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记者 孙 洁
□ 郎兰英
殊像寺
殊像寺盘居台怀镇,依山傍水好风景。吉祥盈盈恩泽清水河一带老百姓;佛光熠熠,迎接四面八方中外宾朋。气势磅礴引人入胜,仰望层峦叠嶂入九天,俯瞰万壑烟霞飘四方,文殊菩萨坐阵文殊殿,骑着狮子,神奇与雄壮并肩,瑞相天然。
殊像寺创建于元代,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山并称五大禅处,又为青庙十大寺之一。殊像寺的文殊殿里的文殊菩萨,是五台山最大的文殊菩萨塑像。殿内三面墙壁上绘有五百罗汉图,活脱脱就是一幅佛国世界图。浓缩了古印度的佛国世界。在殿内柱子上还蹲有一尊罗汉,传说,是中国的济公和尚。殊像寺牌楼前下方,有一股冬暖夏凉,清澈见底,汩汩而流的泉水,这就是为人们视作圣泉的“般若泉”。五台山泉流很多,著名者有般若泉、马跑泉、白沙泉、甘露泉、卓锡泉、明月池等。其中般若泉最受佛徒祟奉。
走进殊像寺,第一座殿堂就是山门殿。殿宇正中呈方形,系砖石结构、显得古朴典雅。山门殿里,首先看到的是一尊坦胸露腹的大肚子佛像,人称弥勒佛。弥勒佛手掐念珠,箕踞而坐,身旁还放了一条空布袋。只见他满脸堆笑,眼睛眯成一道缝,呈现给人们的是一副憨态。这憨笑曾使多少朝圣观光者烦恼顿消。弥勒佛一直端坐在山门殿,以其特有的豁达乐观,让人们明白一个深刻的处世哲学: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殊像寺的文殊殿,是整个寺院的主体。文殊殿高出地面一米,殿宇宏富,巍峨壮观。大殿面宽五间,长26.4m。殿前月台宽广,踏垛散水井然有序。大殿占地总面积989.5m²,是五台山规模最大的文殊殿堂。大殿为重檐歇山顶,九脊八架椽,正脊中间安设一柄葫芦,两端饰鸱吻,重脊戗角均雕琢设置了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斗牛等飞禽走兽。佛教传说这些动物为雨神,可灭火灾。殿檐用铁质勾头,滴水剪边,平面用檐柱,一周十六根。大殿下檐是溜金斗拱,为五彩出三昂重拱造,上檐为七彩出三昂重拱造。内槽用七踩晶字斗拱装饰,承托天花和藻井,使殿的重量由斗拱转向柱头,使整个结构纵横交错,十字连结,显得刚劲平稳。
殿内彩画,形式属旋子彩画,等级为墨线小金点、旋眼、花心贴金。色彩以青绿为主,间以朱红,枋心贴金。图案清晰,色彩斑斓,整个看去流光溢彩,庄严殊胜。大殿曾于一九八二年落架维修,经实际检测,木架由一万三千七百件大小部件组成,大的重达几吨,小的仅有一斤,可谓宏大而又精致,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古建筑。据碑记和脊枋底题字可知,该殿重建于明代弘治二年,最早建于何时虽无记载,根据传说亦可推至唐代。步入大殿,仰头而视,可见两幅大匾悬于殿顶,“瑞相天然”“大圆镜智”,分别书于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和乾隆年间,是大清两位皇帝朝台时在殊像寺的御制匾额。两额挂于一处,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由此可以窥见大清王朝是多么亲睐佛教,而又尤礼殊像寺。佛台上,供塑着文殊骑狻猊的巨像,总高九点八七米,其中狻猊高三点零五米,四蹄蹬地,稳健而有力,昂首竖耳,双目圆睁,腰身和腿部蓝底白点色,颈上有深绿色卷毛,腰间挂鲜红色穗缨。狻猊背披绵垫,上置莲花宝座,花瓣共分上下两层,共一百零八瓣,每瓣塑一尊小佛。文殊菩萨右腿曲盘,左脚垂踏莲花,半跏趺端坐其上。菩萨头戴五佛冠,眼若青,双耳修长,面丰满,神态庄严。千百年来,殊像寺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海内外香客信徒纷纷前来朝拜礼佛,文殊佛事法会规模隆盛。文殊智慧,文殊形象,文殊思想广为传播,形成五台山佛教寺庙独具一格的文化形态。
