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燕
所谓“整体性阅读”,是指“对文本的整体性把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全局,从文本主题、写作线索、脉络以及主旨等方面出发,引导学生对相关文本形成整体性的理解和认知。整体性的阅读认为,文本是一个有机整体,学生的学习、认知、鉴赏等也是整体性的,学生的整体性学习融合了“听说读写”在内的整体性认知。作为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从不同视角、维度出发,深挖文本的内涵,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阅读认知体系。
一、立足于“文本整体”
立足于文本的整体阅读教学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在单篇教学中要立足语篇本身;其二是在单元教学中要立足主题单元。整体性阅读教学不仅要具有“篇”的意识,更要具备“单元”意识、“主题”意识、“类”的意识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文本的各个要素,同时又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整体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大主题、大任务、大项目、大框架等角度进行整体性教学。也可以从题目、关键词、修辞手法、句式特点、语体色彩等小点上进行“突破”,从而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性关照。
比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主题是“亲情”,语文要素是“在朗读中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这一单元中,重要的篇目有《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二首》《世说新语》(两则)等。其中,《秋天的怀念》和《散步》是两篇相关联的文章。因为它们都体现着浓浓的亲情,饱含着感人的力量。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运用批注法,分析课文中相关的细节。比如在《秋天的怀念》中,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中的“扑”“抓”二字表明了母亲的紧张心理。又如在《散步》中,“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中的“摸摸”一词,一方面体现了母亲的慈爱、温和,另一方面体现了母亲对小孙子的疼爱。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这些细节,就能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文本是阅读的载体。教师应立足教材单元,运用大观念、大主题、大任务、大项目等进行整体性教学。一篇课文的本质是“微型课程”,一個单元的本质也是“微型课程”。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冲破单篇藩篱,链接组文阅读,实现“小阅读”向“大阅读”的飞跃。为此,要改变传统的线性设计,采用开放性、立体性的大设计,如此,才能让“小语文”变成“大语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入课内外相关资源,优化整合文本,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立足于“心理图式”
在整体性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立足单元课文,还要立足学生的阅读心理、认知心理图式。研究表明,学生对文本意义的整体性建构需要依靠心理图式的支持,图式理论解释了学生学习的基本原理。学生的心理图式越完善,其学习的效能越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内容,感知作品的结构、形式等。
比如,部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全是议论文,其语文要素是“了解议论文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证的思路,学习论证方法”。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握议论文的结构。比如,教学《敬业和乐业》时,笔者按照“理结构——抓要素——明道理”的计划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把握论点”“寻找论据”“学习论证方法”。重点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给学生的议论文学习建立了初步的心理图式。在后续的几篇文章学习中,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论教养》《精神的三间小屋》等,笔者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从而巩固他们关于议论文解读的心理图式。这几篇文章有着语文要素方面的关联,便于学生自主分析、学习。在分析过程中,学生会有意识地比较,在对比过程中,一方面能找出议论文的相同点,另一方面能掌握议论文的议论、表达特色等。立足于心理图式进行整体性的教学活动,能真正实现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促进学习迁移,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学习能力。
三、立足于“意义学习”
学生的语文学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机械学习,另一类是“意义学习”。整体性阅读教学呼唤学生的“意义学习”。所谓“意义学习”,是指“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关联的过程”。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学习”,帮助学生打造语文学习的“意义基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更要融入、渗透文本知识、学习方法等,让学生能主动探索。
立足于“意义学习”,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文本的题目、线索等,从而给阅读指明方向。学生由于个体认知经验、特质、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对文本的解读也是不同的,因此文本解读通常呈现多样性。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整体性语文教学要立足学生的“意义学习”,让学生通过“这一篇”文本的解读学会解读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诗歌,单元训练要求为“自主欣赏”“自由朗诵”“尝试创作”。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背诵诗歌、记忆诗歌,更要引导学生朗诵,从而让他们更好地感悟文本。具体讲解时,要告诉学生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如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品味诗歌的语言(如泰戈尔的《飞鸟集》),把握诗歌的意象(如余光中的《乡愁》),体味诗歌的情感(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体会诗歌的理性美(如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雪莱的《西风颂》等)。立足于“意义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专题探究,从而让他们从各个层面认识、了解、把握诗歌,建立对诗歌的整体性认知,使其认知逐步深刻、全面。
立足于“意义学习”的阅读不是知识的获取,而是意义的建构、反思与验证的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反思论证,从而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让语文学习从低阶走向高阶。
整体性阅读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意识。整体阅读教学注重教学生成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的是整体性。在整体性阅读中,要依据部编版教材的“双线组元”特征,依托部编教材的“编排设置”,紧扣部编教材中的“内在关联”等,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单元内容、结构等,开展整体性的阅读活动。整体性阅读教学,能重建语文教学的内在秩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