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艳
【摘要】劳动教育不能只停留于口头或纸面上,教师应将劳动课程与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可以在一日活动、区域活动中渗透劳动意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除此以外,教师还应给予幼儿一定的时间,使其在劳动之余思考如何提高劳动效率;家庭和学校应紧密协作,使劳动从校园延伸至家庭的各个角落,使劳动教育不再流于形式。
【关键词】生活课程;家园结合;劳动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教师要引导幼儿生活自理或参与家务劳动,发展其动手能力。由此可见,劳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采用各种方法促使幼儿学会自理,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然而,若只是单纯的说教,幼儿很难体会到劳动的意义,也感受不到劳动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帮助。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积极构建生活课程,将劳动和幼儿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学者陈鹤琴提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基于此思想,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提取出他们力所能及的劳动内容,并引导其在丰富的活动中增强劳动意识,深入体会劳动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幼儿就会认识到劳动是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而积极、主动投入日常劳动中。
一、结合一日活动,悄然渗透
建构生活课程要从幼儿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不少家长都为幼儿包办了穿衣、叠被子等各种与自理有关的劳动项目,导致幼儿自理能力很差。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结合幼儿的一日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能力,如在上厕所或者午睡时,学会自己脱衣服、穿裤子;在吃午饭、点心时,自己动手分食物;在游戏、阅读后自主整理玩具和书本等。这样就将一日活动和劳动结合在了一起,让幼儿自然而然地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1]。
以“午饭”这个活动为例,教师可将劳动教育渗透其中,如可以用儿歌的形式引导幼儿认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米饭白,猪肉香,宝宝真想尝一尝;没人盛饭怎么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盛,自己吃,宝宝今天真能干!”这样便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尝试自主盛饭。此后,教师引导幼儿一边实践,一边思考应该分几步完成该任务。“大家注意一下自己的双手,黑乎乎的手是否能盛饭呢?”这促使幼儿充分考虑到卫生问题。接着,教师再引导幼儿尝试自主摆放碗筷,并分配各种食物,假若幼儿掌握了相关技能,则可以让他们进一步展开训练,思考如何改进摆盘的方式,让食客提高食欲。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不仅学会了自己盛饭,还尝试将米饭放入模具做成小熊猫、兔子等造型,显得活泼可爱。最后,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大家在家中是否也会帮爸爸妈妈盛饭呢?”引导幼儿将实践活动从幼儿园延伸到家庭生活中。
在结合一日活动引导幼儿提升自理能力后,教师即使没有硬性安排劳动任务,幼儿也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很自然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他们能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幼儿思考,探究提升自理能力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变化。久而久之,他们就能更积极地提升自己的生活技能。
二、融入区域活动,养成习惯
教师应组织幼儿参与阅读、美术、手工制作、建構游戏、角色扮演等方面的区域活动,在建构生活课程时也可以将区域活动融入其中,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利用美术或手工创作来美化房间,如何以清扫房屋的方式让自己的生活环境变得更美好;如何给家人讲述绘本中读到的故事,让他们的心情更加愉悦。这样就能将区域活动和劳动的内涵结合起来,促使幼儿得到成长[2]。
教师可带领幼儿开展“美丽的房间”主题活动,让幼儿先展开自主绘画,思考一下用怎样的美术作品能美化房间,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教师可这样引导幼儿:“完成绘画后,我们就可以用它们装饰房间了,但是在此之前还有一件事情需要做,大家知道是什么吗?”教师可以某教室布置对象,引导幼儿关注凌乱的房间,使其意识到要想布置房间首先要将其打扫干净。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试着使用扫帚扫地,用抹布清理桌椅上的污迹。在完成劳动后,教师再引导幼儿回忆并进行对比:“大家对比一下,这样的房间和刚才有什么不一样?你更愿意生活在怎样的房间里呢?我们要想居住在美丽的房间,是等着其他人帮我们收拾,还是自己动手呢?”之后,教师再带领幼儿利用创作好的图画布置教室,让教室焕然一新。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幼儿不仅创作能力、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还认识到了美丽的环境需要每个人用双手来创造。
