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远,唐开明,黄志平,陈华珍
(广东省连州市人民医院,广东 清远 513400)
川崎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5岁以下的儿童。患儿在罹患该病后,炎症会侵犯其全身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导致其发生冠状动脉损伤等血管损伤。罹患该病可严重威胁患儿的健康及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上对川崎病发病的机制尚不明确,也缺乏诊断该病的特异性指标。因此,该病很容易被漏诊或误诊[2]。冠状动脉损伤是川崎病患儿常见的并发症。治疗川崎病的首要目标是防治冠状动脉损伤[3]。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 terminal pro 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是反应早期心肌损伤情况的标志物[4]。本文主要是探讨根据血浆NT-proBNP水平诊断急性川崎病的可行性。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广东省连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急性川崎病患儿及同期在该医院就诊的50例未患有川崎病的发热患儿。将50例急性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组,将50例未患有川崎病的发热患儿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儿中有男患儿26例,女患儿24例;其年龄为5个月~5岁,平均年龄为(3.5±0.7)岁;其中有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8例,肺炎患儿24例,支原体感染患儿8例。对照组患儿均无心血管疾病史或慢性疾病史。研究组患儿中有男患儿28例,女患儿22例;其年龄为6个月~5岁,平均年龄为(3.8±0.9)岁;其中有27例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有23例患儿未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研究组患儿的病情均符合第7次世界小儿川崎病研讨会上修订的关于诊断急性川崎病的标准。研究组患者均为初次发生急性川崎病,未接受过治疗,未患有心血管疾病、器质性心脏病或慢性病。两组患儿的家长均签署了参与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
在两组患儿入院后,采集其静脉血。使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两组患儿血浆NT-proBNP的水平。对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对症治疗。为研究组患儿静脉滴注8~12 h的人血免疫球蛋白(生产厂家: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0970032),滴注剂量为2 g/kg。让研究组患儿每天口服3次阿司匹林(生产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71021),每天服30~50 mg/kg。连续服用6~8周。为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适当延长治疗疗程。治疗后再次为研究组患者检测血浆NT-proBNP的水平。
观察两组患儿入院时血浆NT-proBNP的水平。观察治疗前后研究组患儿中有冠状动脉病变患儿及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血浆NT-proBNP的水平。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入院时,研究组患儿血浆NT-proBNP的水平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入院时血浆NT-proBNP的水平(±s)
表1 两组患儿入院时血浆NT-proBNP的水平(±s)
组别 NT-proBNP(pg/mL)对照组(n=50) 68.4±15.3研究组(n=50) 785.6±58.7 t值 88.601 P值 <0.05
治疗前,有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血浆NT-proBNP的水平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P<0.05。治疗后,有冠状动脉病变患儿及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血浆NT-proBNP的水平均降低,与治疗前相比,P<0.05。治疗后,有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血浆NT-proBNP的水平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P<0.05。详见表2。
表2 研究组患儿中有冠状动脉病变患儿及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血浆NT-proBNP的水平(±s)
表2 研究组患儿中有冠状动脉病变患儿及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血浆NT-proBNP的水平(±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有冠状动脉病变(n=27) 986.4±68.8 233.1±28.5无冠状动脉病变(n=23) 612.7±40.3 138.2±18.4 t值 33.140 19.840 P值 <0.05 <0.05
川崎病首次被日本医生川崎富作报道,因此得名川崎病。罹患该病是导致儿童发生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5]。很多学者认为,患儿患上川崎病的原因是其发生外源性感染,其免疫功能发生异常,进而出现发热、皮疹及颈淋巴结肿大等症状[6-7]。病情严重的川崎病患儿可发生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及心肌肥大等病症。尽早确诊该病患儿的病情是及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治疗的前提[8]。B型利钠肽是由心室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种激素,具有排钠、利尿及扩张血管等作用。NT-proBNP是B型利钠肽在蛋白酶的作用下分解的产物[9-10]。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入院时,患有急性川崎病的研究组患儿血浆NT-proBNP的水平高于未患有川崎病的对照组患儿,P<0.05。这是因为,急性川崎病患儿的血管发生炎症后,会促进其心室细胞分泌B型利钠肽,进而提高其血浆NT-proBNP的水平[11-12]。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有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血浆NT-proBNP的水平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P<0.05。这是因为,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患儿治疗后的恢复期较长,其血浆NTproBNP水平恢复正常的速度较慢。临床医生应对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急性川崎病患儿在治疗后进行随访,监测其血浆NT-proBNP的水平。
综上所述,临床医生可根据患儿血浆NT-proBNP的水平辅助诊断急性川崎病,并判定该病患儿是否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急性川崎病患儿血浆NT-proBNP的水平可作为判定其治疗效果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