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怡玲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将音乐课程的价值确定为“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怡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可见,国家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是十分看重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曾说道,创造力已经成为衡量音乐教育是否全面的重要方面。
随着2020年空中课堂的尝试运行,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对于各科教学的重要作用。在音乐课堂中,信息技术不仅仅担任了教师的教学展示媒介,更是走进了课堂,成为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实用工具,这对于小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培养是一大重要突破。与传统以歌唱教学为主的音乐课程相比,我们发现,玩创课堂已经提升至了重要位置,目前平均每一单元6课时中会设立1~2课时玩创活动。伴随着信息技术制作的教学课件以及库乐队、随身乐队、音虫软件等多媒体软件的开发运用,在课堂中教师为学生营造了更丰富的玩创学习环境,使学生开拓视野的机会增加;学生从中逐步学习到新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提升了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开展创造活动的机会增加,能够产出的创造性作品增多,这些都大大提升了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本文将从环境创设、创造性思维培养及创造产品生成三方面结合课例来简要分析信息技术进课堂的优势及对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帮助教师建立创造型教学环境
代尔奇多曾指出,创造力的培养最终将有赖于教师确认学生创造潜能、认识创造产出、鼓励个体品质等与创造力相关的能力,并且构建一种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教育环境。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包含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或展示、网络资源及信息素材的整合与利用以及信息化音乐制作软件的探索与使用。
(一)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构建智慧型教学环境
多媒体课件主要指的是教材课本中的音频、视频、动画课件或教师自制的幻灯片等教学课件,这些是我们课程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信息技术。近年来,多位研究者认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能为小学生提供多样的课堂教学环节,便于构建适于学生动脑、联想和表现的智慧型教育环境,从技术、资源、教与学形态方面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1.营造合作型课堂环境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形成你问我答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合作式学唱或进行游戏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如在课件中使用小动物图示来邀请小朋友完成音乐挑战或进行猜谜,低年龄段学生会更有代入感,更加投入。
2.营造理解型课堂环境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增加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教师以钢琴或其他乐器教唱歌曲为主,学生缺少聆听和思考的过程,但在信息化技术支持下,教师不仅可以分段播放乐曲,也可以随时跟着作品旋律进行课件制作,让学生一一对应聆听,易于学生理解作品,短小片段的提取使用,更方便小学生进行音乐节奏创编或动作创编。
3.营造情境型课堂环境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更生动地带领小朋友们进入音乐情境,感受音乐作品情绪、故事内容或人文风光,比如在学唱《小老鼠找朋友》歌曲中,生动的歌曲动画和多媒体图片展示,会在第一时间让学生记住歌曲故事内容,加快学生的学习速度,更利于后续的情境创编活动。
(二)网络资源及信息素材的整合利用提供多元化创想环境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资源和和信息素材成为了学生拓展视野、教师开拓创新的重要教学辅助手段。无论是教材课件外的作品MV,歌曲的背景、文化背景介绍还是一部戏剧或舞剧的欣赏,合适的网络资源能给予学生更多角度的思考创想机会,拓展学生音乐素养。
在歌曲《长城谣》《我和我的祖国》等经典传唱歌曲学习中,教师除了用言语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涵、背景和表达情感外,运用新时代的网络资源去促进学生理解,为同学注入新的时代思想则显得更为生动。如《长城谣》,我们可以从歌曲的创作背景介绍引入,为同学带来周小燕、雷佳、新声代小男孩范唱等各个时期不同的歌唱版本,學生更能从对比视频中感受到时代在变化,表达方式在变化,但情感和旋律则在不断传承;而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教师搜索了阿卡贝拉、街舞、合唱、乐器演奏等多种表演形式,为同学们展现了二度创作的音乐魅力,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于音乐表演形式的认识,更能在学生进行创作时成为他们思考的创新点。
(三)音乐制作类软件的利用与实践创设了创新型教学互动环境
音乐制作软件的提供和教学是如今发展的新趋势,教师可以通过这类音乐软件为学生建立一个可参与实践的创作空间。通过空中课堂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并且探索了一些适合小学生进行音乐创造的音乐制作类软件,如电脑软件音虫,手机APP库乐队或随身乐队等。音乐制作类软件的利用与实践,对教师和学生的音乐专业学习和音乐创造力都有所益。