从文殊殿出来,只要稍加留意,“善静室”三字便会呈现在朝拜者的眼前。就是这个“善静室”,藏着一段与一个朝代有关的爱情故事。即清朝首代皇帝的三公主逃婚出家殊像寺的传说,定会使你的心绪为之颤动,从悲哀中领略到壮烈,在委婉中体悟到人生。
文殊殿
殊像寺外景
三皇姑名叫爱新觉罗·福莲,是顺治皇帝同父异母的亲妹妹,康熙皇帝的三姑姑。因此,人称三皇姑。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镇守山海关总兵的吴三桂投奔大清背叛明朝,身为明朝大将,大开关门,迎接清兵入关,为清王朝入主中原立下汗马功劳。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大清王朝为钳制和拉拢吴三桂,以防谋反,把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留于京城,名为重用,实为扣入人质。因害怕吴三桂识破天机,由孝庄文太皇太后做主,将三皇姑许配于吴应熊。婚后,三皇姑觉得吴应熊长相英俊,才华出众,为人忠厚,对她十分关爱,体贴入微,根本不像心怀叵测卖主求荣的人,故夫妻关系和好,感情颇深。不料,吴三桂贼心不死,于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公开发布反清檄文,起兵反清。康熙皇帝为防京城发生内乱,以防形成里应外合的阵势,将吴应熊打入大牢,不久将其处死。
遭遇不幸的三皇姑福莲,悲痛欲绝。为表达对太皇太后以及康熙皇帝的不满,愤然遁入空门,在殊像寺削发为尼。
当时,殊像寺面对的梵仙山灵应寺有一位年轻和尚名叫日柱。学识渊博,对《华严经》的理解精深而有创意。三皇姑福莲在塔院寺听他讲过几次经书,很崇拜。
有一天,三皇姑福莲到般若泉汲水,碰到从梵仙山下来背水的日柱,经过短暂交谈,日柱觉得三皇姑福莲文学底蕴精深,对佛教的理解有独到之处。之后,闲暇之时,常到殊像寺善静室找三皇姑福莲,两人诵经学法,共同研讨。天长日久,有了流言蜚语,传言说他与她两人之间有了暧昧关系。那时候,皇宫经常有人来往于五台山和京城之间,有关三皇姑福莲的丑闻被带回宫中,传到了康熙皇帝耳中。康熙皇帝便暗中派人,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晚,在殊像寺善静室外面放了一把火。康熙的本意很明白,他想用一把火将三皇姑福莲、日柱和那些有损皇家声誉的流言蜚语一同化为灰烬。结果大大出乎意料,大火燃烧了两天两夜,殊像寺除了善静室安然无恙外皆全部烧毁。三皇姑在善静室毫发无损,这使康熙感慨万分。一场大火虽然烧掉了一座寺院,但能还姑妈一个清白的名声,也很值得,于是拨巨资重修殊像寺。这个凄凉哀婉的故事,穿越300多年漫长的岁月,一直流传至今。三皇姑福莲不仅没有死于那场大火,反而因那场大火获得了永生。多少年来,凡到殊像寺的游客,无不谈起善静室与三皇姑。
我们可想而知,三皇姑的第一声哭泣,一定是在富丽堂皇中响彻。皇家的尊贵与无伦比,至高无上的出身营造她儿时的幸福;她的遭际,谱写的不是一路顺风的惬意,而是酸甜苦辣的曲折迷离;豪华奢侈的婚礼充满玄机,嫁衣上的朵朵祥云在琳琅满目中隐匿,在她大喜的笑靥里,包含着对大清江山社稷的牵系,高风亮节沁人心脾。
