读等等,这些都是必要的。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独自静静阅读的时间又有几何?他们阅读后思考内化的机会又有多少?值得我们深思。由于语文教学繁重琐碎的教学任务所致,阅读这个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只能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发展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独立阅读。如何实施独立阅读呢?
一、注重阅读内容
“在阅读的时候,不要把精力都集中在阅读过程上,而要用在所读的东西的内容上。”学生课外的独立阅读更多的是为了扩充知识,扩大视野,要把了解阅读的内容作为重点,并且要不断“回头看”,小到欣赏某个句子、段落描写的精彩之处,大到理清事件、人物之间的前后联系。
现在很多学生受课堂教学的影响,对阅读诚惶诚恐:担心读错了字音,不理解某个词语意思,甚至还要考虑哪个词语需要重读,哪个地方需要停顿等等,过多地重视了阅读的过程本身,所以影响了阅读的兴趣和对全文、全书的理解及整体把握。不过,阅读的书目尤其是老师推荐的,不应该读一遍了之,应该反复读几遍,对感兴趣的部分尤其要细读一下。读的遍数多了,收获自然就更多了。
二、多读名人传记
童话故事固然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毕竟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奋斗目标,如何在阅读中将学习知识和学习做人有机结合在一起,读名人传记无疑是不二的选择。现在的阅读中存在一个较大的误区,那便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只要是学生喜欢的就是可以读的。殊不知,市场上有不少儿童读物,学生读了当然也没有多大害处,但对学生的發展却没有什么好处,只是好玩而已,比如现在好多学生手里有《脑筋急转弯》,他们视如珍宝,并且以此作为互相考验智力的依据。这样的书占用了孩子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读了对他们又有什么帮助呢?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但我们更应该把他们充沛的精力引导到更有价值的方面上。因此,作为教师有义务为孩子们推荐和指导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好书,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习做一个对他人和社会有用的人。
三、读写结合是良策
要思考,不要死记,也不要走马观花。古今中外无数成功的事实告诉我们,不动脑筋不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优秀读书法。读书时不仅要勤于动笔,精于总结,还要善于思考,如此,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读书时的思考和动笔,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可以评文字、释意思、析含义、议内容、谈感想、存疑问、类举补充、评写作方法、表观点等。总之,“读写结合”培养了学生综合批注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观念,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
四、在阅读中改变学困生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要靠补课,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实践证明,原来改变一个学困生就是这么简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给班里的一个学困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每天回家读三页书,第二天到校读给我听,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学生的词汇量丰富了,知识面扩大了,说话连贯了,读书流畅了,自然而然,学习进步了。这就是伟大的教育家给我们指引的道路,光明大道,而且是捷径,我们为不试着走一走呢?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独立阅读,其乐无限。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尤其是教师、家长指导下的独立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注重独立阅读和加强对学生独立阅读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