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劳动教育策略

2021-09-13 09:10赵耀世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1年31期
关键词:大堰河群文议题

赵耀世

陶行知先生认为,要将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可以说,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是素质教育的必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弘扬劳动美德。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也可以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利于劳动共识的达成。

一、重视教材内容悟读

经过梳理,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有近三分之一的篇目涉及劳动教育,比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归去来兮辞》《孔雀东南飞》等。这些作品极具代表性,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劳动的创造、劳动的意义、创新创造的价值等内容,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去悟读。当然阅读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解答某个问题,而是激发学生思考与表达的欲望。这是因为,阅读的效果怎么样,必须要看学生的理解情况,是否对教材做到了深度阅读。换句话说,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自主获得阅读感受和体验。

叶圣陶先生一贯倡导“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其言外之意是学生要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此观点在鉴赏劳动作品时同样可取。比如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学生不能止于归纳出“大堰河”的劳动形象,而是要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到这个形象是千千万万个底层百姓的代表,其辛勤劳动和默默奉献的品质令人尊敬。

二、推进群文阅读教学

根据劳动教育的内涵,“劳动”可以成为一个群文议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角度关联劳动主题篇章,再依据群文之间的纵横关联,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来设置议题。

横向设置群文阅读议题是指以劳动为主题,选择同一体裁或不同体裁的几篇文章来组成阅读群。它的组文既可以全部源于语文教材或课外阅读,也可以是语文教材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纵向设置群文阅读议题是指从劳动形象、劳动语言、劳动环境等多个角度选点切入,寻找不同主题却存在劳动共振点的文章组成阅读群。学生围绕议题,通过泛读与比较阅读,会加深对劳动知识的认识,进而达到感悟劳动美、创造劳动美的效果。

三、加强阅读创作指导

写作是检验阅读效果的有效手段。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一个人的倾吐是否有度,关键在于吸收多少。”实践也早已证明,阅读促进写作,写作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这是一个动态过程,更是一种良性循环。

教师在阅读创作中渗透劳动教育,要注重话题提炼指导,这也是作文教学的需要。比如面对《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这一则新闻材料,学生更多看到的是榜样的力量。但是,细看获奖名单不难发现,绝大多数来自基层平凡岗位。如果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向“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发扬工匠精神也能实现人生价值”方面思考,那么对劳动的价值认识自然会更深一层。

课程从来就不是一种价值无涉的实体,其本身就是价值选择的结果,阅读课也概莫能外。基于阅读是对作品的更深层次探讨和解析,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劳动教育,既可培养思辨能力,又可塑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体验是结果性的勞动经验整合与认知重组。所以,让语文阅读教学与劳动教育实现深度融合,是大有可为的。

猜你喜欢
大堰河群文议题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让政治议题“活”起来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大堰河——我的保姆》细节赏析
入手细微达于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