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利
思维阶梯一:深阅读
名篇引路
一张温暖的欠条
曹化君
(1)晚间散步,遇见同学。她第一句话就说,你相信这世上有好人吗?好得犯傻的那种。接下来说了下面的事:
(2)那天,我妈骑三轮从外面回来,一进门就说,她遇着好人了。我揶揄道,是不是有人白白塞给你一个大红包?
(3)我妈坐在沙发上,自顾自絮叨起她遇见的好人。
(4)当我听见她说“那人把我的三轮碰歪了”,我这才把头转向母亲,发现她衣服上沾满尘土。我妈却仿佛捡了大便宜似的,仍滔滔不绝。
(5)“马路上一个人也没有,他原本可以不管我的,他却刹住车子,跑过来扶我。我踢蹬踢蹬腿,再甩甩胳膊,说,没事儿,走吧。他仍然不走,非让我走几步。确定我真的没事后,又把我搀到车上,说,骑上去试试,看车摔坏了没有。(运用一系列动作和语言描写刻画撞人者,表现了他的细心,描写非常细腻。)
(6)你说一个大男人怎么婆婆妈妈的,我都觉得啰唆了,推开他说,快走吧,我也该回家做饭了。说完,我蹬起三轮就走了。他追了上来,塞给我一张字条,他说字条上是他的手机号……”
(7)我问我妈,条呢?我妈说扔了。说完,站起身来就往厨房走。我妈突然哎哟一声。我问怎么了,她朝我摆摆手说没事儿。可是,第二天,我妈就起不来床了。(交代“我妈”的伤势,为下文住院手术花费巨额医疗费,撞人者打欠条做铺垫,是不可或缺的一笔。)
(8)我把我妈送进医院,医生说得马上做手术。
(9)我一边给我妈办理住院手续一边不停地埋怨她,有您这样的吗?我恨恨地想,一定把那个“好人”找出来。可是,一直到我妈出院,我都没找到那个“好人”,面对一笔不菲的费用,我的火气噌噌往上蹿。(“我”无比气愤,为后文找肇事者做铺垫。)我用命令的语气对我妈说,你再好好想想那个手机号。我妈迟迟疑疑地说,想不起来了,一边不停地在各个衣兜里摸索起来。我妈突然颤抖着声音喊,找着了,真是老天有眼。
(10)我用发颤的手指按下那个号码。关机。一连几天,都是这两个字。我虎视眈眈地望着我妈,这就是您老遇见的好人?
(11)我妈却仍然为那人辩护,说兴许人家手机没电了呢。但说这话时明显没了底气,不过为自己讨回点儿面子而已。
(12)那天是个很好的天气。然而,阳光有多明媚,我心里就有多阴晦。但我不敢再埋怨我妈。这件事情以后,她在我面前像个欠债人似的,一天到晚大气都不敢喘,让人心疼不已。这更增加了我对那个“好人”的愤恨。
(13)一天,一个陌生人按响我家门铃,他说找一个骑三轮的大娘,一个月前他碰了她。不等我火山爆发,母亲急着走过来,把他让进屋里。(运用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我”为联系不上撞人者生气,撞人者却主动上门承担责任,突出了撞人者勇于担责的好品质。)
(14)在我如炬的目光里,他低下了头。
(15)他说原本打算第二天就来看我妈,可是家里出了点儿事,一直没脱开身……
(16)我打断他说,您啥也别说了,先给我报销10万元的住院费。
(17)我妈连忙出来打圆场,问那人是怎么找到这里的。他说,那天您接过我的手机号后,骑上三轮就走,我不放心,悄悄在您后面跟着,看您进了家门才离开。他把头转向我说,您请假照顾大娘,单位要罚款的吧,一并算到我头上。
(18)我妈接过话说,这可使不得,要不这样吧,10万,咱们一人摊一半。再说,那天要不是我急着回家做饭,也不会……
(19)那人说,人是我碰的,这钱怎么能让您拿呢?稍作犹豫,他不好意思地接着说,我一下拿不出这么多,我先给您打个欠条行不行?您放心,我一定尽快还清。
(20)我马上火了,没好气地说,蒙人的吧,就像那张写手机号的字条一样。
(21)他的脸腾地红了,说,对不起,我手机丢了,我换了新号。
(22)同学突然换上动情的语调说,你知道吗?他是残疾人,他的两条腿是假的。为了10万块钱的债务,他竟然打好几份工,什么活儿钱多干什么。他的腿都累断了,又没钱换新的。他是坐着轮椅来我家还钱的。
(23)他说,他的两条腿是在一次车祸中没的,撞他的人跑了……
(选自《意林》2021年第2期)
赏 析
一、巧拟标题文亮眼
“言为心声,题为文眼。”好题目不仅能令文章纲举目张,而且能更准确和生动地表情达意。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有这样的效果。
从人物角度看,这张欠条集中表现了撞人的残疾人诚信、善良的品质,能突出人物形象;从情节角度看,由这张欠条引出后面还债的情节,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交代撞人者的遭遇,促使“我”的情感、心理产生变化,更能突出关键情节;从主题角度看,由这张欠条可知撞人者原本也是车祸的受害者,可以深化小说主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对内容的高度概括、提炼与浓缩,也是读者感受、理解作者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途径,所以,要尽量拟一个精彩的标题。
二、转换人称巧构思
文章主体是以第一人称写的,也就是以故事的亲历者的身份写的。开头、結尾却出现另一个叙述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看文章开头:
晚间散步,遇见同学。她第一句话就说,你相信这世上有好人吗?好得犯傻的那种。接下来说了下面的事。
开头的叙述人是故事的聆听者,自然引出下面的故事。
再看文章的结尾:
同学突然换上动情的语调说,你知道吗?他是残疾人,他的两条腿是假的。为了10万块钱的债务,他竟然打好几份工,什么活儿钱多干什么。他的腿都累断了,又没钱换新的。
结尾从叙述人角度展现了“同学”情绪的变化及原因,使读者从客观角度了解故事结局。
人称的转换明确了作品中讲故事的人与听故事的人之间的关系,构思巧妙,使文章更具真实感。
三、巧作豹尾增亮点
文章构思巧妙,结尾交代了“好人”曾经的不幸,既解开了前文的悬念,又让读者感动、反思,但始终未交代他撞“我”妈的过程,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学生在写作时,通常比较重视开头和主体部分,忽视结尾,尤其在考场上,因为时间有限,很多考生匆忙结尾,导致开头和结尾不匀称。如果结尾能像豹尾一样有力,就会为文章增添很多亮点。
思维阶梯二:巧借鉴
技法解密
“路”老师:写作中的“以小见大”法,即通过小题材、小事件揭示重大主题,可以反映更深更广的内容。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广阔、更深远的艺术空间。
日常写作中,“小”的呈现相对容易,“大”的揭示则有一定难度。用一滴水反射太阳的光辉,必然涉及到观察这一滴水的角度。只有角度正确,才能观察到太阳的光辉。同样,只有构思的角度精当,“小”才能映射出真正的“大”。
《一张温暖的欠条》是一篇很有力量的文章。先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的“力量感”主要体现在哪里?
艾 诗:我认为力量感主要体现在“他”的残疾上,“他”因为车祸而残疾,而且肇事司机逃逸,导致“他”生活艰难。“他”却在自己肇事时,勇于担责,讲求诚信。
苏 桃:我认为力量感离不开作品的特定环境。在当下的社会,有不少人欠债不还,欺骗讹诈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欠条才弥足珍贵,温暖人心。
“路”老师: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诚信”“责任”这个主旨的呢?
陈 淼:作者是围绕“他”的言行描写的。文章先借“我妈”之口,写“他”肇事后的细心,主动留电话号码;再正面写“他”主动上门承担责任,写下欠条;然后借同学之口,点明“他”的不幸遭遇。通过“他”的言行凸显了“诚信”“责任”可贵之主旨。
“路”老师:我同意陈淼同学的观点。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技法——“以小见大”,即借小事表现大道理。
阅读链接
高贵的弯腰
张燕峰
只见她走到一个离我较近的老年乞丐面前,弯下腰,半蹲在老乞丐面前。天啊,她要干什么?
这时,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她指着自己腰间的坤包,对老乞丐轻声说:“我腾不出手,钱在这里,您自己取吧。”
老乞丐伸出手,大概是看到自己的手又黑又脏,犹豫了一下,又缩了回来。
那女人笑了:“没事的,您就放心取吧。”
那双沾满污垢的黑手踌躇了几秒钟,终于再次举起来,颤抖着打开那只精巧的小包,哆哆嗦嗦着取出十元钱,然后双手作揖,连声道谢。
那女人直起身,莞尔一笑,摇摇头,从容离去。目送着她的背影穿过马路,拐过街角,淹没在汹涌的人流里,直至不见,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站了很久,很久。
(選自《情感读本·道德篇》2020年9期,有删节)
赏 析
选段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描写方法,写了“她”弯下腰让乞丐从包里拿钱这一情节,表现了“她”对乞丐的尊重,阐释了行善不是施舍,而是一种悲悯,一种尊重的道理。
我仿我秀
他跨进教室,脱下雨衣,全身没有一点干的地方。他正要把蜡烛分给同学们,电忽然来了。教室里一片欢呼,他顿时觉得像一盆冷水泼在头上,比在雨中还要难受。他把蜡烛分给那几个同学,可他们都说不想要了。一股股寒流向他袭来:“我反正没钱,你留着自己用吧!”“别硬当英雄了,怎么样?不容易吧!”“留着以后自己用吧!”“哈哈……”伴着笑声,他手中的五角钱也被那女生婉言要回……他顷刻呆住了。泪,划过脸颊,流进心里。
点 评
选段写了雨夜一位同学冒雨为大家代买蜡烛的故事,表达了对这位同学的善举的赞美和对冷漠者的批评,也表达了对真情和友谊的呼唤。
思维阶梯三:写佳作
强化练习设计
在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感动的东西很多。有时是一个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有时是一个场景。生活中,我们有很多不经意的感动,这“感动”可能源于亲人,源于朋友,源于老师,源于同学,甚至源于陌生人。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思路点拨