在幼儿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要积极发挥同伴效应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引导幼儿一起开展劳动活动,并促使他们模仿积极劳动的幼儿,改变自己好吃懒做的坏习惯。这样能对幼儿起到促进的作用,使其能积极和同伴进行讨论,思考如何提高劳动效率、改善生活环境,进而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
三、留出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究
在传统的劳动教育中,教师常常做示范,幼儿只要进行模仿就可以了。这样不仅枯燥、乏味,还遏制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很难让他们真正提高能力。在完整的生活课程中,教师要让幼儿认识到劳动其实也是一种展现创造力的机会,并给幼儿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其展开自主探究活动,思考如何改良劳动工具、改变劳动步骤和配合方式,进而让劳动效率得到提高。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幼儿积极思考,认识到劳动也是开发自己智力的有效途径[3]。
围绕“打扫房间”这个主题活动,教师引导幼儿自主思考:“大家看,这个教室乱糟糟的,要如何整理才能让它改头换面呢?如果先扫地,会不会将地上的玩具也当成垃圾扔掉?如果先扫地再擦桌子,桌上的脏东西是否会再次弄脏地面呢?”这促使幼儿认识到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清扫。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幼儿自主思考如何改良劳动工具。“门窗那么高,小朋友够不着上面,怎么办?爬到桌子上太危险了,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如有幼儿提出可以将抹布绑在小木棍上,这样就能举起来擦拭较高的地方。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了幼儿一定的思考空间,没有干涉他们的举动,让幼儿尝试用绳子捆扎、橡皮筋捆扎等不同的方法来擦门窗。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还分析了用干抹布、湿抹布是否会有不同的效果。在反复尝试和失败的过程中,幼儿不仅掌握了打扫房间的技巧,还认识到了在劳动时也需要开动思维,以提高劳动效率。
教师要积极运用各种生活资源,引导幼儿结合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展开思考,尝试找到解决的方法。当幼儿还在探究时,教师要耐心地进行引导并给予他们帮助,这样能更好地调节双方的关系,让幼儿更信任教师,乐于和教师交流自己的想法,从而更乐于参加各种劳动活动。
四、加强家园结合,深度发展
《指南》提出,教师要让幼儿理解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懂得尊重工作人员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基于此,教师要积极联系幼儿家长,并组织各种亲子活动,若有条件还可以组织若干家庭一起去社区有关机构开展活动。在亲子活动中,幼儿不仅懂得了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还认识到了在家里也要积极参与劳动,这样他们的劳动意识就能植根于心。
教师利用微信联系幼儿家长,列出了希望幼儿能自主尝试的劳动清单,鼓励家长给幼儿提供一定的自理机会。该清单包括自己穿衣服、系鞋带,帮助自己和家人盛饭,帮助家人洗碗、擦桌子、扫地,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由于幼儿的年龄和能力不同,教师可以设定几个不同的等级,引导幼儿从学会、熟练掌握到主动尝试,一步步得到提高。此外,教师还可组织不同的家庭一起开展社区活动,如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竞赛,通过打卡的方式看看哪个家庭能坚持垃圾分类;通过竞赛活动看看大家是否清楚地知道每种垃圾属于什么类别;通过“找不同”的亲子游戏,让幼儿和家长进行比赛,看看谁能将一袋垃圾中不同种类的部分整理出来。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以家庭为单位,更清晰地认识到了如何进行垃圾分类。
教师要积极联系幼儿家长,告诉他们不能因为图省事而帮幼儿包办各种事情,而应该给幼儿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能参与到力所能及的劳动中。这样才能真正开发幼儿的智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学者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幼儿劳动教育中,教师也要积极构建生活课程,将劳动融入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促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劳动能力,并积极思考劳动对生活的意义。久而久之,幼儿就会认识到好吃懒做是可耻的,会积极努力成为勤劳肯干的人,进而得到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秦兰.基于回归自然理念的“小主人”勞动教育[J].江苏教育研究,2020(17):35-38.
蔡涛,孙璇.让幼儿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劳动教育[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05):7.
李晶晶.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