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幼小衔接,改良学习习惯

2021-09-13 17:54徐晶
教育·教学科研 2021年7期
关键词:注意力习惯家长

徐晶

“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对于小学新生来说,是学习生活的转折时期,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幼小衔接存在一些教育误区,诸如:家长过于焦虑,让孩子报很多培训班,提早学很多小学知识,到处想办法择校等等。殊不知,这些不明智的做法容易让年幼的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拖沓、粗心大意等问题,对后续的学习发展有负面的影响。因此,如何帮助教师和家长理解幼儿在幼小衔接这个阶段,可能面临的入学问题,掌握教育培养的好方法,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了解小学新生面临的适应变化

1.小学生活上的三个重要变化

校园环境变化。幼儿园以养为主的游戏空间,变成了小学一个孩子一张课桌椅的教学环境,这对孩子的“独立性”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不少孩子第一天走进小学校门,有的握着妈妈的手不肯放开,有的一步三回头看家长。这是孩子人生中遇到的小小的“坎”。这个阶段,老师和家长要关注孩子情绪心理,帮助孩子克服担心和焦虑,尽快适应小学环境,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软着陆”。

作息调整变化。小学课堂以各个学科教学为主,六岁的孩子要适应每节课35分钟的节奏,一天7~8节课,的确需要一个习惯的过程。并且小学午休时间比较短,目前也没有午睡的条件,对新生来说,一天学习下来确实很辛苦。因此,在孩子即将入学的暑假里,家长就可以配合小学的节奏,调整孩子生物钟,如每天上午7点左右按时起床用餐,8点30开始做与学习有关的事情,11点30左右午餐,慢慢减少午睡时间,晚上21点半左右睡觉,并且一定要保证9~10个小时的充分睡眠。尤其是孩子睡觉这件事,老师家长一定要重视,如果一个孩子的睡眠时间不规律,会对大脑造成不好的影响,比如:记性会差,还会影响身体发育,很容易长不高。

人际交往变化。离开了熟悉三年的幼儿园,重新认识新的老师和同学,小学教师数量上也有所改变:孩子在幼儿园主要接触两位带班老师、一位生活老师;而小学每个班设立正副班主任,还有语数英、音体美、兴趣拓展等各个学科教师,对孩子来说,需要一段熟悉老师教学内容和教学风格的时间;老师们也需要对每个孩子的情况逐步深入了解,有个逐渐接纳的过程,有的孩子适应良好得很快,一个月左右就完全融入集体,有的则需要一个学期或更长的时间。

2.小学学习上的三个重要变化

学习内容变化。从相对闲散的游戏玩乐,变为学科化的学习。孩子在幼儿园里玩各种角色游戏,几乎没有学科的概念,即使上课也是坐得也较为随意。而小学里重视纪律、行为习惯,上课听讲要坐端正,回答问题要举手,游戏活动讲规则,上下课听铃声指挥……这些约束和限制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学习。上海市教委统一在一年级起始阶段设立4周“学习准备期”,减少教学内容,放缓讲课进度,让孩子们有充分的时间做好调整适应;而小学一年级老师也应充分考虑到入学适应,亲和耐心地指导孩子们顺利快乐地开启小学生活。

学习节奏变化。小学的学习节奏会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逐步加快,老师会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逐步调整节奏。如果老师家长发现孩子跟不上其他同学,要及时家校沟通,共同观察和分析其中的原因,如果不是智力障碍和严重的身心问题,也无须过度焦虑,孩子会慢慢适应、跟上节奏的。

学习评价变化。很多家长会担心学前学得少,担心“输在起跑线上”,担心缺乏学习信心,于是送孩子上补习班,抢先学拼音、学思维。其实超前学那么多知识是没有太大必要的,老师按课程标准安排教学,并采用等第制评价,低年级也不考试、不排名,孩子可以慢慢学。许多“零起点”的孩子,一开始的确会遇到困难,但通过六年系统的学习,后面都能慢慢地赶上来。关键不是孩子学得早、学得多,还是要看学得好、学得久。

二、了解困扰小学新生的不适应行为

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变化,有的孩子很不适应,其中注意力、拖拉和自理问题尤为突出。

1.注意力问题

小学每节课是35分钟,一年级学生一般很难维持这么久的注意力。注意力强的孩子大概能维持15~20分钟,弱的孩子可能坚持不了5分钟。因此,老师应针对注意力问题的主要成因,采用鼓励表扬和多种教学内容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注意持续度。但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会严重影响自己和他人,这时就需要和家长沟通,甚至需要医学专业的干预。