首先,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基础是教师要富有创造力培养意识,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教师在学习中也在不断创新和实践,为了教授或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必须得先进行研究,这就大大提升了教师的创造能力,教师的创造力提升可以带动学生的创造力提升,促使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创造的机会。其次,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实现师生互动,开创合作演奏的新课堂形式,比如小乐队组合、为歌曲伴奏、为音乐配音响、旋律接龙等活动,这些活动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提升音乐学习兴趣,更能提升彼此的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可以创设更多生动、有效且多样化的课堂互动环节,给予孩子一个智慧型玩创空间;教师充分运用互联网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思考角度,为学生提供后续创作灵感,建立思维宝库;音乐制作软件的加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人人可参与的教学工具,它不仅能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素材,提高教师的音乐创造力,还能提升师生的创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教师如果能将三者有机整合,根据课程主题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必定能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创造型教学环境,使同学们拥有更多的创造机会,丰富音乐联想力,不断开拓视野,增强艺术素养。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创造性思维
曹理老师认为“音乐创造力”就是“以发散思维为基础,对从事的音乐活动持有独特的见解并能用流畅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其实,创造力并非不能测量和评价,根据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斯腾伯格等人对创造力的定义,创造力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它应该具备“变通性”“流畅性”和“新颖性”三点特征,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在各项思维特性中予以表现和评价,以此来提升小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一)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流畅性”
流畅性在心理学中指一段时间内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数量。“音乐流畅性”培养体现在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运用多种音乐素材进行音乐创造或即兴创造出多个音乐作品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在一段时间能创作多个作品或能用多种方式进行音乐创作,这种能力体现了“音乐流畅性”。比如,空中课堂的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库乐队”中的“智能鼓”进行节奏伴奏,“随机筛子”的使用可以帮助同学们发出不同的音响节奏,学生能够便捷地创造出不同节奏搭配乐曲;不愿意使用“随机筛子”的同学,也可以接受挑战,运用“智能鼓”中存在的打击乐器自行拖拉进节奏框搭配乐曲进行伴奏,这种多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问题举一反三对的能力就能提升学生的“音乐流畅性”。
(二)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变通性”
变通性在心理学中指的是把一些想法和材料改变为不同用处的能力。“音乐变通性”主要指的是教师培养学生在创造活动中对音乐元素的变化与运用的能力。这里所提及的音乐元素主要有:声音强弱、速度快慢、旋律高低、音色变化、声音长短,节奏运用等。
平日,学生的音乐元素表现碍于每个人自身的嗓音条件或性格特点会有所约束,但运用了信息技术,就像给孩子加上了一层保护膜,他们能借助信息技术的外壳更精准地表现音乐要素,也能规避自身的薄弱项。以空中课堂音效制作课例为例,学生通过使用音虫软件制作,教师教授学生音效表现的音量强弱,声音长短和节奏规律,如果学生能够学会,并在自己的音乐片段中加以体现,改变原有的默认的音乐元素,就能体现学生在这个活动中的音乐变通性。教师在这类活动中,需要提前介绍信息技术的相关功能,再来引导学生做到灵活变动,触类旁通,有音乐元素上的变化与思考,这就是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变通能力。
(三)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新颖性”
新颖性,即指学生创造产品或创作想法的独特性。音乐创造力研究者沃森曾经表明教育不一定要追求“不同”,创造初期可以学习和模仿他人,这一样具有价值意义。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并不专业,所以很难存在较大地创新,甚至可能答案是固定的,但创造力教育是鼓励所有的人进行音乐创造,所以小学生的“音乐新颖性”主就要体现在学生能与教师的范例或者和大部分同学不同的情况。
教师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下,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学习能力,设立同一主题或同一固定元素下的创作任务,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为孩子带来很大的创作发挥空间。比如,当教师希望举办一场爱国音乐会,学生需要上网查找资料表现,在这一主题下,学生可能会从网络上搜索找到一些爱国歌曲,有的人会对音乐进行整合剪辑,有的同学可能会结合网络资源用歌唱、舞蹈、手语、配音形式等表演形式开展活动,也有的同学利用电脑软件制作音乐小报等参与活动,利用信息技术同学自发选择的内容和工具增多,必然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新颖性”。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帮助小学生形成音乐创作产品