意外的惊喜,收获了甜蜜,英俊潇洒的新郎官坦荡正直,所有的疑虑都是画蛇添足的预计,更喜倾心彻骨的真爱无微不至,两情相悦的默契,收获了和谐快乐的日子。谁能想到乌云密布的天空电闪雷击,霎时间下起倾盆大雨,夫君糊里糊涂不明不白成了阶下囚。她撕心裂肺日渐憔悴,不敢想象命悬一线的夫君怎样含冤叫屈,她所有苦心的拯救都显得苍白无力,夫君残遭杀害的噩耗犹如晴天霹雳。刻骨铭心的思念漫过滚滚红尘,她遁入空门,巧遇佛门弟子志同道合,共同研讨佛教妙理。可怜她冰清玉洁残风孤灯仍遭算计,是天火的降临还是人为的杀机,无论怎样回答都是好事者的猜想。苍天有眼,她洁白如玉,岂会畏惧烈火的包围,穿越两天两夜的焚追,安然无恙的结局立就无暇的丰碑。完美无缺的善静室鹤立群鸡,她稳坐其中宏佛静修,崭新的殊像寺大放光辉。她的传说,催人泪下动人心魄,朝拜礼服的昌盛中彰显她的功绩,她的佛缘永垂不朽,她的人生永远传流。
天下名山僧占多,古刹大德有几个?殊像寺有久远的历史,久远的历史上有过一位又一位的大德高僧。正是这一代代净土僧人的不懈努力,才造就了殊像寺特有的宏富和庄严。文殊殿悬塑西南角,有一位身披黄色袈裟的老僧,他就是明代该寺住持铁林果禅师。
铁林果禅师自幼信奉佛法,他从原籍河北省徒步来到五台山剃度出家。在一片荒寂的旧址上建殿塑像,他精心策划了五罗汉悬塑,为后人留下了中国佛教史上一大奇观。
殊像寺法器
殊像寺碑
殊像寺,一座名山的一个景点,一个艺术画廊的一幅杰作。走进这里,人们仿佛走进一个开启智慧的宝库,老人变得年轻,聪明者变得更加智慧。这是一处开悟心灵的宝地,是一朵灿烂的文物奇葩。秀丽的山水陶冶着人们美好的情操,悠久的佛教文化启迪着人们对人类文明的探求和感悟。
走进殊像寺的大文殊殿,除文殊巨塑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大殿两山和后壁的悬塑。这是个内容连贯、形象逼真的艺术画廊,总长四十八米,总面积三百二十六点四平方米,最大的悬塑高达两米。悬塑的内容是文殊一会五百罗汉,也称五百罗汉渡江。据佛教说,罗汉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只要达到罗汉果位,自然就达到了功德圆满解脱烦恼的境界,就再也不用受生死轮回之苦了。
五百罗汉曾跋山涉水,到文殊菩萨故乡舍卫国多落聚落,聆听文殊菩萨讲演大乘宗义。这里的人物山水,庙殿棚舍,都是围绕这一故事展开的。远瞧近看,只见那崇峻的山岭逶迤连绵,悬崖峭壁陡峭险峻。
远途赶来听讲经的罗汉们,或骑龙驾虎,或登云踩雾,或翻书念诵,或侧耳聆听;有的俯卧,有的跪拜,有的蹲蹴,有的曲膝而坐……人物姿态虽显荒唐古怪,却是栩栩如生。悬塑的下部是波涛翻滚的漩涡激流,一片汪洋海域,远远望去,水波浩淼,十分壮观。也许是罗汉们正了果位,非凡夫俗子之躯体,渡江时的神通就十分特别。
有的手握银蛇,有的脚踩奇兽,还有几尊罗汉在云朵上趺跏而坐,显得悠闲自得。总之,这些虔诚的弟子们用尽了各自的本事,急匆匆地赶往文殊菩萨老家,生怕错过这庄严殊胜的说法机会。
这里的山水天地、亭台楼阁,在有限的墙壁上呈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那些奇特怪诞的人物,都以各自的形象叙述着一个个曲折有趣的故事。
绕着殊像寺的大文殊殿山墙观赏,听着法师们或导游们的讲述介绍,朝拜的游人便会不由自主地慢下脚步,自然而然沉浸在一种扑朔迷离的佛国境界。