注意力问题的成因:其一,生理上,轻微脑损伤、营养不良、发育迟缓、剖腹产出生,甚至家长过度保护,缺少自由活动,都有可能造成感统失调、注意力不集中和活动过度。其二,心理上,家庭关系不和谐,情绪波动大,缺乏安全感;也有家长把孩子时间排得满满的,剥夺了孩子“发呆”的时间,自我思考受到干扰。其三,习惯上,有的孩子提早学了很多知识,认为上课内容太简单了,感到无所事事;要知道“无聊”是学习真正的大麻烦,孩子感到无聊就会走神,久而久之,注意力不集中就成为习惯。

2.拖拉问题

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慢悠悠,总是需要老师和家长催促;尤其年纪较小的孩子往往没有时间观念,做事缺乏条理,控制力弱,常常一件事情还没做完,又想起另一件事情。如果家长不断地迁就孩子“拖拉”,承担了太多孩子的责任,孩子也会越来越依赖。拖拉习惯一旦养成,做事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时间观念,要从孩子的“时间感知”入手训练。要知道孩子对时间长度的感知,与成年人有很大的区别,例如,成年人会知道5分钟可以烧个菜,可以听一首歌等等,这些都是在生活中长期感知积累下来的,而孩子缺少这样的积累。教師家长不妨训练一下孩子的“时间感”,买个闹钟,在完成一件事情前,告诉孩子需要的时间,并让孩子知道这个时间是钟盘上几点到几点的长度,久而久之,孩子就建立了“五分钟、十分钟、半小时”等时间感,这样做还可以帮助孩子管理时间,引导孩子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注意力。

3.自理问题

有的孩子总爱丢三落四,经常一上课就找书本;有高年级学生,上游泳课不会自己擦干身体、不会自己穿衣服的;有的不会使用交通卡乘坐地铁;有的从来没有使用过拖把、抹布;有的因为不会剥虾壳,就不愿吃虾;有的总是在睡前一分钟才想起来还有作业没做。离开家长,学校成了孩子们“自理能力弱”集中爆发的地方。

父母因为工作忙,教育任务基本依赖长辈和幼儿园。有些家长和祖辈十分溺爱孩子,认为孩子年龄小,以后再学也不迟,却不知道“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学习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还有些家长缺乏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孩子尝试失败,需要鼓励帮助时,总是责怪批评,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因此,家长要及早认识到:您不可能跟孩子一辈子,不可能永远为他遮风挡雨,要培养比学习还要重要的事情。

三、了解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培养内容

1.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什么

许多家长意识到,小学高年级段学习内容有了难度,要抓紧管教;也有很多家长认识到小学中年级段是转折关键期;而对小学低年级段的认识还是不够的,很多家长觉得低年级打好知识基础就可以了,规则纪律、行为习惯什么的并不是很重要,等长大了自然会懂事,到时候再抓一把也不迟。有意思的是,很多老师发现那些“偏重学习成绩,而忽视学习态度习惯”的家长,到孩子三四年级大多有着共同感叹: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很多不太好的行为习惯已经养成,这时候再下决心纠正坏习惯,往往花很大的力气,也不见得有效。

事实上,小学低年级非常看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比如耐心倾听他人说话,注意力集中地持续做一件事,合理安排时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人愉快相处有礼貌……这些品质和素养,将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质量,更是孩子长足发展的基础。因此,如果让老师回答“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什么”,绝大多数会说——习惯、习惯,还是习惯!

2.应该培养小学新生哪些好习惯

(1)生活习惯

养成生活有条理,生活能自理的习惯。比如,作息有规律,能够按时起床、睡觉,每天睡足9个小时;自己洗脸刷牙,自己穿好衣物,能够按要求准备学习物品,鞋子书包能够排放整齐,自己的事自己做。

这些生活习惯可以通过自我劳动、自我服务获得,良好的劳动教育让孩子们一生受益,既形成劳动观念,又培养了担当力和责任心。让孩子适当参与班务劳动、家务劳动能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否则孩子容易觉得事事由教师和父母包办是理所当然的,还会对老师家长的保护形成依赖,最终导致孩子丧失掉全部的独立性。

(2)文明习惯

举止文明,与人和睦相处。比如平时待人有礼貌,性情温和,会主动打招呼,使用礼貌用语,遵守学校校规,爱护公物;平时和小伙伴在一起,不斤斤计较,懂得谦让,主动助人,遇到矛盾,会想办法解决,或避免进一步冲突。

孩子的成长最需要的不是玩具,而是玩伴。很多家长会给孩子买许许多多玩具,希望这些玩具给孩子带来快乐和智慧。其实,只要是正常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有玩伴比什么都好,胜过最高级的玩具。在与小伙伴相处中,孩子会走出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霸道、不合群、攻击性的交往阴影,学习公平、分享、礼让、合作等和谐相处的方法,成为受人欢迎的人。

