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传卉 陈 湘
上海市金山区众仁老年护理医院,上海 201501
血凝试验是现代临床医学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以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等指标的重要手段,主要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对凝血功能进行测定,以此方式获取疾病信息,为临床疾病的有效诊疗提供依据。血液凝血检验方式在血液疾病检查中属于基础检验项目,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持续改进和不断发展,全自动血凝仪的优化更新,对于出血性疾病的及时准确检验以辅助诊断、抗凝治疗监测中均具有重要作用[1]。但在血凝试验检测中由于存在多种影响因素,极易影响到血凝检验检测质量以及疾病的有效诊断。本研究对2018年9月-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180例接治患者予以研究,分析血凝试验中的相关影响因素,具体如下。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9月-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180例凝血检验患者开展研究,根据血凝试验检查结果予以分组,即对照组(检验合格,n=90)和研究组(检验不合格,n=90),前者男女比例47:43;年龄上限、下限95岁、60岁,均龄(66.12±6.78)岁;后者男女比例48:42;年龄上限、下限92岁、62岁,均龄(66.23±6.69)岁。两组组间资料比对,如若P>0.05,则具比较价值。
1.2方法 样本采集:所有受试者均确保其在空腹的状态下进行血液标本采集,采集完成后,对血液标本执行校正工作,确保血凝检验结果准确有效性。试剂和仪器:检验时选择sysmex cs-2000i型号全自动血凝仪以及配套试剂,对患者血液标本进行检测时,注意选择恰当试剂。样本制作前,需严格进行质量控制,确保质量控制合格后再进一步进行样本检测,为检验结果准确有效性提供保障。样本检测:抗凝药物选择采用抗凝剂和109mmol/L枸橼酸钠, 比例为1∶9,采取0.2 mL抗凝剂加入1.8 mL血液样本,按照转速3000转/min实施离心,持续时间在10 min,为保障血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样本量多或过少的情况均需重新采取血液样本。最后分别对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相关指标(依次对应PT、TT、FIB、APTT)进行测定,进而对患者血凝情况进行确定。
1.3指标评测 统计对比两组受检者的血凝实验检查结果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2.1所测两组血凝检测结果对比 研究组受检者的PT、TT、APTT等指标情情况经观测所得结果相较对照组均更高,而FIB指标经观测所得结果相较对照组均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凝检测结果对比
2.2血凝试验检验不合格影响因素分析 统计数据发现,样本采集、处理、检验操作规范性、检验试剂不达标等因素均可能导致血凝试验检验结果受到影响。检验不合格因素情况如下,样本采集占比27.78%(25/90);样本处理占比46.67%(40/90),检验操作不规范占比14.44%(13/90),检验试剂不达标占比13.33%(12/90)。
血凝试验检验在有效诊疗血性疾病、术前常规检查中的作用显著。但血凝试 验检验操作期间,由于检验操作规范性、试剂的选用是否恰当、样本采集等因素会影响对到检验结果[2-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受检者的PT、TT、APTT等指标情情况经观测所得结果相较对照组均更高,而FIB指标经观测所得结果相较对照组均更低(P<0.05)。证实在血凝试验检验中,若检验标本不合格,会致使PT、TT、APTT等时间指标延长,降低FIB水平,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继而出现误差,导致检验差错率增加。因此,在血凝试验检验时,需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标本采集检验,一旦发现采集标本不合格,需及时处理,确保其合格性。检验不合格因素情况如下,样本采集占比27.78%;样本处理占比46.67%,检验操作不规范占比14.44%,检验试剂不达标占比13.33%。可见,对血凝试验结果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充分了解,并积极采取有效预防干预措施,有利于促使检验准确性得以显著提升。综上,血凝的检测前质量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因此,应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可有效提升血凝检验结果的准确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