根据喻意对音乐创造力内涵的理解,小学生的音乐创造力需要关注小学生的音乐创造行为,并引导他们能够创作出一些有创造性的、对于个人而言是有意义的产品(作品)。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像个记录仪一样为学生记录下创造的过程和痕迹,也可以形成可听、可见的有价值的创造产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创造活动带来的价值和意义。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落实学生的音乐创造活动
1.开展旋律编创活动
小学生的音乐创作活动中包含旋律创作,它需要学生通过旋律填空和旋律扩展的学习,学会运用“完全重复”和“变化重复”的创作手法。
常规教学中,学生的旋律创编活动在课堂中开展较少,学生也缺少编写旋律的工具,有时候,学生光是画出几个音符就需要一定时间,更别提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一条旋律编写了。信息技术的运用,如库乐队中“智能钢琴”界面中,轻点按钮就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行旋律录入,在时间和准确度上都有益于学生完成心目中的旋律。
2.开展节奏创编活动
节奏是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常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会让学生进行即兴编创来落实节奏编创,但笔者发现,在即兴编创时小朋友可以准确拍击的节奏型,落入笔头书写则有许多问题,一是学生在创编节奏时不能及时听辨,发现问题;二是学生对于节奏符号书写觉得困难,导致书写有误。
信息技术的加入,方便了教师对创编节奏的检测,也可以让学生做到边创边听,增加正确率。如在音虫软件中,教师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进行节奏伴奏,学生可以先確认自己的音符时值,再进行点击,创编相关节奏型,软件会自行记录节拍,便于学生及时聆听并及时做出调整。
3.开展音效探索活动
音效是影视作品,情境主题音乐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音乐元素。在日常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音响并利用一些身边材料和乐器进行音效制作,但其实在课堂中不能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探索,可用乐器及材料表现的音乐形象也有限。
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我们发现了大量丰富的音效,它们都被真实收录在软件中,学生不仅可以随时试听,感受音效的魅力,也可以在适合的音乐情境中选用音效进行直接表达和二度创作,成为学生进行创作的一大创新活动。
4.开展乐器演奏活动
小学生在常规音乐课堂学习中,认识了大量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老师经常会用一小段音乐片段来介绍乐器音色,但不同乐器在不同音乐片段中音色可能是有变化的,由于学生没有真实聆听的机会,学生的思考常常会被某个固定片段的答案所限制。
信息技术的加入,它可以改变学校提供不了乐器的情况,真正让学生听到乐器的声音;对于没有乐器,没有学过演奏的同学而言,信息技术软件还能帮助他们模仿弹奏,真正体会不同乐器的演奏音色,甚至体验部分乐器的演奏形式,消除学生对乐器演奏困难的设防心理,促使他们敢于演奏,敢于創奏,敢于运用不同乐器来活用学过的音乐知识。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记录和反馈学生的创造过程
对于音乐创造而言,过程与结果都是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的重要途径,而信息技术的运用正好可以解决常年学生创作过程无法记录,创作过程无法有效反馈的遗憾。
如在使用音虫课堂进行音效创作一课中,教师的所有创造过程都可以让学生清晰感知自己做了什么,有什么成果,给予他们一定的价值意义。在探索音效和寻找指定音效环节,学生是可以清晰听辨各类音效的,他们可以在探索后进行音效的交流,学生可以将他过程中探索的音效进行交流和展示,以此来达成对于前面创造过程的一种反馈。
(三)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产出创造作品
音乐创作的本质是为了能够创作出一些有创造性的、对于个人而言是有意义的产品作品,所以学生的音乐创作作品是最便于教师评价学生创作能力的媒介。
常规课堂中,学生通过即兴表演或者综合演绎来表现自己的音乐创作,它只有短短一瞬,也很难做到全员参与,对于一些表演力较弱的学生,更是容易失去创作机会。但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将创编的内容保存在电脑中,只要有需要就可以调取,对于学生而言,操作简易不占空间;对于教师而言,更加便于了解学生的创造活动完成情况。学生参与信息技术类创作活动,教师可以引导每个学生或每个小组保存自己的创造作品,无论是否班级展示,他们都拥有了一份看得见的收获,这对于学生的创造兴趣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如在音效课例中,教师最终引导学生进行音效片段的制作,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创作作品的保存和下载,学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创作结果,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创完看的见,创完有成果。
四、思考与总结
将信息技术置于小学音乐创造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和优势。虽然目前我们依然发现信息技术进课堂有困难,比如无法短时实现音乐课堂信息化全覆盖,学校的教学资金不同导致能够配备的信息化教学工具不同,教师对于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水平有层次等,但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了信息技术对于小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的优势与意义。随着科学进步,笔者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肯定信息技术进课堂的价值,我们的音乐课堂未来一定会变得更加精彩,更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