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民生
三、教育科研人的四个视野
科研人是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的。问题有很多,应该研究和解决的是真问题、重要问题和关键问题。为此,教育科研人应该有视野、有识见、有能力、有情怀。
视野很重要。对科研人而言,我建议要有四个视野:一是三个面向的视野;二是国家政策的视野;三是改革实践的视野;四是专业研究的视野。
1.三个面向的视野
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题词,经过40余年的改革实践,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心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它的宽广与深刻。
教育为国家的明天培养人,也为学生未来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育必须面向未来。那未来又是怎样的呢?从今天的事实可预见的是:变化、复杂、不确定是它的特征;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是它的表现。当前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全球,全球抗疫势在必行,就是最好的例证。
当前科技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变得高度计算机化,网络的出现更促进了全球化,有专家称当前为计算机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为应对未来的挑战,不少国际组织和国家已经发布了大量关于2030年后教育改革的预测和研究。最有名的有2018年OECD发布的学习框架,也叫学习地图。其内容是讨论到2030年学生需要学习怎样的知识,以及教育如何有效地发展这些知识,即教什么和怎么教。OECD还做了一个大平台,世界各国都可以去参与合作研究,我国研究人员也参加了。
2.政策视野
在我国推动的各项改革中,政策有着强大的力量,这是“中国模式”的一部分。我们的科研人员,要大大加强对政策的认识。我们要研究的不仅是政策的来龙去脉,还要研究如何实施,以及在实施中需要什么样的保障与条件,当然需要且有条件的话,还要研究如何创造性地实施。
好的政策一定源于研究,体现了政策的科学性。那么今天对教育改革,最重要政策有哪些?研究人员跟一般人不一样,要追溯和梳理,要把所有相关的政策的脉络理清楚。
作为例子,我们把从十八大开始到今天有关育人的政策稍微梳理一下:首先,十八大把“立德树人”确定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同时提出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2014年教育部发文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随后在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提出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等。2018年教育部正式颁布高中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并正式启动双新(新课程、新教材)改革。2019年至今,中央发布了一系列文件,明确普通高中的改革重点在育人方式的转变,义务教育阶段的改革重点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整个教育的改革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个目标努力。另外还就评价改革、增强学校活力、加强教研和实验教学发布了文件。所有这些文件实质上就含着相应的政策。总体来看,脉络是很清晰的,那就是通过“双新改革”落实“立德树人”。
对政策的学习和研究,关键是要深刻理解政策制定的本意和边界。例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在教育方面的一项重大政策。为落实此项政策,有些学校专门开设了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如学《弟子规》《三字经》等,以及传承一些传统的礼仪,如穿汉服、行汉礼等。这样做其实并不错,但是与中央文件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因为要求传承的是文化而不只是知识与礼仪。在中央有关文件中有几句话是非常深刻而重要的,一是说今天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要赋予新的时代的内涵和现代的表达形式;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学习革命文化、现代改革开放文化和国外优秀文化相结合,这样就实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整体学习。因此,传统优秀文化应当全面深入地落实到整个国家课程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传承文化这个目的。
3.改革实践视野
三个面向打开我们的视野,政策确定了我们的方向。面对问题和挑战,要有改革和行动,这就是我们的任务。就改革而言。我们必须学习小平同志的改革智慧。
就改革而言,第一是要有危机意识。推动改革的前提是危机意识。当社会思想混乱、经济面临崩溃时,必须改革,以回答中国往何处去。危机推动了改革,我们还要找到出路。危机,危机,有危就有机,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出了历史性的回答。中国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
第二是机遇意识。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里多次讲到抓住机遇,今天讲有危就有机,就是要在危机里面发现机遇、抓住机遇。这既要有敏锐性,又要有判斷力和决策力。
第三是群众意识。改革什么?如何改革?更应当学习小平同志的改革智慧,要到第一线的群众中去摸石子。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安徽凤阳和广东深圳,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初的几颗石子。这里面有群众的创造和领导的远见卓识。
凡是我们想要做的改革,没有现成答案,应当第一步先到第一线的群众中去找。事情往往是,大家都在找出路,从中就会发现一些较好的做法。例如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在安徽凤阳找到的,然后优化并上升到国家层面,转化为政策进行推广。寻找到最佳的群众创造,这就是改革智慧。群众是真正英雄,这绝对不是一句口号。