教师可以指导家长带孩子到公园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让孩子学会排队、轮流、礼让等秩序,安排同龄小朋友互相做客待客。除了玩耍,也可以在集体劳动中,培养孩子的文明习惯,例如,让孩子注意听清楚老师发出的劳动指令和要求,和小伙伴分工合作收拾或打扫教室,与同学心平气和地协商沟通劳动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会用“谢谢”来感谢他人的劳动成果等。

(3)学习习惯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要想让孩子学得好、学得轻松,如果依靠“学得多、学得难”,用“超前”和“抢跑”的方式获得学习上的成绩和进步,那就误入歧途了。有些小时候看起来很有灵气的孩子,由于缺乏学习习惯的培养,“先发优势”会在三四年级渐渐失去;而那些之前看起来资质平平,但家长注重学习习惯养成的孩子,则会慢慢赶上来,甚至超越。

好的学习习惯不只在于快速地写完作业,还包括写字的要求,划线的要求,预习复习的格式要求和内容要求,各种订正的要求,錯题整理要求,读课文读题的要求,时间的要求,算式的要求,答句的要求……一笔一划,都是习惯。这些习惯大部分都是靠孩子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养成的,而家长需要配合老师,和老师共同督促鼓励孩子的习惯养成。

老师们会发现能力强的孩子,学习也好,做事也好,待人也好,大多都是有条有理,充满自信的。因此,从表面上看,学习习惯是“听说读写算”等智力的培养,而深层次的学习习惯则是“情绪情感”等非智力的培养。这些非智力的培养包括学习时专注投入的状态:注意力能持续维持15~20分钟,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听讲,即具有较好的倾听能力。此外还包括稳定坚韧的性情。平稳的心情和情绪,能让孩子更耐心细致地对待学习任务,遇到困难也不逃避,会更加努力的克服。

教师可以指导家长通过学习活动来培养,也可以通过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培养,例如让孩子坚持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垃圾分类、整理衣物、拣菜淘米、擦桌扫地等等。要知道,把一张桌子擦干净就有很多技巧方法在里面:不仅要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依次地擦,还要不能有所遗漏;抹布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如果用过洗洁精,还需用清水过一下……这个过程培养的是孩子认真细致的思维习惯和耐心习惯。孩子在分析如何把事情做好的过程中,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做或做好了一件事情,并得到了家长教师的肯定时,成就感和自信心就会增强。

(4)运动习惯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运动对人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许多科学研究证明,体育运动还与大脑的发展关系密切,可以说运动让孩子更加聪明!体育锻炼不是智力培养的备胎,更不能成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次要选项,越早走出“重智轻体”的认识误区,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对学习成绩起到促进作用,而且会让孩子身心健康、意志坚强,可谓“一举多得”。

首先是促进左右脑发展的大肌肉运动。例如跳绳、踢毽、打篮球、踢足球、打网球等运动项目,通过定期的大肌肉运动,不仅提升孩子的体质体能,还能提高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对左右脑发育起到良好的作用。孩子每天进行多少大肌肉运动合适呢?根据《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介绍,健康的6~17岁的青少年儿童,每日应进行至少累计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同时,青少年儿童每日屏幕时间应限制在2小时内,并减少持续久坐行为。平日里,家长要给孩子穿适合运动的衣服鞋子,督促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运动要求;双休日,家长可以带孩子到户外运动,增进亲子感情,也减少孩子接触电子屏幕时间,保护孩子视力。

其次是促进脑前庭发育的小肌肉训练。例如:穿针、剪纸、书画、串珠等精细动作都是小肌肉活动,还有拣菜、淘米、洗碗等家务劳动,看似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做家务的过程可以很好地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身体平衡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生疏到熟练,孩子的小肌肉得到锻炼,小手越来越灵巧,心灵和头脑也获得有效的发展。

生活、文明、学习和运动习惯都可以通过“劳动教育”这个途径来逐渐培养。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过劳动的重要性。希望老师和家长都能够意识到“德智体美劳”五育是并举的,千万不能有所偏颇。且5~10岁是孩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也是形成内部规则的时候。相对其他成长阶段,是容易受到老师和家长影响的。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将好习惯培养渗透在家庭生活、学校学习、社会实践等细节中。“教育无小事,小事皆教育。”好好把握孩子5~10岁这个关键时间,让自己积极正面的榜样行为,去纠正孩子,去影响孩子。

猜你喜欢
注意力习惯家长
让注意力“飞”回来
习惯
上课好习惯
家长错了
好习惯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阅读理解两则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