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萌萌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著作《左传》,由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现已选入部编版语文教材。在这篇尚不足四百字的文章中,作者运用高超的叙事技巧展现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外交战争,让身处千年后的读者依然感受到当时局势的急迫感,以及在当时的情境之下烛之武所表现出的才智。这篇短文虽然简短,但行文的细节间蕴含着古人丰富的智慧与高超的思辨精神,也展现出了作者高水平的叙事艺术与行文水平,在细节铺陈中实现对行文的把握,不禁令读者由衷地赞叹。
一、叙事简约,塑造人物
在部编版教材中《烛之武退秦师》被划分为四个自然段,分别对应郑国受秦晋围攻的战争背景、烛之武游说秦师的理由、劝说秦君退师的过程、秦师退去的最终结果这四个部分。虽体例短小,没有其他长篇巨著繁多冗杂、事无巨细的大段描写与说理情节,却也结构清晰简洁,显得小巧又精致。在简约的叙事风格和人物塑造的细节展示中,留给读者深深的回味之感。
简约的叙述风格,在本文各个细节处有具体体现。从段落中看,首段“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十一字便点明了秦、晋围攻郑国的原因,同时也为全文的展开提供了契机。第二段,叙述佚之狐劝说郑伯重用烛之武,烛之武接受郑伯临危受命的过程,两个回合的对话分别只有两句,但已然陈述得清晰而明了。第三段作为文章的主体,整体来看并没有交代具体的场景布置,而仅仅是通过烛之武的话语便让读者感到劝说场面的激烈紧张。尾段则以晋军退兵做结,同时升华了烛之武的劝说成果,让人眼前一亮。在文学观赏性极佳的情况下显得朴实自然。譬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八个字便交代出了秦晋两军驻军的位置,突出战争爆发的大势所趋及郑国窘迫的处境。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这种简约的风格不仅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也体现在对人物的塑造中。《烛之武退秦师》在字数受限的前提下,仍然能够完成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勾勒,使各类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可见作者的行文功底和对内容的把握。在故事发展过程中,佚之狐最先出场,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推荐能担此重任的人才。他作为郑国的臣子深知此事的利害,若成功将会拥有荣华富贵,但他并未自荐,而是如伯乐般举荐烛之武。“吾不能早用子,今急求于与子,是寡人之过也。”郑伯虽为一国之君,但在国家危难之时,也能主动向臣子承认自己的过错,知错能改实为明智。而关于烛之武,在郑伯初次请求他前去与秦国交涉时推辞道:“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话语中包含着对郑伯在自己青壮年时不以重用,如今垂垂老矣想到启用自己的愤怨,也有着怀才不遇的叹惋。行文中能够看出烛之武不是大义凛然勇闯险途的大无畏形象,而是更加贴近人之常情,富有平凡情感的立体的鲜活的形象。“夜缒而出,见秦伯。”短短六个字,仿佛让我们看到一位耿直赤诚的臣子孤身于月夜潜行,只为国家能避免劫难,体现烛之武遇事敢于承担、不惧艰险、不计回报的形象。在后文中烛之武舌战秦伯,以高超缜密的思维逻辑逐渐使秦伯内心的秦晉盟约崩坏,更加突出了他的机智、善辩、侃侃而谈,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至于晋侯,文中只在尾端以正面描写出现。其中晋侯面对臣子劝说继续攻郑时,连说不仁、不知、不武,进而显现他虽有侵略他国的野心,却也深明大义,懂得取舍的国君形象。
二、巧用伏笔、前后照应
恰当地埋下伏笔往往会为文章增添色彩,使行文结构合理而有序,令读者产生恍然大悟之感。在本文中有两处伏笔,大大增加了烛之武以一人之力劝退秦晋两国联军的合理性,使我们不得不赞叹作者缜密的思维,在如此短小的文章中仍然做到伏笔的巧用。
其中的一处伏笔隐藏于郑伯对烛之武的话语中,“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从这句话中既能看出烛之武是不惜冒着生命风险、奉命于危难之间,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同时也包含了烛之武深知郑若亡国则不利于自己的小心思。因此烛之武才能不遗余力地劝退秦国,使得文章的安排极具合理性。另一处伏笔为“晋侯、秦伯围郑”,此处彰显秦晋两国实为结盟关系,因利而盟,那么若遇有利益分配不均则必生嫌隙,进而分崩瓦解。烛之武在劝说中紧紧抓住这一重点,“邻之厚,君之薄也”。首先,烛之武放低姿态,用“敢以烦执事”来获得秦伯的信任,接着向秦伯展示郑国若亡国,不过是增添了晋国土地,秦国不仅不能获得好处,反而增加了被晋国威胁的风险。其次,以“夫晋,何厌之有?”揭露晋军言而无信的事实,巧妙点出郑亡国后利于晋而有害于秦,渐渐使秦伯生出与郑结盟之心。由此观之,伏笔虽隐于细微之处,却有力地推动了全文的情节发展,使内容连贯自然、进展顺利而不显突兀。此外,文章首尾照应,以秦晋联军围郑为始,以秦晋联盟瓦解、郑国得救为末。前呼后应,行文完整,章法具备,这是作者于细节中隐含的叙事艺术,灵巧美观。
三、详略得当、突出主题
详略得当的叙述体现了文章层次鲜明、主题突出,具有格外的艺术美感。本文也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放眼观看全文,主次段落十分明晰,其中一、二、四段为略写,第三段为详写,详略有致、重点突出也同样属于作者高超的叙事艺术。
从《烛之武退秦师》的文章结构上看,作者并不像其他史书般详细介绍战争爆发的历史原因,仅仅是阐述了兵临城下一触即发的战前情况,这为后续烛之武游说秦伯退兵的主体提供了背景。此外,佚之狐向郑伯引荐烛之武同样是略写,也为后面的故事发展提供了人物形象,突出了重点。在主体段落中,作者花费重墨描写烛之武劝退秦师的理由,突出文章的核心即是烛之武退秦师,同时故事的发展达到高潮,令读者感到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妙趣横生。从人物形象上看,烛之武是主要人物,秦伯、晋侯、佚之狐等都是次要人物,作者在写作时也有所侧重。譬如,佚之狐出现的作用仅仅是引出主人公,那么他只出现了一次,讲过一句话。秦伯是侧面衬托烛之武的人物,他在文章中主要是以与烛之武交谈的形象出现,但也不过寥寥数语。而烛之武作为文章的主人公,作者对他的着墨较多,使烛之武的形象能够活跃纸上。此外,文章中包括了对烛之武的侧面描写,佚之狐积极向郑伯引荐,相信烛之武定能使郑国脱离险境,救国于水火之中,正面描写则集中在文章主体部分,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较为全面地呈现出了烛之武的形象特点。在详略得当之间,文章塑造了烛之武临危不惧的形象,展示了他的外交才能,使得人物鲜明突出,主题深刻。
综上,左丘明是中华数千年文化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在有限的篇幅中以高超的技法展现历史事件发展的始末,并传达出自己的情感观点,体现了绝佳的叙事艺术感,值得后人深思其哲理并效仿其写作手法。《烛之武退秦师》此文流传千年而不朽,不仅因为作者独特的叙述艺术,还因为这种叙述艺术中蕴含着细节与表达的观点。烛之武智退秦师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包含着古人的智慧,永不过时,值得今人借鉴。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十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