第四是实践意识。对一个新的探索,就是要先摸石子。摸石子就是实践,摸了以后要踩上去,看踩得稳不稳。方向明确后,每个垫脚石都要通过实践去寻找(摸),并进行检验。摸石子过河太有道理了,用最普通的话把大事情的道理说明白了,这也是小平同志的智慧。
借鉴设立改革特区,我们二期课改中的研究型课程就是课改中的特区。今天所做的那些改革试点和改革实验,其实都是改革特区,先进行实验和探究,做成功了就可以推广。
4.专业研究视野
专业研究视野就是要用专业的思想和眼光,对形势、问题进行分析、辨识和判断。现在好多人讲,我们行走在口号、标语和新词语的丛林之中。花哨的词、花哨的文章和报告不少,华而不实,没有实质的内容。这些现象破坏了教育科学研究的生态,也破坏了教育发展的生态。因此,广大的教育科学研究者要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做良好教育生态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研究是解决问题,其前提是能发现问题。问题有很多,能从中识别出专业问题,这是很重要的,其实这就是专业视野的体现。确定了是专业问题,但是不是值得研究?对专业问题要有专业的表征。问题的核心和本质是什么?问题的边界在哪里?这些是对专业视野的进一步的要求。
还有我们研究要能够调集资源,请专家、收集资料,这是研究中必须的。还要在实践中去做,做了以后创新。推广是进一步的研究,是研究的继续。这些都属于专业能力范畴,也会在专业视野中接触到。
研究视野要有洞察力,这个洞察力与前面的几个视野都有关联。有些问题很有研究价值,但还没有被发现、被提出。这就需要提出来,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往往是前瞻的,会有很大的社会价值。
四、今天,群众性教育科研工作的作与为
当前是一个教育大变革的时代。从世界范围来看,各个国家都推出了很多关于教育改革的理念和政策,各方面的专家,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点和教育理论。全社会对教育的高度关注加上新媒体的传播,使得教育成为社会舆论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大到世界的国际的教育新闻、国家的教育政策,小到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个课堂所产生的各种教育信息,都可能成为万人热议的话题。在这些声音中,既有着对教育的关注和关心,也有着多元多样的褒贬不一的看法。
在这样的情势下,教育科研人要有所作为,必须厘清以下几个问题。
1.关于学校教育改革探索中的“新理念”“新概念”“新名词”“新口号”层出不穷的问题
基础教育领域中数量庞大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他们有着积极探索教育改革的热情,对社会上传播的一些新的教育想法和理念,积极地进行学习和实践。因此层出不穷的办学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新口号,见诸各种论坛、经验交流会和刊物等。对于第一线的改革热情无可非议,但是其中大量的“改革的探索”是很不完善的。对此,已故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曾有过评论,并称之为中国教育生的两种病:多动症和浮肿病。
著名教育学者石中英教授在他2019年出版的《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一书中也有一段评论:“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找到教育改革创新的正确方向,是当前摆在我国教育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教育者要对教育规律和教育共识有充分的尊重和敬畏,不要让对特色和个性的追求成了无视教育规律和教育共识的随心所欲。教育者不能痴迷于制造新的概念。要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寻找和解决真正的教育问题。”
因此,对此进行必要的引导,使之聚焦于教育改革的真实问题、重要问题和关键问题,并以科学的方法去推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确实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应有的职责。这样做,既保护了第一线的改革热情,同时又能把这些改革热情导向到正确的轨道之中。当然,在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时,教育科研工作者要有学识、能分析、能识别,否则自己也会迷路。
在这些概念与口号中,比较突出的一类是关于培养目标和办学理念的。学校为突出自己在这方面的与众(其他学校)不同,往往会强调学校的个性与特色,例如提出个性化教育、适合学生的教育、尊重教育、生命教育等等。另外在学校文化建设上,也是名称繁多。对于学校的这些想法和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这里必须考虑两个前提性的问题。第一个是对于培养目标党和国家有明确的表述,那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的办学目标必须与国家目标保持一致。第二个是学校的特色、个性和文化,应该是通过长期的积淀形成的,而且应当在学校的所有教与学、管理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这不是搞几个活动,专门开设一些课程就能“打造”出来的。为特色而特色,为个性而个性,这是急功近利心态的表现。
2.关于课程、教材改革问题
对于课程和教材,必须明白这是国家事权。国家课改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制定国家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各学科教材,并由国家正式颁发。而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基础教育的教育机构,在课改中的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好、实施好新课程和新教材(简称双新)。
《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2018年8月15日发布)指出:
认真做好课程实施,开设好国家规定课程。各地要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领导和管理,认真抓好落实。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本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明确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学校依据国家和省级要求,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确保开齐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
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選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其中,必修、选择性必修为国家课程,选修为校本课程。
按文件要求,基础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为实施双新需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这习惯称为校本实施方案。这里的校本,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自行根据某种需要对课程另作安排。此外,在课程类别中,有一类作为选修课的校本课程。这是给学校有一定自主权的课程空间。其中有一部分在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是学科的拓展与深化,另一部分是根据一定的要求,由学校组织开发。
但在现实中,有一些学校,为了彰显学校的个性和品牌,花了很大的力气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并且作为课改创新,进行宣传。当然,开发校本课程的热情是应该肯定的,但如果不全面考虑课程方案实施的整体要求和校本课程的定位,那就有点过度了。
课程开发是十分专业的事情,下面以STEM为例进行讨论。
STEM课程得到了国际上广泛的认同,特别是其中所体现的跨学科的思想,更是对课程理念的一个极大的提升。因此,我们对STEM进行学习和借鉴,那是肯定要的。其实,这几年在教育内部和外部,都已经在做了,而且至今热潮不减。但是,如果从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状况来看,我们是没有工程这门学科的。那也就是说,我们如果直接引进STEM的话,那就是无E的STEM。如果是外部的人做,那就不苛求了。但如果是教育内部做,那就必须有相应的对策,而且还须进一步考虑引进的新课程如何与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以形成一个新的完整的体系。这对跨学科课程更为必要,否则就丧失了跨学科的意义。
1997年正式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已经把工程整合在标准里了,并且体现了科学实践与工程实践相互关联的最新理念。相对于科学而言,工程本身就是人造世界的学科代表,它本身有很强的跨学科性质。把工程吸收到基础教育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其意义已经超越了原来的STEM。
在加强和重视跨学科的同时,我们绝不能淡化或轻视学科,因为中国的发展既需要跨学科人才,也需要学科人才。而且,学科强跨学科才会强。
3.关于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问题
最后来讨论一下教学改革。2019年6月中央接连发了两个教学改革的文件,一个是6月19日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一个是6月23日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这是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导意见,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积极实施。下面我列举几条,我们一起学习。
(1)关于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
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发挥教研支撑作用。
(2)關于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意见
办好普通高中教育,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
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加强命题能力建设。
另外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教授对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有过以下的阐释: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正转移到教学改革上。教学改革是育人最关键的要素。我们的育人目标、育人方向、育人要求都是明确的,我们要思考教学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无论是课程、教材,还是考试改革,都有了顶层设计并且在积极推进中,而推进这些工作的关键是要解决好教学问题。他特别强调以下“三位”:“要提高教学站位”“教学要找准定位”“落实要求要到位”。
以上这些文件精神和有关专家的阐释对当前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教育科研人员,不但要认真学习领会,而且要积极准确地推进基层学校的教学改革,使之落到实处。
我认为我国新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有着宏大的气魄,因为它定位于要创出一条为中华民族明天的发展和强大的育人之路。这条路不是现成的,是要在目标的指引下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是改革中最重要的,也是最艰难的。这就是教与学的变革之路。
从教育科研的角度看,在教学改革领域有很多课题值得脚踏实地认真研究,这是真的课题,这是最重要的课题,这是最关键的课题。我们教科研的前辈和先行者们聚焦于教学改革领域,出了很多优秀成果,创造了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景教育等先进经验,这些成果和经验,已成为我们探索之路最坚实的基石。
世界范围中新技术、新教学的发展,诸如脑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项目化学习等为我们构建了新的工作平台,相信这条教与学改革的新路是一定能走出来的。基础教育的教育科研是大有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