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晶晶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眉山医院,四川 眉山 620000)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1]。此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为乏力、低热、胸腹部丘疹、神经痛(好发部位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的区域)。此病患者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或治疗不当,其神经痛的症状可在疱疹消失后继续存在,少数患者的神经痛可持续存在数年或数十年。孕产妇若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严重影响其睡眠、情绪、饮食及乳汁分泌等,对母婴造成的危害较大[2]。本文主要是探讨对孕产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进行电针丛刺联合揿针治疗的效果。
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36例孕产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皮肤性病学》[3]中关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诊断标准;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神智清楚,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疼痛感并能配合治疗;自愿参与本研究。其排除标准是:存在全身细菌或真菌感染;合并有心、脑、肝、肾等器官疾病;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神经痛。按照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有1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23~39岁,平均年龄为(30.50±2.45)岁;其病程为1~2个月,平均病程为(1.15±0.35)个月。试验组患者的年龄为22~38岁,平均年龄为(30.35±2.70)岁;其病程为1~2个月,平均病程为(1.20±0.25)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电针丛刺治疗,方法是:结合患者神经痛的部位合理选择施针部位(多为阿是穴),用碘伏棉签对其针刺处进行常规消毒。选用1.5寸无菌不锈钢毫针对其疼痛部位进行快速多针丛刺,结合其患处的面积确定进针的数量,每针的间距为1~1.5寸,无需采用补泻法运针。将电针仪的导线与毫针尾端相连接,开启电针仪对其进行电针治疗,电流强度为2~5 mA,治疗时间为30 min。每隔2 d治疗1次,连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对试验组患者进行电针丛刺(具体的操作方法同上)联合揿针治疗,对其进行揿针治疗的方法是:对其进行电针丛刺治疗后,对其阿是穴进行消毒,将揿针(产于日本,规格为0.25 mm×2 mm)垂直刺入阿是穴的皮肤。结合患者患处的面积确定埋针的数量,埋针的距离一般为2 cm,留针2 d。2 d后将揿针去除,并寻找新的痛点进行埋针。埋针期间嘱患者每隔2~3 h对埋针部位进行1~2 min的按压,以增强刺激性。连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的评分。VAS的分值为0~10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疼痛越强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疗效的满意情况。用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评估其疗效。治愈:治疗后患者神经痛的症状消失。显效:治疗后患者神经痛的症状明显减轻。有效:治疗后患者神经痛的症状有所减轻。无效:治疗后患者神经痛的症状未减轻。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治愈例数)/总例数×100%。采用自拟的问卷(总分为100分)调查两组患者对疗效的满意情况。患者该问卷的评分为85~100分、70~84分、0~69分,分别表示其对疗效十分满意、较为满意、不满意。总满意率=(较为满意例数+十分满意例数)/总例数×100%。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量表(QOL)的评分。QOL包括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等评分指标,总分为100分,患者得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质量越好。
用SPSS 23.0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如治疗的总有效率、对疗效的总满意率)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如治疗前后的VAS评分、QOL评分)用±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分,±s)
表1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分,±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试验组(n=18)6.93±1.26 2.12±0.43 24.5862 <0.0001对照组(n=18)6.82±1.43 3.73±0.58 13.4688 <0.0001 t值 0.5324 10.1351 P值 0.8843 <0.0001
试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试验组患者对疗效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对疗效的满意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QOL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QO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患者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QOL评分(分,±s)
表4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QOL评分(分,±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试验组(n=18)51.23±4.16 83.17±1.45 30.7595 <0.0001对照组(n=18)51.22±4.18 67.23±3.22 12.8732 <0.0001 t值 0.0072 13.1503 P值 0.9943 <0.0001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指当带状疱疹患者的皮疹消退后,其患处持续存在神经痛的症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疼痛包括局部持续性疼痛或间断性疼痛,疼痛性质包括钝痛、抽搐痛、刺痛、跳痛或灼痛等,且其患处皮肤的感觉明显迟钝[4]。孕产妇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不仅会影响其健康及生活质量,也会对其新生儿产生不良影响。对孕产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存在争议,故临床上通常不将药物疗法作为治疗孕产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首选方法[5-6]。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属于中医学中“缠腰火丹”、“蛇串疮”等范畴,其病因主要是热毒郁火未净,气血亏虚,致气血凝滞、痹阻经络。中医常采用针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丛刺法也叫五瓣梅花刺法,是一种由古代扬刺法发展而来的以多针集中针刺某一穴位或特定部位的方法。对孕产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进行电针丛刺治疗可激发局部经气的运行,起到调畅气血、扶正祛邪、镇痛的作用[7-8]。对此病患者进行电针丛刺后再对其实施揿针治疗,可持续对其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活血化瘀、通络祛邪、镇痛的目的。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对孕产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进行电针丛刺联合揿针治疗能显著减轻其疼痛感,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对疗效的满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