以“感动”为话题作文,首先要调动生活积累,回忆并选取内蕴丰富、值得咀嚼的让人感动的人或事、情或景等素材。从内容上说,既可写伟人壮举,也可写凡人小事,还可写造化奇观。相比较而言,笔者更推荐运用“以小见大”法,运用生活中的小事,反映一种现象、体现某种哲理或者传达某种理念。运用这种方法,切入的角度比较小,学生更容易把握。而且能让抽象的主题具体化,更接地气。写作时,要从小角度、小事件、小细节出发,写出感动“我”的具体事件,写明“我”思想以及认识上的转变。注意不能就事论事,要对事件进行拓展和延伸,表现更深刻的认识。
在写法上,抒情和议论必不可少,但要以叙事为基础,否则抒情和议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达不到感染和打动读者的目的。此外,还要注意叙事、抒情、议论的技巧,注意情与景的交融,事与理的渗透,情节与细节的打造,环境与情感的烘托、渲染等。以记叙为主,结合抒情或议论,点明主旨,是一种写法;根据行文需要,对事件加以梳理,穿插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中,写成“形散神聚”的散文,也是一种写法;或者只叙事,将感情融入叙事中,让读者自己揣摩,也未尝不可。
佳作展示
感 动
春天,花儿悄然绽放,这是生命的开始;秋风来,叶儿落,这是生命的终结。我每天都穿梭于家和学校之间的林荫小路,看尽生命的轮回,但这一顿悟却源于一件小事。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早上,我去给住院的奶奶送饭。刚来到医院,一股消毒水的味道扑鼻而来,小孩的哭喊声不绝于耳,我不由得激灵了一下,搓了搓手,心想:送完饭得赶紧回家,这地方可真恐怖。来到六楼,走廊里静得可怕,连根针掉下来都听得见。我忐忑不安地向前走着,突然,身后传来一阵脚步声,我回头看去,只见一个剃着光头的小妹妹朝我跑来,边跑还邊喊着:“姐姐,你的东西掉了!”她跑到我面前,气喘吁吁地和我说,“姐姐,下次要注意哦!”
面前的小女孩大概六七岁,两个小脸蛋粉嘟嘟的,眼睛水汪汪的,正望着我,手上还拿着一朵花。我不好意思地接过她递过来的水杯:“小妹妹,谢谢你。你怎么一个人在这里?”
小女孩停顿了片刻,突然对我扬起灿烂的笑脸,轻轻地踮起脚尖,在我耳边悄悄地说:“姐姐,我妈妈说我得了一种很难治愈的病,有可能治不好,可是我觉得这种病并不可怕,你看看,我现在还不是挺好的。而且,我的家人和朋友每天都来看我,陪我玩儿。爸爸也经常鼓励我:不要在阴郁的日子里放弃自己,快乐的日子将会来到。我想:的确是这样,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何不开心一点,乐观面对生活呢?你看,我手上的这朵花不也是这样吗?”说到这里,她朝我挥了挥手就离开了,留下我一个人在原地沉思。
看着她远去的身影,还有那朵花,我突然明白了,生命如花,总会枯萎、凋零。乐观面对生活,生命才会更加美丽!
我挺起胸膛,踏着阳光,走上了回家的路。
点 评
一、开篇入题,引人入胜。文章由春花秋叶入题,写对生命轮回的理解,语言优美,富有文采,引人入胜。由“这一顿悟却源于一件小事”自然地引出下文到医院看望奶奶巧遇小女孩的情节。
二、巧借物品,以小见大。巧妙设计了关键事物——小女孩手中的花,这个事物使文章开头对生命轮回的顿悟和倒数第二段对生命的理解有了依托,由花及人,自然而然地表达了对生命的认识。
三、阐述哲理,深化主题。文章倒数第二段,“我”经过沉思,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生命如花,总会枯萎、凋零。在有限的时间里,坚强地面对生活,生命才会更加美丽!富有哲理的语言深化了文章主题,给读者以启迪。
四、结尾简洁,升华主题。结尾叙述“我”感受到生命真谛后的变化,升华文章,这样主题就自然而然地被烘托出来了。
五、内容充实,情感真挚。文章紧扣主题,内容充实,入题自然,首尾呼应,富有感染力。
作家谈写作
文化学者萨义德说过,文化就是要有一种能力,把个别的普遍化,就是说,不要把孤立的事件就看成孤立的事件,它可能是整个人类命运或者整个社会方面的普遍象征和反映。菲茨杰拉德也说过,当我们写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可能写出了普遍的一个类型的人,但如果我们特别高屋建瓴地想写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可能写不出来。
你来写一写
“幸福”,是个大的命题,许多人一生都在探求、寻找、揣摩,但很多人一生都难懂其真谛,难称幸福。其实,幸福很简单,幸福如花,可以传递,可以共享,赠人以花,手有余香。
请以“芬芳在握”为题作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达你对幸福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